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现代罕见的书法家,他收到过许多书画家、收藏家、艺术家朋友馈赠的诗书画印之类的文物珍品。
在这些珍贵文物中,有一幅传世书法手卷,称得上稀世国宝,价值连城,这就”诗仙“李白唯一传世手迹《上阳台帖》。
毛主席的一生,与“诗仙”李白有着难解之缘。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主席就曾对何其芳、周立波等人说:
“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
李白诗歌的成就非常之高,被“诗圣”杜甫赞誉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毛泽东也赞扬李白的诗歌:
“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毛主席书李白诗
李白的诗歌保存下来的有900多首,辑入《李太白集》。然而,李白的传世墨迹,只有一幅《上阳台帖》,可谓是凤毛麟角、绝世瑰宝。
李白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赏识。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建立道观——阳台观,并御笔题写了匾额。
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尤其擅长山水画。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并来此寻访司马承祯。然待抵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驾鹤西去。
李白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感慨万千,于是挥毫写下《上阳台》。
《上阳台帖》为李白亲笔书写创作的四言诗,共25字:
“山高水长,物象万千,
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论其诗歌,则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亦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山水画,来抒发了对故人的仰慕怀念之情。
论其书法,则苍劲雄浑,落笔天纵,一泻而下,笔势豪逸,略无含蓄,极显劲道,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点画行走于物化之外,大有收天下于一纸的旷达情怀。
元代张晏赞《上阳台帖》说曰:
“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
《上阳台帖》在北宋末年偶然流入宣和内府。宋徽宗赵佶用其瘦劲奇崛的“瘦金书”,兴奋地题签几个大字“唐李太白上阳台”。南宋末年,为权相贾似道所收藏。元代时流入大收藏家张晏处。明代时藏于项元汴天籁阁。清代时先为书画鉴藏家安岐所得,后入内府。
1911年清帝逊位,末代皇帝溥仪将《上阳台帖》携出宫外。此帖在兵荒马乱之中流落到民间,辗转流入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1937年,一代名士张伯驹先生以六万银元将之购得珍藏。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民国四公子”之一。其父张镇芳,曾任直隶都督。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张伯驹先生十分崇敬毛主席。1956年,他通过统战部长徐冰将《上阳台帖》呈献给毛主席,并附一封信道:
“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
毛主席推崇李白之诗,又酷爱书法,于是,李白的唯一传世手迹《上阳台帖》,与毛主席结下了一段难解之缘。
毛主席收到此《上阳台帖》后十分珍爱,日理万机之余,反复欣赏揣摩,简直是爱不释手。
张伯驹
凭着李太白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声誉,以及他的书法作品的高妙的艺术性,还有他的传世手迹的绝无仅有的稀缺性,《上阳台帖》无疑是“国宝中的国宝”。
既然是朋友馈赠,如果毛主席将《上阳台帖》作为私人藏品珍藏,密不示人,进而传给自己的子女后代,也无可非议。
然而,大公无私的毛主席没有这样做。在收到张伯驹赠送的《上阳台帖》之后,毛主席虽然爱不释手,但是在观赏揣摩一段时日之后,毅然将其移交给故宫博物院收藏。
故宫博物院将《上阳台帖》的文物等级评定为“一级甲”,可谓镇馆之宝!
毛主席这种处置方式,足以让如今那些已查处的热衷于聚敛收藏珍贵文物的贪污腐败分子们汗颜到无地自容!
人民领袖毛主席面对稀世珍宝不动心、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足以成为党政干部仰之弥高的楷模,也足以成为万世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