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作为一个时代的榜样,他所开创的大寨精神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年仍然有很多人专程跑到大寨纪念他。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大寨模式最终消失在历史大潮之中,陈永贵也从官场的漩涡之中退了出来。
退休后的陈永贵,生活如何,一直是人们好奇的一个问题?其实陈永贵退休之后,仍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一家子都住在北京。直到生命结束,才按着他的遗愿将骨灰洒回了大寨村。
一、大寨精神的带头人
陈永贵自幼被父亲送给了大伯,虽然大伯对他很好,但无论大伯还是父亲都是家境贫寒,可以说吃尽了苦头。抗日战争胜利后,山西省进行了土地改革,让陈永贵不仅分到了土地,还拥有了房屋。这让他深刻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于是他积极加入了贾进才的互助组。
在互助组里,陈永贵积极参与各种劳动,不辞辛劳,总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由于他的出色表现,1948年,陈永贵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起初,陈永贵在贾进才的互助组中,与其他身强力壮的农民一起并肩作战。这个互助组共有15户人家,他们在大寨的历史上被称为“好汉组”。在这个小组里,大家秉持着相互帮助的原则,你帮我一天,我帮你一天,彼此之间公平互助,谁也不吃亏。
然而,陈永贵并不满足于这种互助模式。他深知村里还有许多老弱病残的人需要帮助,于是他主动将这些人团结起来,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互助组——老少互助组。
在老少互助组中,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加劳动,一起干农活。年轻人帮助老年人搬重物、干重活,老年人则传授年轻人经验和技巧。
1952年,陈永贵带领老少互助组中,涌现出了15个平均亩产500斤以上的丰产大户。这一成就使得陈永贵代表大寨参加了在太原召开的山西省农业丰产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就在同一年,陈永贵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后,经贾进才的引荐,成为了大寨的党支部书记。然而,他上任后便面临着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当时,中央推行的政策是粮食统购统销,然而,国家收购粮食的价格却低于市场价格。这导致一些农民并不情愿将粮食出售给国家,对国家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也颇有微词。
当年,大寨村面临着艰巨的粮食任务,指标高达42000斤。陈永贵作为党支部书记,为了圆满完成国家的任务,他率先主动卖出了3500斤粮食。在陈永贵的带头下,全村完成了国家任务。
1955年,中央开始大力倡导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社,陈永贵成为了折价小组组长。这个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对农民入社的牲口、农具等进行合理的折价评估。
为了充分发挥带头作用,陈永贵在对自己的一头大黄牛进行折价时,特意降低了它的价格。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值,这头大黄牛原本应该值约140元,但陈永贵却只折价了80元。随后,他又用这折价的80元购买了一头毛驴入社。
大寨人将牲口折价入社之后,陈永贵又向大家郑重承诺,第二年就会还清所有的欠款。这个承诺让村民们备受鼓舞,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果然,一年之后,陈永贵带领合作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不仅顺利还清了大家所有的欠款,还为村庄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浪潮中,陈永贵和大寨人民为了彻底改变大寨村贫困落后的面貌,积极启动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十年造地计划”。
1953年冬开始,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他们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修建了两座水库、两条盘山渠、筑起了180多条大坝、开垦了80多亩新土地。
通过陈永贵和大寨人民的不懈努力,大寨的粮食产量不断攀升,1953年,大寨的平均粮食亩产仅有130斤,而到了1962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770斤,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全国都开始学大寨
1959年,昔阳县提出学习大寨。昔阳县成为全国范围内学习大寨经验的第一个县,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举动。
1960年6月,晋中地委做出《关于开展学习陈永贵和大寨党支部领导方法的决定》。
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永贵,赶永贵”和“学大寨,赶大寨”的运动在晋中地区蓬勃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中地区学习陈永贵以及大寨经验的运动不断深入发展。陈永贵的名字也逐渐从昔阳走向了晋中,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
1962年6月,《山西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陈永贵——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的社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这篇社论的发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让陈永贵的事迹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激励着更多的人向他看齐,也标志着陈永贵从昔阳走向晋中,并迈入了山西省的大舞台。
1963年,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无情地冲垮了大寨的土地、房屋和农作物。当时,陈永贵正在省里参加重要会议,得知这一噩耗后,他立刻赶回大寨。
一到大寨,他首先关切地询问洪水是否造成了人员伤亡,有没有牲口损失。当得知人员和牲口都安然无恙时,陈永贵如释重负,当着众人的面斩钉截铁地表示:“只要有人在,只要有牲口在,我们就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房子倒了可以盖,地冲垮了可以修,庄稼倒了可以扶。我们必须与自然灾害抗争到底!”
