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壮大是靠收编几十万伪军?林彪八月训令,足以使谣言不攻自破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1-15 14:18:05

1945年11月间,在杜聿明所部的疯狂进攻下,东北我军被迫实施战略退却,期间驻齐齐哈尔的警备旅发生叛变,1600余人的部队竟有700多投敌,这伙人打死若干团营干部,再配合敌人组织的伪满警察和地主武装,对齐市进行疯狂血洗,我方损失极其惨重。

陈云同志对北满四省的实际情况考察过后,也向东北局提交了综合报告,认为前述四省“号称有44000部队,但可靠者只有11000,如此大量不可靠部队,将来定成后患”。

事实已经证明,陈云同志的调研和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至1946年7月间,东北民主联军逐退了敌人的过江窜犯,敌我双方形成战略对峙,一直到11月都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事。

期间林彪开始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即前一时期的作战表明:新组建的部队成分过于复杂,曾出现过不少叛变和逃亡的情况,造成了重大危害,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于是“东总”于1946年8月29日发出《关于部队补充整训工作的训令》,简称“八月训令”,就部队的补充整训和政治工作做出具体指示,由于罗荣桓同志因病赴苏,林彪遂委托政治部主任谭政主抓该项工作。

(陈云在东北)

在补充整训的环节上,“东总”政治部提出了四项基本任务,要求部队贯彻落实,其中的第一条,就是要清洗部队中的坏分子,训令中特别要求:

“各部队应坚决彻底洗清还存留在我们部队中的流氓、地痞、特务、宪兵、土匪、警察等坏分子,由于缺乏可靠干部率领而巩固性太差的新部队,则应坚决的把它编入主力”!

谭政主任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使大家牢记,由于清洗整顿,部队中坏分子数目的减少,便是部队质的提高。

(谭政将军)

一、“伪满军”的基本情况

伪满军队的底子,当然是“九一八”之后附逆的部分东北军,前后拢共投敌数量约14万人,不过日本人只是最初因为兵力不足,加以利用而已。

及至东北基本沦陷后的1932年底,日本人便开始裁汰一些他们认为不可靠的部队,逐步组建所谓的伪“满洲国军”。

“伪满军”初建时,大约保留了77000余人的规模,同时在各级部队中加派了8000余名日军顾问,以便日本侵略者牢牢地控制住这支伪军。

实际上,“伪满军”的整体规模始终不是很大,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总兵力也不过9万人左右,远非一些读者误以为的那么庞大。

原因很简单,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常驻兵力逐年增多,始终保持着大几十万兵力的规模,并不需要太多的伪军存在。

另外,大小鬼子们也对伪军充斥着不信任感,降而复反的部队确实不少,部队搞多了失控怎么办?主子也是怕奴才造反的。

所以到日本投降的1945年夏天,“伪满军”的总兵力只在15万人左右,跟日本关东军的兵力对比为一比五,进而能够实现彻底控制。

“伪满军”当时的基本建制为:十一个军管区、一个江上军(海军)和一个禁卫军司令部,另有一个宪兵总团(2800人)和若干特种兵分队,比如有36个工兵队和15个辎重队。

(伪满禁卫军)

根据苏联红军的战前判断,东北的伪军兵力应在20余万人,这其实是包括了伪满10万警察的数字。

换句话说,到日本投降时,整个东北的伪军、伪警总数量也只有25万人,网络上动辄“数十万伪军”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事实胜于狡辩。

日本关东军放下武器投降之前,曾经下令伪满军“自行解散”,因此大部分伪满军成为了散兵游勇,在各地流窜,而非整建制的存在。

真正被重庆军事委员会“东北行营”成建制收编的,只有原驻冀东的所谓“铁石部队”4000余人等寥寥几支部队。

八路军冀东军区第十六分区曾克林部,是最先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在沈阳、锦州、鞍山等城市确有迅速扩军的历史。

不过根据曾将军的回忆,他的部队是从两个团4000余人扩大到40000人,增兵数量不过36000人,这其中虽然也有些“伪满军”的散兵游勇,但是比例并不大。

更多的是在抗战中被俘后,押送到东北做苦力的八路军、新四军、重庆政府军的战俘,以及抚顺、鞍山等地的被压迫矿工,关于这一点,不妨可以认真读读回忆录。

(日军投降)

