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下学期的期末论文作业总共是7篇,每一篇我都冲着发表的标准去写,如同我高三那年每一张试卷都是冲着满分去做。但多数情况下也就考个90分左右,能做到满分的次数寥寥无几,这也就印证了一句古话: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是不是我以能发表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就能写出好论文呢?
当然不是。最大的悖论在于我至今没发表过论文,对发表的标准并不清楚,纵使我一年来读了那么多已发表论文,对此依然心中没数。再说时间仓促,质量也高不了。7篇论文全都投出去,却一直没有回应,就在我以为全军覆没的时候,某高校研究中心说看到我一篇论文很感兴趣决定刊发,并在邮件里说这年头像你这么认真做学问的人值得尊敬。
说恭维之词当然是编辑工作的一部分,说我在做学问我自己听了都有点心虚,真要考据我做学问的时间长度,那应该就是从6月份到现在的两个月,在那之前我做过学问吗?10年程序员生涯写了那么多代码显然不是做学问,编程跟建筑工地搬砖一样,不过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而已。所以是什么让编辑看中这篇论文并认为我在做学问呢?大概是它的选题比较新颖。在此不方便透露此文具体内容是什么,大致是我对网络上新出现的一个现象做了量化分析,这个是一般文科学生做不到的。
不吹不黑,一般文科学生是真做不到,关于涉及的技术和这篇论文的前因后果,且让壮士从头说起。
大概在四五月份那个时候,我们还在上一门叫做《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专业课,课上老师讲了社会学的各种研究方法,比如质化分析、量化分析、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等,还布置了课后作业让我们针对新冠疫情设计出一个调查问卷来。这堂课既实用,又开拓眼界。
课程过半的时候,我就听说期末考核方式是写论文。当教授讲到量化分析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要在期末论文作业里用到量化分析,那应该写什么?当时网上最热门的是俄乌战争、新冠肺炎、中日关系等等,想着想着突然在网络舆情方面找到了一个问题。课后怀着忐忑的心情搜了一下这方面的论文,居然没有人做过,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可以搞。
要量化分析,必须要有数据。关于网络舆论方面的数据,需要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媒体账号那里找,找它们的内容及其粉丝行为,比如粉丝们的点赞、转发、留言等等。这些东西不可能手动收集,肯定得借助“爬虫”技术。作为程序员我并不担心技术问题,等课程结束开始写论文作业的时候,我下载了爬虫技术的开发文档大概看了看,感觉要学会爬虫技术至少得一周,而要调试到能够为我所用的程度,时间可能更久,于是决定这篇论文放在最后写。
等其他论文作业全部写完,发现剩余时间也就一周,显然靠自己是不行了,等我自己学会“爬虫”技术把数据收集到手,这门课怕是因为没交作业要被打零分。于是我去找那些还在深圳互联网一线的程序员同事帮忙,找到第3个人他就表示自己玩过这个东西。我告诉他我需要什么,他说今晚下班就开搞。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程序员的料,思路敏捷反应快,都奔四的年龄了,依旧对新技术和新事物充满好奇和热情。
第三天晚上他就把我需要的东西打了个加密包发给我,解压后发现他发的是JSON格式的原始数据,我还从老硬盘里翻了好久找到我以前做程序员时期的转换工具代码,把它转成了EXCEL格式。那天他还说顺手爬了大量青春美女图,问我要不要。我说这个就不要了,已经过了好奇那些东西的年龄,而且我也没时间看,论文作业的截止日期马上到了。
在前同事爬数据的那两天,我就熬夜把论文初稿写好了,所有的数据部分按照个人估计的数值暂时代替。他的东西发给我如同丢给我一扇猪肉,我立刻系上围裙拿起尖刀开始分割处理,比如利用词频分析工具统计词汇,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类目绘制饼图、条形图和折线图,这些图片经过我的优化处理后显得非常好看。弄好后再把这些数据连同表格挨个替换到论文里,最后完成排版等装饰收尾工作,看上去有模有样的,外人看了一定会大呼专业。
当编辑说要刊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当时着急提交,数据只做了一部分,而且还不严谨。所以认真回复对方说当时时间仓促,数据方面不够完善,结论部分也不严谨,再给我一周时间我跟导师好好润色一下给你个最终版。对方表示没有问题,并提了几点修改意见,我也全部采纳。
当我告诉刘哥这件事的时候,他正在宁夏老婆家里避暑,看朋友圈每天带着娃下河上山,陪着老婆孩子和老丈人到处转,每天满脸通红营养过剩。当听说我有文章要发表,他表现得很兴奋,说一定帮我看看。我们俩约了一个宁夏那边下雨无法外出的日子,他认真读了一遍,说我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文章做得很好,但是摘要部分不完整,结论部分不准确,都需要改,接着他就提了一些修改意见。
我按照他的意见改完再给他看,他说感觉差不多了。可我倒觉得意犹未尽,毕竟上次那篇论文作业他圈圈点点改得老认真了,相比之下这次就有点粗枝大叶。我猜是因为刘哥待在一个不适合工作只应该玩的地方,所以他很难静下心来,也有可能我写得确实好没必要再动。后来我说指导老师写他的话头衔该怎么写,他说为什么非要写指导老师呢?我说你是我的导师,假如这篇文章能产生什么好的影响,我希望上面有你的名字。
大概这句深情款款的话打动了他,第二天一早他又热情地发了好几条优化建议。我是他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以前他只带过本科生,所以很有可能还没有哪个学生正式发表过文章,他也就没能以指导老师的身份上过刊物。现在突然有了这个机会,他或许觉得这篇文章也不丢人,于是第二天又精读了全文,逐字逐句推敲并和我探讨,借助手机完成了一次硬核指导,这些改动大大提升了最终版的质量。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再次找到前同事让他抓了一大块数据作为补充,然后我把新旧两部分数据合并到一起处理,重新绘制了所有的统计图,这样下来论据更充分、也更有说服力。那个礼拜我哪儿也没去,从早到晚改这篇一万多字的文章,身边放着五个竹编的垫子,一个坐热了就换另一个,实在坐累了就在房间里走几圈,到周末才把差强人意的最终版发给编辑。
过了两天编辑发来了一个改过的版本,让我在他的基础上做润色。我打开发现编辑改的地方很少但很关键,我很轻松就完成了润色。这次发过去后就再也没改了,按他的意思进入了审定和发表环节,他们告诉我排在八月中旬发表。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篇文章出现在刊物上,这让我至今都有点懵,这比老刘说过的半年甚至一两年快了很多,但这里有个巨大的差别:老刘说的是核心期刊,不是我这种普刊。
临近8月中旬编辑又发来邮件,让我提供通信地址和银行卡号,说要给我寄样刊发稿费,看到这个消息我和陈科长都挺欣慰。这是我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届时我将把这篇文章签名给刘哥送一本,也给我那个在深圳的程序员同事送一本。以后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发表更多的论文,以36岁的高龄在学术上多做点成绩出来,成为一个让父母自豪的儿子,一个让丈母娘和老丈人骄傲的女婿。
(编辑最近发来的邮件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