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大沽炮台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文化愿补不足 2024-12-27 00:40:19

大沽口炮台位于塘沽区大沽口海河南岸,是入京咽喉,津门屏障。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

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此处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形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至道光十一年(1841)已建成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清咸丰八年(1858),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洁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另一座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称“石头缝炮台”。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现仅存“感、镇、海”及“石头缝”4处炮台遗址。

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东南60干米塘洁区海河与渤海的交汇处,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大沽口炮台不仅是近代中国抵御外敌的海防要塞,更是中国抗击外敌侵略的前哨阵地。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间,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之下蹂躏,甚至进逼京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侵略者枪炮威逼下,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区军民,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入侵之敌进行了殊死搏斗,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

近百年来,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史见证。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到此凭吊,激发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880年,清朝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大沽筹建北洋水师,拥有各类舰船25艘。为使日益庞大的北洋海军的舰船能够就近修理、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同意,在大沽海神庙周围建起一座船坞喻名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也称海神庙船坞。它是继福建马船政、上海江南船坞后中国第三所近代造船所,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船舶修建厂和重要的军火基地。大沽船坞占地110亩,最初广房设备十分简陋,仅有席棚三座,活动机房八部。后来从国外购进一些设备,逐渐形成一定规模。

1885年,船坞有了打铁广锅炉厂、铸铁厂、模件厂,而且建立了甲、乙、丙、丁、戊、六个坞。这时的大洁船坞不仅修船而且可以自己造船。1882— 1890年,大洁船坞共造乾雷艇、挖泥船等15艘。从1884年起大沽船坞还承修海防工程。如修理大沽海口各营雷电炮械及电灯承造炮台炮洞、铁门等。

1891年,大沽船坞除修船外还开始制道枪炮、水雷等,实际上又成了一座军火工厂。1900年八国联军侵大沽口,大沽船坞被俄国霸占,正在坞中维修的四艘鱼雷艇也被列强掠走,沙俄对船坞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和破坏。后经过清政府多次交涉,1902年沙俄才将大沽船坞交还中国。1913年,大沽船坞划归北洋政府的海军部管辖,改名为“海军部大沽造船所”,1913~1923年共造船21艘,修船200多艘。新中国成立后在其基础上改建为天津船厂,现“甲”字船坞保存完好。

大沽船坞有着光荣的历史。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等 18艘舰船都在坞中修理过。大洁船坞与北洋水师和大洁口炮台的爱国将士一起,为抵御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大沽船坞作为北方最早的修造船厂、枪炮厂,培育了中国北方第一代产业工人,不仅为日后华北造船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还带动了中国各地造船工业的发展。

1 阅读:241
评论列表
  • 2025-01-08 06:31

    [doge][doge][doge]

  • 2025-01-13 02:48

    有幸去过天津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参观了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