汝阳佛陀山石窟

建明看文化 2024-08-22 19:52:59

汝阳佛陀山石窟

性质:佛陀山石窟位于汝阳县城东南约20公里刘店镇邢坪村南部。是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主要用作佛教徒的修行场所。主要分为洞窟和摩崖造像两种形制,‌集建筑、‌壁画、‌雕像于一体,‌反映了岘山一带传播佛教艺术的特色。佛陀山石窟也是研究汝阳古代佛教史、‌建筑史、‌民族文化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实物遗存,‌展示了佛教在汝阳的传播和发展过程。

外观形态与结构:佛陀山石窟是‌僧侣或信众依佛陀山体开凿而成的建筑。石窟开凿在垂直悬崖峭壁上,石窟洞门拱形敞开,宽2米、高2.5米。石窟旁的岩壁上雕刻着弥勒佛像,有题记为“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的记载。石窟洞门面对岘山群峰,洞顶山峰有风力发电车。石窟下边山腰有云居寺,山脚下有青山水库。

规模与体量:佛陀山石窟门宽2米、高2.3米,拱形。石窟内宽3米,进深3.5米,高3米。内有石雕地藏王菩萨像端坐于莲花台上。佛陀山石窟体现了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佛教艺术价值。

背景(自然和人文等):佛陀山石窟宗教文化为临济宗派,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未,毁于民国,又兴于今日盛世。佛陀山之所以香火兴盛,是因为人无我有的奇特。佛陀山奇在山形相卧佛,特在佛陀山凿有佛爷洞石窟。自然山形和人文韵味丰盈了这座佛教名山,使佛陀山石窟闻名四方。明代石碑上记载,佛陀山本是仙真栖息之地,云居寺是临济宗弟子禅修之所。明代了禅法师在佛陀山石窟修道炼丹,弘扬临济宗派,延续自唐以来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佛陀山石窟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关联事物:唐、宋、元、明、清时期,佛陀山因其造化的神奇,吸引着信男善女和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居于洛阳,多次到佛陀山访僧参禅,在云居寺留下了墨宝《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诗:“乱峰深处云居路,共蹋花行独惜春。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云居寺孤桐》诗:“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净不会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