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半身朝服像)
大明嘉靖三十八年,辽宁新宾县,一个叫做努尔哈赤的小朋友出生了。
翻一翻祖谱,我们会发现,努尔哈赤家的这个世系,他很不寻常。
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是元朝的万户,元朝灭亡到永乐年间之后被成祖朱棣招抚,成了明朝辽东地区的指挥使。
什么是指挥使?就是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堂堂的正三品大员。
五世祖董山,是辽东地区的都督,权势更大,是正一品。
高祖父锡宝齐篇古,曾祖父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那就全都是明辽东地区的要员,位置高来权力大,所以说努尔哈赤就算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那手里也是握着银钥匙的。
父亲塔克世强大而有力,母亲额穆齐温和慈祥,辽东的天地广阔,就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之下,努尔哈赤一天天的长了起来。
人生在世,如有父母,那生命就是圆满的,可惜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十岁的时候,母亲额穆齐去世了。
母亲一死,父亲塔克世续了弦,这个继母那拉氏对他可就非常一般了,努尔哈赤落到后娘手里,日子很快开始不好过了。
一来这个那拉氏她和努尔哈赤没有血缘关系,二来那拉氏也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她看努尔哈赤是越来越不得意,越来越不顺眼,到努尔哈十九岁的时候,那拉氏干脆把努尔哈赤轰出了家门,让他自己单过。
既然要分家,那作为塔克世的长子,努尔哈赤总应该分得一些家产,然而在那拉氏的运作之下,努尔哈赤基本上是净身出门,他离开那个在光环笼罩之下的女真家族时,可以说是一清二白,穷的叮当响。
在电视剧里,在小说里,主人公或是横遭不幸,或是落了大难,或者干脆就是流落民间的孤儿,这些人往往有着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能在逆境中疯狂的长出新的血肉,从而造就一番大事儿。
这种剧情那当然很爽,但问题是,这是不现实的。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口馍饿死少年郎,试问,一无所有的努尔哈赤他这种相当于被放逐在广袤的辽东平原上的日子,他该怎么过活?
人生在世,想成就一番大事是一回事,而能不能成就一番大事,则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你不会武功,你怎么保护自己,你不愿意耕种,你每天吃什么喝什么?
你四处流浪,夏天有蚊虫叮咬,冬天有严寒刺骨,你手里没钱,你连一身得体的衣服都没有,鞋子如果穿坏了,你就只能光脚走路。
所以,努尔哈赤的当务之急,是先活下来再说。
(努尔哈赤雕像)
诚然,他的确是一个很有生存欲望的人。
在史料的记载中,我们看到十九岁的少年每天都在忙碌,他到雪坡上去挖人参,到林子里去挖松子,到山岭上去捡蘑菇,他拿着自己积累的这些山货到关外去和蒙古人和汉人交易,虽然狼狈,虽然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他熟练的掌握了蒙古人的语言,甚至还会讲一点汉语,闲着没事儿的时候,他甚至会到集市上买一本《水浒》或者《三国》来捧读。
而这,几乎就是努尔哈赤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全部人生轨迹。
从这些记载来看,我们几乎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后来那个成为女真大汗的努尔哈赤总计他在战场上的戎马生涯一共是四十四年,这四十四年,这位仁兄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唯一的一次败绩,还是败在了袁崇焕的“黑科技”红夷大炮的手上。
努尔哈赤的用兵方法,很有个人特色,比如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就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
努尔哈赤给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发信息,说我挺不服你的,要约万历单挑,万历说我又不傻,我跟你单挑什么,于是明皇帝派出军队二十万,兵分四路想要围剿努尔哈赤。
而只有六万兵力的努尔哈赤把军队拧成一股,采用逐个击破,谁来先打谁,以消灭明军有生力量为主的方针,竟然奇迹般的打了个大胜仗。
五天之内,三路明军被努尔哈赤打了个丢盔弃甲,唯一一路没挨打的,还是因为这支明军的行军速度太慢,还没等到正面战场,就听到了三路明军溃败,五万士卒葬身沙场,已然是打了水漂的消息,所以直接就撤了。
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努尔哈赤本人的高光时刻,更是明清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甚至可以这么说,就如三国时的赤壁之战,东晋时的淝水之战,这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还是以少胜多类型的。
(萨尔浒之战)
包括在和明朝开战之前,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内部的大小战争,也从来都是指哪儿打哪儿,从无败绩。
这,还真是奇了怪了。
我们要知道,努尔哈赤这个人,他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他自小的日子过得则更加孤苦。
他二十岁左右的日子中充满了饥饿和贫穷,如果回忆过去,我们只能想到他漫山遍野去捡蘑菇的背影。
贫困,那真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贫困会蒙蔽人的视野,让人看不到有关食物之外的事情,因为每天最大的也是最会使人耗尽所有精力的问题,就是解决身体上的饥肠辘辘,除此之外,人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贫穷还会囚禁人的身体,使人无时不刻的陷入无形的监狱之中,从而一直被人类的那些原始的欲望所折磨。
贫穷让人饥饿,饥饿让人没有力量,而没有力量的人往往缺失勇气,倘若人没有了勇气,他将用什么来捍卫他的自尊和权利?
