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给南海、台海下了结论:10年之局已定,中国是最终赢家

南斋孤风中 2024-11-11 21:26:06

资深军事专家布兰登-维切特,在《国家利益》杂志上直言不讳:

“美军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台海和南海的军事优势正在消退。”

这一判断,非常有历史意义。

要知道,二战结束后的近80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一直保持着绝对军事优势。

南海局势变化

曾几何时,美国航母打击群,在全球海域就像一座移动的军事要塞。

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战争即将爆发。

然而,这个“海上霸主”的地位,正在被现代军事技术革命动摇。

今天的西太平洋,早已不是二战时期的作战环境。

维切特,特别提到了南海局势变化。

短短5年,从2013-2018年,中国在南沙群岛就完成了约3200英亩(约13平方公里)的填海造陆工程。

相当于27个纽约中央公园。

这些人工岛上,建有至少3条3000米级飞机跑道,能够起降包括轰炸机在内的各类军用飞机。

配备的雷达系统覆盖范围,超过300海里。

形成了完整的空中预警网络。

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上的突破尤其明显:

东风-21D被称为“航母杀手”,射程达1500公里。

是世界上,首款专门针对航母的弹道导弹。

最让美军头疼的,是高超音速导弹的威胁。

东风-17导弹的速度,可达到10马赫以上,大约每秒3.2公里,7600公里/小时。

其机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使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

当年日本神风队,虽然给美国航母造成了不小麻烦,但还不足以改变战局。

而今天的高超音速导弹。

却可能让任何航母,都难以在其射程内生存。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性能超过了美军主力战机。

这种技术优势,在早期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50年,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打破了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垄断地位。

维切特指出,目前的情况,可能比上述历史案例更具挑战性。

美军现有的“宙斯盾”反导系统,主要针对传统弹道导弹。

面对新型高超音速武器,时效果有限。

中国在南海构建的军事设施网络。

加上不断升级的反舰、反空能力,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南海防御体系有多强?

菲律宾在美国支持下,多次试图突破封锁,但收效甚微。

这种情况,在冷战结束后的30年,还是首次。

1982年,马岛战争中的英国皇家海军一样。

当年号称“日不落”的舰队,仅仅因为阿根廷几枚“飞鱼”导弹就损失惨重。

历史似乎在重演,但情况可能更严峻。

当前在南海,中国已经构建起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

这个系统,能够探测1000公里外的目标,在整个南海上空架设了一双千里眼。

更重要的是,这个系统正在升级,未来甚至能够拦截时速5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种能力,即便是美军现有的“宙斯盾”系统,也难以企及。

1991年海湾战争,当时实力悬殊。

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仍然给美军造成了不小麻烦。

从历史来看,技术进步常常能够改变战场优势。

二战末期,德国匆忙研制出喷气式战机,一度让盟军吃尽苦头。

单纯的军事手段,往往解决不了复杂问题。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就是明证。

最终,还是通过谈判找到了出路。

“当防御能力达到某个临界点时,战争就会变得代价高昂而毫无意义。”

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

“现在的局面,几乎无法挽回了。”

美军事专家维切特,在《国家利益》杂志上的这句话,道出了美国决策层的深深忧虑。

二战前夕,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会议上的妥协。

当时的“绥靖政策”,最终未能阻止战争,反而让对手获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十年前的南海,还是一片相对开放的海域。

就像19世纪末的太平洋,各方力量都在竞相争取战略支点。

但这十年间,情况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1940年代,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关岛、夏威夷等岛屿上的军事基地。

错失战略机遇,往往会带来长期影响。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

英国,通过在全球建立海军基地,确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海上霸权。

今天的南海,或许正经历着类似的历史性转折。

维切特说,美国及其盟友在该区域的军事行动成本和风险,都在急剧上升。

弦外之音是:

战略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当年美国正是依靠“岛链战略”,遏制苏联的太平洋扩张。

而今天,同样的战略正被用来挑战美国的海上优势。

这或许,就是历史学家常说的历史螺旋。

距离远,作战难度大

战场距离本土越远,作战难度就越大。

1904年的日俄战争,当时的俄国舰队不得不从波罗的海绕行大半个地球,才能抵达远东战场。

结果,在对马海峡惨遭失败。

从地图上看,南海和台海距离美国本土足足有8000多公里。

每前进一步,都面临巨大的补给压力。

美军著名战略家维切特,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这片远征战场上,美军缺乏可靠的陆地支撑点。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的太平洋战局,当时的日本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占据了大片海域,却难以建立稳固的陆地支撑。

相比之下,中国军队的地理优势显而易见。

台海和南海对中国而言,就是一个“内海”。

补给线短,后勤通畅,还有大陆基地的全方位支持。

更重要的是,这片海域已经构建起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从雷达预警到导弹防御,形成了多层保护网。

1940年,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经历。

当时,德军同样拥有强大的空中优势,但面对一个准备充分的防御体系时,最终仍然铩羽而归。

今天,现代反舰导弹的威胁,远超二战时期的防空炮。

美军当年正是依靠关岛、冲绳等前沿基地。

构建起了太平洋的战略优势。

而现在,这些基地反而成了一个潜在的战略负担。

因为,它们都在现代导弹和潜艇的打击范围之内。

美军的困境,还在于后勤补给。

关岛、冲绳这些前沿基地,在现代精确打击武器面面,变得异常脆弱。

一旦这些基地被摧毁,远征军队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

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日本就是因为补给线被切断而功亏一篑。

空中力量,优势也在消退。

1999年科索沃战争。

当时南联盟仅用几部老式防空导弹,就击落了美军的隐形战机。

而今天,解放军的防空系统要先进得多。

美军,即便拥有最新的F-35战机。

在没有前沿基地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半径和持续时间,都将受到严重制约。

在这个时代,庞大的航母编队也许将让位于更灵活、更隐蔽的作战方式。

最终的赢家

“战略主动权的丧失,往往始于思维的僵化。”

美国军事专家维切特警告。

1940年,法国在二战初的惨痛教训。

当时的法国军队,仍沉浸在一战的思维中,固守马其诺防线。

却被德军的闪电战术,打得措手不及。

过去十年,就像一盘慢棋。

当美国还在用冷战时期的“航母外交”思维,处理南海问题时。

中国,已经开了一场全新的战略布局。

二战中的雷达技术、航母作战、两栖登陆,都是美军不断创新的成果。

而今天,美军却似乎陷入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中,在对手早已发展出新的作战方式时,仍在沿用几十年前的战术。

维切特的分析,让人想起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警告:

当一个国家,开始固守过去的成功经验时,往往就是它衰落的开始。

在南海和台海问题上,传统的军事威慑似乎已经失去了效力。

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1905年,日俄战争后的远东格局,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的欧洲秩序,都印证了这一点。

今天南海和台海的局势,已成定局。

中国,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