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的实力有多强悍?黄永胜曾放言:我们一个野战军足以平定天下

新霖谈历史 2024-08-22 10:14:57

在电视剧《亮剑》中,四野出身的丁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解放军要没有四野,还叫解放军? 四野要没我们军,还叫四野吗?”

后面那句,显然有些吹牛的成分,属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不过,前面这句虽然听上去非常地“狂妄”,但也是事实,四野的实力确实强悍。

当初,东野大军浩浩荡荡入关的时候,8纵司令员黄永胜就曾豪迈地说:“就凭东野(四野)现在的实力,咱们就可以和老蒋掰一掰手腕。不用其他部队,东野(四野)足以平定天下!”

黄永胜说的这句话,比丁伟的还要“狂妄”,不过并非大话,与其他兄弟部队相比,东野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其响亮的番号和赫赫威名,更在于其背后那令人咋舌的兵力规模和精良装备。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百万雄师跃进,三大战役的序幕缓缓拉开。此时,人民军队如同席卷天下的巨浪,总兵力已达280万之巨,其中野战部队近150万人,共计51个步兵纵队,这支力量如同出鞘利剑,直指国民党反动派的腹地。

而在这支威武之师中,东野凭借着百万之众,独占鳌头。东北大地,70万野战军整装待发,12个步兵纵队如同12条钢铁巨龙,蓄势待发;炮兵纵队、铁道纵队、独立师、骑兵师、坦克团……各种兵种齐备,这在其他野战军中也是独一份。

与其他兄弟部队相比,东野的“富足”是全方位的。尽管在纵队数量上,东野的12个纵队不及华野淮海战役时的16个纵队,但每个纵队的人数却远超华野,总兵力几近华野的两倍,彰显着东野的雄厚实力。

辽沈战役前夕,东野每个纵队通常下辖3个师,主力纵队更是超过4万人,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攻打锦州时,东野5个主力纵队,外加6纵17师,共计16个步兵师,兵力达25万余人。这等规模,在当时的全军也是绝无仅有的,每个主力师都在万人以上,这支钢铁洪流足以摧毁任何胆敢阻挡其前进的敌人。

反观华北军区部队,杨得志、杨成武两个兵团加起来也不过10万余人,即使是实力稍强的徐向前兵团,也不过7万人左右,与东野动辄十几万人的兵团相比,差距不可谓不大。

淮海战场上,中原野战军虽然有7个纵队参战,但总兵力也不过12万人,仅仅相当于东野一个兵团的规模。平均下来,一个纵队还不到2万人,仅有东野纵队的一半规模。

在中野的序列中,陈赓兵团的4纵堪称王牌,其总兵力接近4万人,是中野当之无愧的“大哥”。然而,即使是这支精锐之师,在淮海战役打响时,也只派出了3万人参战,其他部队更是捉襟见肘。

陈再道担任司令员的2纵,总兵力仅仅1万出头,尚不及东野一个师的规模,更显“寒酸”。

华野在淮海战役中尽遣主力,16个野战纵队共计36万人马,声势浩大,是中野参战兵力的三倍之多。然而,即使将华野的兵力平均分配到每个纵队,也只有2.2万人,仅相当于东野的一个纵队的一半。在华野的序列中,9纵可谓是兵强马壮,战前人数超过3万,1纵、4纵等主力纵队也在2.5万人以上,但像两广纵队、鲁中南纵队和渤海纵队,人数都只有数千,仅仅相当于东野的半个师。

对此,运筹帷幄的粟裕将军曾感慨道:“一个纵队,最好能有3.5万人以上,打起仗来才不会捉襟见肘啊!”然而,华东战场战事频繁,部队损失较大,能达到这个标准的纵队几乎没有。

因此,华野在作战中,经常面临着兵力不足的窘境,甚至不得不将后勤人员也派到一线参战,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除了兵力优势外,东野还有强大的炮兵纵队提供火力支援。