换言之,曾克林部没有收编任何一支伪满军的建制武装,招收新兵时有一些原伪军士兵,倒是事实。

因为这帮家伙大多没有一技之长,不参军吃粮实在没有什么出路,加之当时扩军心切审查不严,也就混进来了。

等到其他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出关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苏军不再承认我方的合法地位,不允许我军驻于大中城市,使招兵工作只能面向农村。

另外一方面,是杜聿明所部疯狂北犯,我军不得不放弃了大片控制区,辽吉两省的兵源地基本沦于敌手。

(日军投降)

二、“伪满军”绝大部分被蒋军收编

以1946年初这个时间点为例,在当时的东北战场上,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为34万人(准确数字340102人),其中野战部队约15万人,余皆为四个二级军区所辖的地方部队。

而蒋军的正规军兵力,不过七个军247000余人,但是我军却在战场上一退再退,并且在四平保卫战中也遭遇重大失利,除去装备和火力劣势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

那就是熊式辉的“东北行营”收编了8万人以上的“伪满军”,然后用这些地方武装控制后方,杜聿明才得以集中五个军的野战主力,与东野进行战场角逐。

因此双方在一线的兵力,反而是敌人占据优势(大约是20万对15万),而且收编和招募伪军的工作,熊式辉和杜聿明一直就没有停下来。

(熊式辉)

根据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参谋长、军统大特务文强的回忆,至四平战役后,东北行营收编的“伪满军”数量达到了129000余人。

这些伪军官兵被杜聿明编组为四个保安总队、20个支队和52个保安团,看看编制就知道,这些部队成为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杜聿明维护占领区治安的主要力量。

以长春为例,从冀东空运来的伪满“铁石部队”4000余人,就被收编为东北行营保安第二总队;而长春的伪陆军军官学校以及长春周围的“伪满军”,总计4000多人也被收编为东北行营保安第四总队。

所以这事很容易就能掰扯明白,日本投降时总共15万兵力的“伪满军”,被蒋系收编的竟有129000人,收编比例高达86%,再瞪着眼睛污蔑未来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成分,那就是居心叵测了。

东北蒋军在杜聿明指挥时期的兵力峰值,大致出现在1947年3月间,总兵力约为48万人左右,然而其野战力量仍然只有九个军:

第13军、第52军、第53军、第60军、第71军、第93军、新1军和新6军(另有一个青年军第207师),平均每个军的兵力在30000人上下。

稍有军事常识便可知道,即便计入东北行辕的直属部队、特种兵部队,杜聿明手下的正规军兵力也不过30万人冒头,那么多出来的18万人又是什么货色?当然是临时收编的“伪满军”。

三、陈诚的所谓“整军”内幕

1947年8月,老蒋的头号军事红人陈诚到任东北,以“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的身份又兼了东北行辕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陈长官来了之后主要干了两件事:整肃贪腐和扩编部队。

肃贪的事这里不说了,只说整军和扩军,陈诚有面子,于是从苏北要来了第49军、再把青年军207师扩编为第6军,还要来了不少重炮、战车和汽车。

更重要的是,他还组建了四个新番号的军级部队:新3军、新5军、新7军和新8军,问题来了,这四个新编军是怎么弄出来的呢?

那就是从原各军中抽出一个主力师,成为新编军的基干,然后再把东北行辕所辖的九个保安区司令部、十一个保安总队,通通升格编成为“暂编师”,最后再把这些暂编师划入四个新编军序列。

比如新3军的暂编第59师、新7军的暂编第56师和暂编第61师、新8军的暂编第54师和暂编第55师等等,这都是原来的保安总队升格的。而被抽出主力师的原来各军,同样也用暂编师来填补以维持建制。

包括新1军的暂编第53师、新6军的暂编第62师、第52军的暂编第58师、第53军的暂编第30师、第60军的暂编第52师等等。前述十个暂编师,如果认真研究来龙去脉,你就会发现,全部是“伪满军”改编而来!

经过陈诚的一番折腾,东北蒋军经过拼凑后,达到了14个军55万人的兵力规模,而外调而来的只有一个49军(2万余人),那么增加出来的10多万人(净增5万,还得补充被我军歼灭的数量)都是哪里来的?

