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要从山西引水?
1959年冬天河南林县县委会议室里炸开了锅。杨贵看着眼前这群愁眉苦脸的干部,坚定地说道:“不从山西引水,咱们林县人就永远没水喝!”
但山西平顺县会同意吗?技术、资金、人手统统没有,这渠怎么挖?所有人都觉得杨贵是疯了,但他心里清楚,这事非干不可。
林县人的“命根子”后来,山西的水也确实是借来了。这就是如今很多人视为中国历史上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工程,西方人根本就没办法理解,单凭一个县城的力量怎么可能凭借最基础的劳动工具,就能修建一条穿越山林阻隔的人工水渠呢?
在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苦了,这里地处太行山区,是群山环绕的一个盆地,按理说盆地应该挺能存水的,可偏偏林县的水就跟金子一样稀罕!
西边太行山高高耸立,东边丘陵此起彼伏,这样的奇葩地形成了林县的千年困局,地面存不住水,地下也打不出水。
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一到旱年地里颗粒无收不说,吃水都得跑几十里地去挑,在林县,水比粮还珍贵!
由于严重缺水,长期饮用含氟量过高的地下水,当地人甲状腺肿大成了普遍现象。杨贵就是带着整个临县人的期望当上了县委书记,刚上任那一年他才26岁。
水的问题成了制约林县发展的头等难题,杨贵心里很清楚,要想让林县人过上好日子,必须先治水!
可是这水从哪儿来呢?打井打出来的是黄泥汤;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渠,和环顾临县四周,唯一有点希望的水源地就是山西的浊漳河。
可这一想法提出来,县里的干部们都惊掉了下巴,山西可是跨省了啊!本来水的问题就挺敏感的,本省内协调都困难重重,何况还要跨省去跟山西借水,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杨贵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就近开挖水渠,林县距离浊漳河最近的地方是盘阳村,从地图上看水渠只要挖到那儿就能直接引水。
可奈何盘阳村的水位比林县盆地还低,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想让水倒流只能在盘阳村建提水站,可林县的财政,根本撑不起这么大一笔支出。
资金不够,技术也跟不上,50年代末林县水利技术人员满打满算就28个人,还都是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根本没有专业修大坝的人才。想要空口白牙的建大坝谈何容易!
于是就近开挖的方案还没实施,就宣告“破产”。
水源问题是林县老百姓的命根子,引不来水这日子就还是没法过。
唯一的办法还是往上游走!
盘阳村不行,必须找一个海拔更高的取水点。最终经过地址测算,杨贵选择平顺县的侯壁段,这里的海拔比林县高出14.7米,这个落差能让水顺着渠道自然流淌到林县的田间地头,省下了许多后续麻烦。
为了让水在这么大的工程范围内保持流速和流量,红旗渠必须要保证每8公里的落差不能超过1米。
拦路虎真不少打定了从山西引水的主意以后,杨贵马上向河南省委报告。这事不是林县一个区区县城能办得了的,必须要取得上级的支持。
省里看了杨贵的报告以后也觉得这事儿靠谱!不仅发了公函给山西省委,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直接给山西的领导写了亲笔信,软磨硬泡请求他们帮忙。
林州这边也没闲着,杨贵直接安排林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长带着任务,腊月二十九奔波在去太原的路上。
山西的领导也在太行山区工作过,对林县的缺水问题深有感触。接到请求后,他立马召开了专题会议,决定同意林县在山西平顺县境内修建引漳入林的工程。
山西这边松了口,杨贵才算松了口气,林县人民有希望了!
但山西通知放水只是建设红旗渠的第1步,这修渠可不是搭积木,施工过程中炸山、放炮都是常态,难免会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
而且渠修建的时候,免不了占用当地农民的土地,平顺县的老百姓愿意配合吗?杨贵没想到的是,山西老区人民的觉悟不是一般的高。
看着带着工具远道而来的河南施工队,他们不仅没抱怨,还主动为林县的民工腾房子腾地,有的甚至让出了庙宇!