至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东北野军已经拥有了一个炮兵纵队、一个炮兵旅,以及一个战车团,各型火炮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370门。这支曾经缺衣少弹的队伍,终于拥有了与国民党重兵集团进行战略决战的强大实力。

坚实的炮兵火力,为东北野军的战术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到气势磅礴的运动战,再到势如破竹的攻坚战,东北野军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转型。

辽沈战役首战——义县攻坚战,就是东北野军强大炮火支援能力的最佳体现。为了迅速打开突破口,东野炮纵集中了三个炮兵团的强大火力,对义县的城墙进行了猛烈的破坏性射击。

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义县的城墙仿佛纸糊的一般,被一寸寸撕裂,为步兵的进攻开辟了道路。反观据守义县的国民党军,仅仅装备了8门山炮,在东野炮火的狂轰滥炸下,毫无还手之力。

在至关重要的塔山阻击战中,尽管国民党军凭借海空优势,不断向塔山阵地倾泻弹药,但在炮兵火力上依然处于劣势。东北野军第四纵队炮兵团,仅仅装备了15门野榴炮、5门高射机关炮和14门山炮,就成功抵挡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们将炮兵阵地按照团、师、纵队三线配置,重炮分为东西两个炮群,分别支援塔山和白台山,形成了强大的交叉火力网,将企图突破防线的蒋军一次次打退。

10月10日,4纵炮兵团在侦查中发现,敌军竟然将十余门山炮部署在距离我方阵地不远的前沿,妄图利用炮火优势压制我军。千钧一发之际,3门90式野炮、7门38式野炮和14门山炮迅速调转炮口,对准敌军山炮阵地进行10发急速射。一时间,火光冲天,地动山摇,敌军山炮营在猛烈的炮火下瞬间被摧毁殆尽,彻底丧失了炮火支援能力。

总攻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之战。为了攻克这座号称“东北门户”的坚固堡垒,东野集中了包括炮纵和各纵炮团在内的各型火炮591门,对锦州城防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火力准备。在震天动地的炮火掩护下,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如猛虎下山般,仅用了数小时便突破了锦州城垣,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这座城市。

从装备落后到炮火优势,从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加大炮,东北野军完成了浴火重生的蜕变。

除了拥有绝对优势数量的火炮外,东野还有一支特殊部队,他们驾驶着钢铁巨兽,以雷霆之势撕开敌军的防线——这就是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战车团。

这支年轻的装甲部队,起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彼时,东北炮校的训练场上,一群来自各个部队的热血青年,怀揣着对新式武器的渴望,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东北炮校坦克大队。

他们从零开始,学习驾驶、维修、保养这些缴获来的日本坦克,摸索着将钢铁猛兽的威力发挥到极致。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白天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夜晚则围坐在昏黄的马灯下,研读着日文的坦克说明书,互相纠正着彼此的发音,用战士特有的乐观和坚韧,克服着语言和技术的双重障碍。

两年多的艰苦训练,让这支新生的部队迅速成长起来。到辽沈战役打响前夕,战车团拥有两个战车营、一个汽车营,装备了三十多辆坦克。这些钢铁猛兽,大多是日军遗留的九七式轻型坦克,虽然性能算不上世界一流,但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却足以傲视群雄。除了坦克,战车团还装备了十多辆牵引车,以及四十多辆其他类型的汽车和装甲车,初步具备了独立作战的能力。

攻打锦州的战斗打响后,战车团也迎来了战斗洗礼。十五辆坦克,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带着必胜的信念,向着这座扼守东北门户的战略要地发起了冲锋。面对着这些从未见过的钢铁巨兽,守城的国民党军队惊慌失措,阵线迅速崩溃。隆隆的引擎声如同死神的呼唤,坦克履带碾压过战壕,炮弹呼啸着撕开夜空,在守军中炸开一团团火焰。十五辆坦克,在辽阔的战场上,犹如一把尖刀,深深地刺入了敌人的心脏。