(早年的陈张)

直到现在,网络上仍然流传着关于“陈诚大批裁撤伪军,结果都投了共军”的谣言,这是非常荒谬的。

一方面,陈诚砍掉部分伪军改编的地方保安团队,实属无奈,因为这些被熊式辉收编的部队打仗不行,为祸乡里却十分在行。

此类保安团队不仅民愤极大,而且多有编制和兵员的空额,给所谓的东北行辕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陈诚不裁掉他们难道养起来供着吗?

另外一方面,只要能凑合用的伪军普通士兵,也大多整编进了“暂编师”,真正编余的只是一些伪满军官,这帮人腐败而又腐化,实在无用。

陈诚曾把整编过程中裁汰下来的军官,在沈阳编成两个总队进行整训,其中一个叫“国军军官总队”、另一个叫“伪军军官总队”,可以看出,连陈诚骨子里面都是非常鄙视伪满军官的。

这帮伪军官以前作威作福惯了,当然受不了这个气,于是编排出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的段子。

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借以威胁陈诚和东北蒋军高层,以便给他们重新安置而已,其实根本未付实施。

道理明摆着,连陈诚都看不上的这等货色,又岂能入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眼,那不是开国际玩笑么?

四、东野大规模实施整军

实际上,我军在刚入东北时收编的一些地方游杂武装,以及招收的一些原伪满官兵,在杜聿明一路向北进攻的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叛变情况,反而给我军内部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破坏。

其中主要存在于各军区所属的地方武装中,因为东野最初的五个野战纵队,都是八路军、新四军的老底子,队伍成分是比较纯洁的。

比如辽吉军区一分区所属的三个地方基干团,原来每团有1000余人,结果在军事形势恶化时,半个月逃亡叛变接近1400余人,使每个团只剩下500到600人。其他各军区出现的小股部队叛变情况,更是为数很多。

“东总”和101深刻地吸取了这些教训,认为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战争中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在1947年夏秋的休整期间,下大力气清理部队内部,继8月29日的训令发出后,林彪还觉得不够分量。

于是“东总”于1946年9月14日,再次发出《关于整顿地方部队的训令》,强调了清洗混入我军的坏分子之危害,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训令在开篇明确指出:

“查目前我东北新成立之部队及地方武装,多系在我发展顺利局面下扩大组织起来的,尚未经过充分的整理和锻炼,内部成分异常复杂,尤以部队中有相当流氓、特务、警察、宪兵、土匪投机分子,尚未彻底清洗和淘汰,在环境恶劣情况下,便发生瓦解和叛变”。

训令通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投敌叛变事例,最后要求:“责成各军区、军分区,立即取掉政治上的麻痹,加强对新部队和地方部队之掌握领导,而基本上是从政治入手”,同时规定了七条措施,大力清除队伍中的不良分子。

训令下达后,东北我军各部积极行动起来,查成分,找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坦白运动”,让新战士自己交代过去的历史和行为,毕竟战争年代是没有什么档案的。

这项运动打开了新战士们的思想壁垒,同时也揭发出一些藏在我军内部的坏分子。按照东总政治部的统一部署,本质上好的新战士只要认真交代历史,则既往不咎;有黑历史的伪军官、伪警察、伪宪兵和特务,则坚决清洗。

在将近三个月的内部整顿中,东野各部队纯洁了内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士气,使我军从四平战后不利形势的阴影下解脱出来,得以重整旗鼓,也为后来三下江南战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至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含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从年初的34万人下降到32万人,必须注意,期间又肯定招募过新兵。

由此可见在整军工作中,至少清洗了数万名不良分子,部队的战斗力反而提高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在此时的东北我军中,“伪满军”出身的官兵数量已经非常之少。

五、东北我军补充方式的转变

在东北解放战争之初,我军的兵源补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战斗中的俘虏兵,其二是从地方农民中招收新战士,需要指出的是,前者的数量其实并不多。

因为东北的几个蒋系王牌军普遍接受过反动教育,加之战争初期敌强我弱,蒋军官兵心气较高,所以战场投降的数字真心不大。

另外就是,俘虏兵虽然军事技术好,但一旦我军情况不利或者撤退时,叛逃的比例很大。比如刘震的第2纵队第5师,曾经在怀德战后补充了800余名俘虏兵,刚刚向松花江以北实施转移,就跑掉了一半多。

部分降而复叛的官兵,还跑回去向敌人告密,泄露了我军的情况,所以东野各部,此间对俘虏兵是非常慎用的。

(抓获的俘虏兵)

因此在1947年8月夏季攻势结束后,东北局又发出《关于补充主力加紧作战准备的指示》,规定东北我军主力部队的兵员补充,主要靠地方政府的征兵动员和抽调地方武装升格,同时规定:

新兵都要经过审查清洗,凡是当过伪满国兵、警察、土匪的都不要;凡有抽大烟恶习、身体不合格(含有性病者)的也要清退回去!