平顺县也对整条水渠的建设十分支持,在水电站建设和红旗渠用水之间出现矛盾时,选择优先保证红旗渠的水源供给,不惜推迟了本辖区的水电站建设。
那年春节整个林县的县委班子都在一起忙活红旗渠的事儿,正月十五,几万民工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山西,没人有怨言,全都为了一个目标——引水!“人工天河”红旗渠在这一片相互支持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水源解决了,施工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70多公里的总干渠几乎全是悬崖峭壁,而且基本上都是坚硬的花岗岩结构。
林县根本用不起现代化机械设备,民工们愣是靠着钢钎、铁锹和独轮车在绝壁上开出了一条生命渠。
设备差加上经验不足,施工过程中也是问题频出,民工们随时可能摔下悬崖。但这样的环境也没让林县人民退缩。
牛岭山下的青年洞,就是一块山体突出的“硬骨头”,工程难度极高。这一段渠需要在悬崖上开凿616米的隧洞,而且还要保持1/1500的纵坡精准落差。
一旦坡度稍微不对,水流速度就会受到影响,无法实现自流。
绕路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绕过山体导致地势无法满足水位要求,整个工程就功亏一篑。
青年突击队300人硬是花了17个月,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劳动模范任羊成就在除险作业中被落石砸掉了三颗门牙,他吐掉碎牙继续在空中连续作业6个小时。
这种英雄事迹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比比皆是。
在施工到羊圈坡时,工程又陷入了僵局,羊圈坡和林县之间是一条深沟,可当时没有现代桥梁技术,如果硬要修桥预算根本就扛不住,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从深沟尽头绕行,也让红旗渠在接近林县时画了一个“几”字型的大弯。
跨省大协作为了弥补平顺县的损失,林县在施工结束后专门进行了核算,最终向平顺县支付了36.4万元作为补偿。
双方还签订了《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将红旗渠占用的土地、山坡、毁坏的树木以及浊漳河引水点到红旗渠渠首拦河大坝的河滩,全部作价买断,确保林县对红旗渠水源的长期使用权。
这在当时也遭了不少人的诟病,平顺县已经如此支持了,林县为啥非得签协议呢?这不是打平顺县的脸吗?
杨贵想的很清楚,现在虽然平顺县鼎力支持,帮了林县一个大忙,可毕竟红旗渠用的是别人的水源,这一代干部靠感情维系,林县也给了平顺县一定的补偿,可继任者呢?
红旗渠是个惠及子孙的大工程,还是得为后代着想,把事情落到纸上,才能不留后患。
事实证明,杨贵的远见卓识是对的。这份协议不仅在当时化解了很多潜在的纠纷,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也保障了两省之间的用水权益。
历经九年的艰苦奋战,红旗渠终于在1969年全面竣工。这条“人工天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全长达到1500多公里,光主干渠就有70.6公里。
这条渠的成功修建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胜利,更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通水的那天,林县百姓奔走相告。水终于来了!干旱了千年的土地终于得到了滋润。
大脖子病也少了,粮食增产了,不仅灌溉了90万亩良田,还让林县人从此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困境,林县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旗渠不仅仅是解决了林县的用水问题,更成了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感染了无数人,引得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至沓来,甚至外国友人也慕名前来一睹这条“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风采。
周总理在接见外宾时也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
联合国放映的纪录片《红旗渠》更是引起了世界轰动。红旗渠不仅造福了林县百姓,还让我国的建设成就走向了世界。
结尾从杨贵萌生引水念头到山西平顺县的大力支持,再到几万民工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这条“生命渠”,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艰辛。
正如杨贵当年所说:“红旗渠的精神,是林县人民用血汗铸就的。”在这条渠水的滋养下,林县从一个缺水穷县变成了如今欣欣向荣的新林州。
水到渠成,渠到心成。这或许才是红旗渠的意义所在。
信息来源:
“红旗渠”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 大河网2024-12-18
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 河南日报 2016-07/01
叶落归根: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骨灰迁回红旗渠边 澎湃新闻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