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战役,称得上是经典的山地驻守战,涌现了不少英勇的将士和出色的行军布阵策略,而松毛岭算是一线阵地,云南军区至今还保留着该战场的原址,成为了老山战役代表之一。
由于当时装备的落后,大多数将士只能采取猫耳洞的方式躲避火炮的袭击,而且军方还缺乏对抗远程炮击的手段,只能采取步枪狙击,蹲守冷枪战术等等才能战胜美式装备。
不过,中越冲突的结果显而易见,最后是由中方取得了胜利,强力打击了越方的嚣张气焰,然而,这份胜利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特别是面临越军反扑的时候。
要知道,当时的越军因为越南战役的影响,是装备美方的遗留武器的,这就导致中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军事产业根本比不上敌方军备,而且南部战区当时的实力部署不足。
为了保障中苏边境和中朝边境的安全,东部和北部兵力的规模较大,两相结合之下,南部战区在得知要组织对越反击时面临极大挑战,所幸战区内部将士上下一心,占据了先机。
凭借地利,迫使越方不得不进行山地战,而正因如此,在遗留下的战场遗址中,战壕和其他防御工事数不胜数,当年这些洞窟里都是参与阻击作战的将士,而现在则是放着书信。
这些书信大多由当事人写下,有送给家人的,也有送给军部的,更有送给学子的寄语,同时,它们也代表着充分奋战精神的历史一角,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越军最后的反扑。
因为主战场的失利消息传回,越方勃然大怒,认为在装备优势下集结大规模进攻就可以切实解决山地战施展不开的问题,所以召集1.8w部队,准备进行总攻行动。
而当时的战役指挥之一张铚秀在获知前线情况后,立即做出判断,军区如果死守,将会出现大量伤亡,甚至将来之不易的战果再交回去,毕竟对方集结兵力太多,需要弹药才能守住。
可问题在于,南部军区本身的情况就称不上好,还需要东部军区援助才能勉强维持消耗,解放军只能用战术弥补差距,面对总攻则需要改变策略,所以张铚秀立刻联系云南军区求援。
表示前线军备紧缺,需要借助后方民众的力量来运送军需,毕竟解放军当时全部兵力都集中在毛松岭附近,准备应对越军的反扑,云南方面得知消息后立刻传开,民众来了不少。
出乎意料的是,云南方面最后开车参与运送工作的普通民众远远多于预期,甚至直接带着炮弹开到了前线,而有了云南民众的接力运送,弹药储备总算是获得保障,击退了越军的进攻。
其实,军民协作的场景多次出现在历史章节当中,且不断被传承下来,所以解放军在国际社会才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其背后无疑就是军民一心的凝聚力,也是军事领域的根本内核。
可以说,毛松岭战役完美体现了军民认同的一面,在战役初期,解放军战士驻守高地,经过野外作战数十天,距离敌方部队最近的单位仅仅只有十几米,可想而知其危险性。
在进行行动之前,不论是狙击队还是步枪狙击人员,都专门写下了遗书,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意志,他们确实带着不畏牺牲的想法踏上了正面战场应对冲击。
美方的挑拨和援助下,越方凭借高射机枪和大口径炮弹进行火力覆盖战略,这也是原址内战壕众多的原因所在,这导致前沿阵地环境极其艰苦,就算仅仅间隔数千米仍旧不能行动。
有的战士直接在战壕用袋子接雨水然后饮用,就是为了防止走出战壕让敌军火炮锁定位置,所以说,参与对越反击战的部队将士值得尊敬和认可,老山精神也需要不断传承。
回顾历史进程,解放军战胜过不少强敌,面对过不少挑战,但都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和人民站在一起的觉悟度过了这些难关,我们也相信这样的情景会不断延续下去。
而目前美西方限制封锁中方的图谋并没有熄灭,因此绝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奋战历程,需要从历史中找到精神文化内涵,并将其传承下去,让老山精神发光发亮。
同时也不能放弃深化合作的可能性,将多元外交的理念继续推进下去,避免再次出现战争悲剧,越方也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引以为戒,稳定地区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