战车团的参战,对于士气低落的国民党军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从未见识过如此强大的火力,更没有想到会被这样一支“怪物”部队攻击。恐惧在守军中蔓延,不少士兵甚至不战自溃,丢盔弃甲地逃离了阵地。锦州战役的胜利,不仅打开了通往关内的大门,也让世人看到了这支年轻装甲部队的威力。

但这支钢铁洪流背后的艰辛,却鲜为人知。想要让这些钢铁巨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离不开强大的后勤保障。而东北,这片黑土地,不仅孕育了英勇善战的东北野战军,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后勤补给。

在东野大军的钢铁洪流背后,是一个庞大而高效的后勤体系,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着弹药、油料和各种物资。这支“军队背后的军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默默地支撑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为了掠夺资源、支撑侵略战争,更是不遗余力地发展东北的重工业,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抗战胜利后,这些被日伪政权苦心经营的军工企业和基础设施,成为了东野的宝贵遗产。从大型的钢铁厂、兵工厂,到中小型的机械厂、修配厂,遍布东北各地的工业设施,成为了东野发展军工生产的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大批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随着东北的解放,也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成为了东野发展军工生产的中坚力量。

除了接收日伪遗留的工业设施,东北解放区还积极开展“捡洋落”行动,从民间搜集遗弃的武器弹药,用以补充部队的消耗。东北的广阔地域和复杂的战争环境,使得大量的日伪军武器弹药散落各地。农民在耕田时挖出炮弹的事情屡见不鲜,一些偏远的山区,甚至还有成箱的枪支弹药无人问津。

对于刚刚成立,物资匮乏的东北解放军来说,这些“洋落”无疑是雪中送炭。从步枪、机枪到火炮、弹药,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通过“捡洋落”的方式,汇聚到了人民军队的手中。战士们把缴获的武器进行擦拭、保养,甚至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装,让这些“沉睡”的武器重新焕发了活力。

1946年8月,东北解放区的第一家兵工厂在珲春破土动工。随后,佳木斯、哈尔滨等地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这些兵工厂从修理枪支、生产弹药等简单项目做起,逐步发展到能够制造迫击炮、改装火炮等较为复杂的军工产品。各军区后勤部也纷纷建立修械所,为部队提供武器维修和保养服务。

到1947年,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东北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对武器弹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此,东北解放区开始对军工生产进行调整和升级,逐步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各兵工厂按照分工,集中生产特定类型的武器弹药,例如,有的兵工厂专门生产炮弹,有的则专注于制造枪械。这种专业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东北解放军赢得了宝贵的战争资源。

到1948年年初,经过几年的发展,东北的军工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仅仅在哈尔滨,一家兵工厂一年就能生产22万发炮弹,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东北军工的蓬勃发展,为东野发动战略决战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至辽沈战役前,东北根据地军工企业拥有5000余台机器设备,员工22万人,共生产各种炮弹近120万发,手榴弹163万颗,爆破筒2万余根,雷管68万个,无烟火药31吨,制造各种火炮1175门,修理各种枪械两万余支,各种火炮619门。

辽沈战役之后,东野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每个纵队除了保持三个满员的步兵师外,还增加了一个独立师,兵力增至5万人以上,相当于华北部队一整个兵团的规模!这种强大的兵力优势,是其他兄弟部队难以企及的,也是东野能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除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之外,东野的武器装备,在当时也堪称豪华。用“关内土豪”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早在辽沈战役之前,东野就已经装备了近千门迫击炮和618门各式重炮,火力之猛,在全军都首屈一指。

而在辽沈战役中,东野更是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1000多门迫击炮和800多门重炮,其中就包括当时全中国威力最大的36门155毫米榴弹炮,这些“大家伙”的加入,使得东野的火力更上一层楼。