没有自尊和权利,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在想象到神灵时是恐惧的,人在面对任何事物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卑躬屈膝。
但是奇怪的是,努尔哈赤似乎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
虽然他没有文化,虽然他一天私塾也没读过,没看过兵书也没上过军校,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正规教育,但这似乎并不能妨碍,他成长为了一个战争奇才。
对于这个结果,作者找不到原因,作者只能说,努尔哈赤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
(努尔哈赤即位)
不过很可惜,这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人在江湖混,难免不挨棍。
天启六年正月,春寒料峭,温度极低,一路高歌猛进,攻无不克的努尔哈赤却内心火热,他集结大军六万,对宁远城发动了进攻。
这个宁远,是在今天的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
宁远城的布防,是在宣德年间建起来的,宁远虽小,但也分了内城和外城,外城修了四座城门,内城也修了四座城门,城内还有钟鼓二楼,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很可惜,这样一座修建完备的城池,隆庆年间闹地震,把内外城基本上都摧毁了。
所以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的时候,宁远城防薄弱,无险可守,基本是属于分分钟就会被拿下的情况。
努尔哈赤这一生打过的狠仗硬仗不计其数,小小的宁远城他当然不放在眼里,所以,在他看来,这场战役的胜负几乎毫无悬念。
不仅努尔哈赤是这么认为的,就连当时的明朝方面也认为胜算不大,所以很多大臣们都主张退回山海关,能不打就不打。
但在袁崇焕看来,朝廷的逻辑很显然有问题,你想要守好山海关内,那就必须要先把山海关外守好了,而如果要守好关外,就必须要把宁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宁远如果那么好放弃,如果那么不值钱,努尔哈赤何必兴师动众?
所以,宁远很重要,至少在敌人眼里很重要。
今天努尔哈赤攻打宁远,你不敢接战,你退回山海关,他日努尔哈赤到山海关下叩门,你还是不敢打,那你是不是还要放弃山海关?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努尔哈赤进攻的步伐是停不下来的,他侵犯大明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问题是,你大明的疆域它是有限的。
(袁崇焕)
所以,遇到问题,不能退缩,而是要正面面对。
在史料的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得到,这场宁远之战的战况,是相当惨烈的。
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军队奋勇冲锋,士卒们就如蚂蚁一样铺天盖地的爬满了城墙,凶悍的后金士兵们用尽一切办法破坏墙体,甚至举着盾牌一下一下用力的凿击城墙。
努尔哈赤打仗,喜欢兵合一处,集中力量发动猛烈攻击,讲究速战速决,六万多兵力瞬时攻击这么一座脆弱的小城,谁能顶得住?谁也顶不住啊。
但是,袁崇焕还就顶住了。
因为,袁崇焕有从葡萄牙人手里买来的红夷大炮。
这种炮的原型,是欧洲在十六世纪发明的一种火炮,明朝后期传入中国,并且很快被仿制成功,且投入战场使用。
和明朝的土炮相比,红夷大炮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射程还远,一些外国人甚至认为,明朝仿制的红夷大炮,是十七世纪全世界最好的火炮之一。
面对黑科技,面对新武器,努尔哈赤终于吃亏了,他结结实实的打了个败仗,望关兴叹之余,只能黯然退兵。
当年萨尔浒之战有多么意气风发,今日宁远城下就有多么的垂头丧气。
(宁远古城)
努尔哈赤不知道,这不仅仅是他起兵以来的第一次失败,也将会成为最后一次。
清朝的史料记载,此战过后努尔哈赤郁郁不得志,长期处于消极不良的情绪里,竟然背生毒疽,很快就去世了。
而明朝的史料则记载的更为生猛,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中被炮弹击中,重伤不治,临阵就死了。
反正无论如何,这个仅用三十多年时间就完成了女真人几百年都无法完成的内部统一的枭雄,这个用极强的军事手段和智慧硬生生的从大明辽东撕出一条口子的人物,就这么陨落了。
大汗宾天,帝王陨落,按理说伤心的应该是后金方面,难过的应该是女真人。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我们怨恨女真的入侵,但我们更怨恨明朝统治者的无能。
他们的确会敲起丧钟,但是很可惜,这丧钟,是为大明而鸣。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