从这两条规定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自1947年8月以后,伪满军队出身的无论官兵,东野已经一概不收了,再加上之前的整顿和清洗,使东北我军部队中,原伪满官兵的比例已经很小很小。

在这个时间点上,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为46万余人(含冀热辽军区合并过来的8万余人),也就是南北满的部队不过38万余人,又何来“收编了数十万伪满军人”一说?有些谣言,只要认真加以分析,便不攻自破,更不要以讹传讹。

(缴获大炮)

当然,这样严格的审查制度,也影响了部队兵员补充的及时性,因为清退会造成往返消耗。而且绝大多数翻身农民出身的新兵,既没有任何军事训练,又缺乏思想教育,有的想家、有的怕死、有的不习惯部队生活,自然会出现一些逃亡的现象。

比如四平攻坚战失利后,邓华的西满纵队伤亡较大,总共补充了4920名新兵,结果在很短时间里,清退198名、逃亡高达1097名,实际补入仅3625名,遂使部队建制不全,不能迅速恢复满编状态。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恰好罗荣桓同志提前回国,他经过反复思考后认为,农民参军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具备基本条件后才能向前方部队输送,由此提出了“组建二线兵团”来解决兵源问题的办法。

六、东野壮大的主要兵源所在

所谓二线兵团,即是抽调部分正规部队干部和老兵为骨干,再动员大批农民和工人参军,然后编成一个个的“独立团”,每团以2500人为标准,东北军区第一期即编组了40个独立团。

这些独立团经过一段时间的军政训练后,才能初步具备正规军的素质并形成战斗力,然后再补充主力或者以若干独立团直接组建“独立师”,从根本上解决了东北我军的兵员补充问题。

东北局和“东总”迅速批准了该方案,并要求各独立团军事训练教育占70%、政治思想教育要占30%,两者必须配合进行,所以在这一点上,罗帅居功甚伟。

从1947年9月底至辽沈战役打响前,东北我军实际编成的“二线兵团”共有189个独立团,总兵力422000余人,从而使东北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短时间内达到了百万级的规模,而这其中,哪里还有谣言中的所谓“数十万伪军”?

根据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的统计,在辽沈战役打响前,东北人民解放军70余万野战部队和30余万地方部队中,解放战士比例只占10%左右,为各大战略区中比例最低的,那就是不超过10万人。

这10万人中,还有一多半是在1947年冬季攻势和1948年春季攻势中,俘虏的敌军士兵转化而来,因为此时东北战局逆转,“解放战士”的改造较为容易了。如此可知,其中“伪满军”出身的“解放战士”数量就更少了。

而网络上一些人不懂历史不明就里,胡乱脑补出“伪满军战力强悍”、“四野骨干是伪满军”等一系列错误结论,简直荒唐而又可笑,是禁不住推敲的,专业的军事历史创作者们,也有义务戳破此类谣言。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 2025-01-15 16:28

    林彪的部队壮大是徐向前在1939年接受贺龙领导在东北留下根基,组建了大量地方政府和反日联盟,徐向前在东北不扩大地方武装,也建立了精干的武装部队加起来几千万武装部队,都以徐向前为领导核心,加上中央深度迁引计划是东北日军日以消落到日军不能相互接应,物质粮食得不到补充在1945年夏宣布投降,徐向前就一直在东北任责,林彪回国后中央就要林徐在东北守住发展,东北在1945年后是三千万的武装缩减到一千五百万包地方部队,正规部队是两百万,与地方协调,只剩一百伍拾万正规军队。林彪在山西太行战役后,以修病在苏联并中央决定他在苏军事学院与王尽美是在苏联军事学院是同班同座,德国发动苏联战争,林彪与王尽美一同指挥配合保卫莫斯科战役,打败德军,林彪在苏联又呆了两年时间,王尽美在1943年回国深入敌后工作,由判徒出卖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