在自然灾害面前,陈永贵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决定。他提出了“三不要”原则,即不要政府的任何援助,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农业生产。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民迅速投入到土地修复和农作物补种的工作中。尽管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当年,大寨剩下的耕地亩产量依然达到了700斤。
这一事迹引起了《山西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纷纷对其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陈永贵的壮举,也让他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而这一切,都与毛主席所倡导的“人定胜天”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在洪水过后的几个月里,陈永贵的声誉如日中天。他被邀请到北京,向北京的各界代表们做大型报告。在报告中,陈永贵充分发挥了自己口才好、头脑灵活的优势。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与洪水搏斗的经历,以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报告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三、担任副总理仍然心系农村
1975年1月,陈永贵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巅峰时刻,他被任命为新一届的国务院副总理。
陈永贵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能够走到这一步,完全依赖于大寨和昔阳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离开了昔阳这片熟悉的土地,他就如同失去根基的树木,难以茁壮成长。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陈永贵提出了“三三制”的原则:
首先,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在昔阳抓典型,深入挖掘当地的优秀经验和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其次,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在全国各地跑基层,与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
最后,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留在北京,与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并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为了确保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陈永贵专门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想法。
自从毛主席批准了陈永贵的“三三制”原则之后,他就很少住在北京,而是频繁地往返于昔阳和全国其他的基层单位之间。
陈永贵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大寨,这个时候,大寨的父老乡亲们若是有事情需要他帮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会竭尽全力去办。他为大寨和昔阳的父老乡亲们解决了许多难题,办了很多实事。
四、退休后定居北京,受到优厚的待遇
1980年,陈永贵为了避免影响大寨村的正常生产、生活,选择了在北京隐居。
陈永贵辞去副总理职务后,中央领导人对陈永贵都非常关心:
1982年,陈永贵没当选为党的十二大的代表,胡总书记专门找他谈心,嘱咐他“不要有思想包袱,要好好学习,好好休息。”后来,胡总书记又多次过问陈永贵离职后的生活情况。
在陈永贵担任副总理前,他就在钓鱼台有了自己的住所。然而,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家人接到北京,而是独自一人居住在北京。1975年,陈永贵从钓鱼台搬出来,住进了一个小院。按照中央的规定,应该给他配备一名服务员。当陈永贵看到服务员是一个年轻的姑娘时,他表示不太方便。中央提出可以换一个年纪大一些的服务员,陈永贵却推辞说:“别人年纪都大了,还要来照顾我,这也不太合适。”
退休后,为了能让陈永贵安心在北京居住,中央部门不仅将陈永贵一家接到了北京,而且还解决了子女的工作问题。
陈永贵不仅房租、水电费可以向国家报销,每月还能领取200元的生活费。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中央的相关部门都会给陈永贵送去慰问品,以表达对他的关心和问候。
1983年,年已68岁的陈永贵主动提出自己仍渴望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工作。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研究,任命他为北京东郊农场的顾问。在担任顾问的这段时间里,陈永贵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地投入到工作中,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智慧,为农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段时光,无疑是陈永贵晚年最为愉悦和充实的日子。然而,命运却在1985年元月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突然间,陈永贵感到头昏目眩、咳嗽不止。他的身形明显消瘦,面容憔悴。那时的他,早晨只能勉强喝下一碗鸡蛋汤,午餐仅能吃下一小碗面条,而到了晚上,也仅仅能喝点小米稀饭来维持生命。
7月底,北京医院经过详细的检查,确诊陈永贵的病情为晚期肺癌。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尽管病魔缠身,陈永贵依然坚强地与病魔抗争。1986年2月28日,陈永贵不得不再一次住进了北京医院北楼的高干病房。此前,他因为觉得高干病房太过浪费,主动要求换到了普通病房。
这时候,癌细胞如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他的生命,而他则如一支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顽强地燃烧着自己,那是他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许。
从3月起,胡启立、王兆国、薄一波、习仲勋、郝建秀、余秋里、王任重等在任中央领导以及华国锋、陈锡联、倪志福、康世恩、吴德、汪东兴等已经退休的老领导专门赶来看望了他;中组部、老干部局、北京市委、山西省人大,北京市东郊农场,大寨乡党委,乡政府以及大寨村党支部等有关单位也都专程派人到医院看望他;在京开会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艺术家和过去在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好朋友以及著名农业专家美籍华人韩丁的妹妹韩春和爱人杨早,也赶来医院看望了他。党和人民期望他能够转危为安!
1986年3月26日8时35分,陈永贵的生命之钟永远地停摆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72岁。三天后,他的遗体被送往火化。
曾经为毛主席和周总理遗体化妆的化妆师马师傅,以他精湛的技艺,为陈永贵的遗体化上了妆。当遗体被抬出来时,那张黑红的脸膛,梭角分明的大嘴唇,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故事。
根据其生前所立下的遗嘱,他的骨灰,将会被挥洒至那个他曾长久生活并辛勤工作过的大寨村中。
1986年4 月 4 日清晨,原计划于早上 5 点准时出发的运载着骨灰的灵车,此时却遭遇了一道棘手的难题——楼道内的电梯要到 5 点半才会正式开启运行。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状况,究竟该如何是好呢?就在家属们为此而心急如焚、焦虑不安之际,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悄然映入众人眼帘。
大约在凌晨 4 点多的时候,当家属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缓缓推开房门之时,他们惊愕地发现那部电梯竟早已静候在了陈永贵家所在的12 层,并且已经默默等待了长达一个多小时之久。
负责操控这部电梯的女工作人员,看到陈永贵家人抱着的骨灰盒,她轻轻地用手摩挲着骨灰盒,仿佛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自己对逝者最后的敬意和不舍之情。
突然之间,她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深处汹涌澎湃的悲痛情绪,不由自主地呜咽哭泣起来:“我......我这可是最后一次为陈老开这部电梯了啊……”
伴随着抽噎声,她的身躯也因过度悲伤而微微颤抖着,夺眶而出的泪水迅速模糊了她的视线,以至于让她在那一刻甚至都难以找到启动电梯的按钮。
陈永贵虽然离开了,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一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离去,让我们深感痛惜。然而,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领导文萃》:陈永贵如何进入中央高层视野
《学理论》: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陈永贵的双重性作用
《领导文萃》:邓小平与陈永贵的最后相处
《共产党员》:1978年:陈永贵面对大寨的黯然失色
《共产党员》:陈永贵与胡耀邦的几次激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