以2纵(即后来著名的39军)为例,在1950年入朝作战之前,该部队装备了万余支日式38式步枪和美式春田步枪、3000余支美式汤姆森冲锋枪、近千挺捷克式和布伦式轻机枪,以及72门75毫米以上的火炮。这样的火力配备,不要说在国内,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足以与日军的甲种师团相抗衡了。

建国以后,这支曾经叱咤风云的钢铁雄师,也和共和国的命运一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东野在解放军序列中的地位,也在这场场裁军整编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

1985年,百万大裁军,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曾经的金戈铁马化作和平建设的号角,而在这场军队体制的巨变中,东野的底蕴和实力,得到了最直观的展现。二野的部队,几乎毫发无损地保留了下来,12军、13军、14军、16军巍然不动,加上空降兵15军,足足留下了5个军,这支由刘邓大军率领,从硝烟中走出的部队,其战斗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三野也保留了8个军的规模,这是对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卓越贡献的肯定,也是对这支“精兵劲旅”的认可。而华北军区,则做出了巨大的牺牲,8个军被裁撤了6个,只留下了63军和65军,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华北军区的裁军幅度之大,着实令人唏嘘。至于一野,由于本身数量就不多,最终只留下了1军,这也成为了西北边陲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而东野呢?11个军被裁撤了4个,这其中,既有起义改编而来的50军和55军,也有战功赫赫的43军和46军,即使是面对裁军的“利刃”,东野也依然保留了7个军的庞大规模,其中更包括了赫赫有名的“四野五虎”中的38军、39军、40军和41军,这些从白山黑水间走出的王牌部队,成为了共和国国防力量的中流砥柱。

2003年,新一轮的裁军改革拉开了帷幕。这一次,三野被裁掉了三个集团军,而东野的7个集团军却全部保留,这不仅仅是对东野历史地位的肯定,更是对其战斗力的认可。到了2017年,全军整编为13个集团军,这一次的改革,不再是简单的“裁”与“留”,而是彻底的“打碎重组”,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但即使是这样,从传统的驻地、防区和骨干部队的构成来看,我们依然可以窥探出一丝端倪:三野在此次改革中,再次被裁掉了两个集团军,只剩下了3个;一野和华北,则只剩下1军和65军,已经没有裁撤的空间;而东野,则被裁掉了3个集团军,最终保留了4个集团军的规模。

几轮裁军整编下来,留下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而在这其中,东野的部队依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这足以证明,即使是在和平年代,东野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依然是冠绝全军的存在。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实力的证明。

6 阅读:2665
评论列表
  • 2024-08-24 10:58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战神林彪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应当时技术条件的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本来应该由师、团一级,至多不超过军一级的军事主官概括总结出来,却有劳他这位总司令来完成这些“形而下”的具体方法。在他沉默寡言、惜言如金的背后,对这些战术原则的贯彻却长了一张“婆婆嘴”。四野部队中的同质化、均质化现象相当突出。其实,六大战术原则中,只有“三三制”是纯战术的,其他则偏于战役,当然是在战术基础上的战役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彪还是中国现代战争意义上的“大数据”鼻祖:攻击锦州能把兵力配置精细化到营一级;在胡家窝棚的仓促遭遇战斗中,仅仅根据战斗缴获中:被俘人员官兵的比例(官>兵)、长短枪的比例(短>长)即推断出此地为敌人的高级指挥机关。这些功力恰与40年后,以色列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在《战争指挥》里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 正因为这种实力和战功,即使受他“叛逃”事件的影响,在历次裁军中,四野部队得到保留的最多,重点建设的部队最多。

  • 2024-08-25 19:46

    四野的实力绝对没得说,入关后更是所向披靡,一个军的实力就能超过国军的一个兵团。

    天空 回复:
    那是肯定,入关之后一个军五六万人。火力方面已经超过国民党军队。一个军相当于国民党军队10万人。
  • 2024-08-26 00:09

    也没看给了他多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