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乾波出品 |波哥看楼市
1月31日,界面新闻,在《业绩不及预期,绿城中国猛调数个区域总经理》一文中提到:
“在业绩导向下,绿城中国开启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人事调整。
界面新闻记者获悉,从去年12月开始,绿城中国进行了新一轮人事调整。调整主要涉及华北区域、西南区域和华南区域,这几个区域的员工工作状态都是在新旧领导交接中加班加点。
具体上,华北区域总经理由绿城中国副总裁王朝晖兼任,原绿城中国西南区域总经理张胜利调任为绿城中国华北区域执行总经理。
东北区域总经理由原华北区域总经理张猛出任。
西南区域被绿城管理西南区域合并,原绿城中国东北区域总经理朱玉钢调至合并后的绿城管理西南区域,出任总经理。
华南区域董事长由原绿城中国董事会秘书尚书臣兼任。”
此外在集团层面,也有变化:
“科技集团、生活集团合并,成立生活科技集团。原生活集团下属产城业务划归浙江区域管理;原生活集团下属商业运营业务划归商管事业部管理。
商管事业部资产管理职能划归综合产业办公室管理,同时,综合产业办公室与产融事业部合署办公。”
期间,还有很多媒体也公开发布了类似的新闻,此略。
同时,据波哥看楼市查证,在绿城中国官网上的“企业概况”一栏中,已经公布了最新的组织架构图(如下),该图片中已经看不到“西南公司”这四个字了,充分可说明绿城中国2024年新一轮的架构调整已经完成。
简析: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春节前后,众多公司都在急速调整新一年的战略和组织模式,招商、万科、华润、中交等皆在重新排兵布阵,不断深度复盘自己,欲找到更加有效的经营方略,以便去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发展。
最近,波哥及团队,重点梳理和分析了一众主流房企组织快速变革的众多动作,我们发现,众多主流房企,在组织架构和战略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一个相对明显的特点是:
不再仅局限于区域和人员的调整了,而逐步上升到新周期下企业核心发展战略的布局了。
譬如
万科,为什么要在不断变卖优质商业中,而不得不打造自己的商业运作平台?
华润,为何要取消华中大区,而把华中和华西两区域整合为中西部大区?
招商,为何也要减少过去多年来的大区级数量,而归并为5个?
......
仅仅是业绩不佳和趋势压力及减员增效吗?
难道不值得去深度思考吗?
因为上述的几个房企,都是国内百强的头部或核心企业,都在这么快速地去改变自己,而期待能够在2024年多收三五斗米和走得更远?
这又是为什么?
在波哥独家看来,这些核心房企的主流轨迹,都客观表明一点:
那就是,在国际间产业经文等模式不断急剧震荡的新时代,即使有央国企身份的加持,不去深度反思过去的老路和有效做出能与时俱进的变化,被趋势大浪冲走,将成为其必然。
毕竟,相对而言,央国企等有更多优质资源的加持,也是国内相关产业的压舱石和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如果不能先知先觉,和做出有效的产业和战略示范,就白瞎了政府和亿万国民的厚爱。
这也不再只是换几个人或岗位的小事了,也不再是某一两个企业的某些问题了,实质上是揭示了中国的房地产等产业,是否还能行稳致远的大趋势、大担当和大使命。
很多业内朋友,在高度和深度方面,思考的不多,无可厚非,各有不同的观察点和独特视角,而已,就不多说了。
所以,波哥今天的第一个观点是:
绿城中国等核心房企,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能否有效走出时代的冰霜和趋势风雪的重压?能否扛起中国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大旗?
当然,这是一个相对厚重的问题,不可能简单就给出答案。
可喜的是,上述众多房企,已然有了深度的洞察和思考,才有了近期这么异彩纷呈的变化。
2024,值得期待!
以上观点,并非那些所谓的什么道德方面的绑架,而是基于产业本源和国家可持续前行的大角度,做了一些说明,以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因为,这个趋势太明显了,如果不能有所新的感悟和体察,也将看不懂未来的众多变化。
早已超越了一人一企和一个产业的一个时代变化的局部范畴,其影响必将非常的深远。
对此,请各位拭目以待,无需多言,且行且观察。
几天前,在华润组织架构变化的那篇文章中,事实上,波哥看楼市在字里行间,已经做了一些描述,其中的笔触有所保留,今天相对更加直白了一点,以与各位朋友探讨交流。
好了,下面再回到绿城上述事件中来,接下来聊一聊其中的特点。
简述为如下两大要点,其他的就不去费舌了:
首先,有一点要简单提下——绿城上述的变化中的众多细节,业内很多媒体和朋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俯拾皆是,就不在此拾人牙慧了。
◢其一,大趋势下,各核心房企的动作都差不多,人员—架构—产业+市场布局—战略等,其打法基本一致。
在众多民营类房企一片哀鸿的特殊时代,以前那些敢于大拍胸脯和把千亿规模口号喊得震天响的同行们,在时代嬗变为较长周期的凛冬之下,纷纷暴雷和折戟沉沙,有效求生而难以实现。
融创、碧桂园、奥园、泛海、佳兆业、建业、万达等,比比皆是。
民营类板块,为自救而到处断臂求生,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在新趋势性大压力之下,国内房地产的有效破局和发展动能及压力等,已经快速轮动到央国企的肩膀上了,危难之刻,作为产业中流砥柱的一众房企,必须要有宏观思考和使命感,不能有效划桨而行,就必将被兄弟公司整合。
比如,以前中信地产被中海收归旗下,即为明证。
这个原则,永远不变。
不要觉得华润、招商、保利、中交等公司多么的牛B,在全国一盘大旗下,也只是一个主体,并没有那么的高大上和不可撼动,漠视时代的变化或者是迟钝和不够聪明等,数十年的企业番号,可能就不存在了,而变成其他兄弟的发展养料。
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一直没变。
央国企的身份,也不是某些房企的免死金牌。
有价值才能生存;有持续的价值,才能走得更远。
是历史和大趋势的客观选择,谁也逃不过这个规则的碾压。
上面又多说了几句,见谅。
实则是,在历史和当下大势之中,这些主流房企这样的调整,有很多的共性,上述5个方面的变化和路径,基本趋同,没有太多的变化。
什么区首换防、大区撤并和消失等,在波哥看来,都是战略层面快速改变下的细枝末节,虽然各企业稍有不同,但在整体上观察,都很简单——都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的深度思考了。
你是否能感受到?
◢其二,大在组织架构的变动之外,已经触及到战略层面的根底。
据波哥观察,近期许多主要房企的组织架构层面的众多变化,其中的一切变化和调整,其背后并不简单。
在波哥看楼市独家看来,表象之外,有更多的全局性思考。
绝非没有某些媒体或朋友所解读的那样的轻浅。
人事换防、区域合并和精兵简政,一个长沙的小饭店老板都知道怎么去调整,简单至极。
假设,一众央企还处于这个相对下里巴人的视角,就非常搞笑了,坠入尘埃,并非不可能。
春节期间,波哥带两个小朋友在长沙坡子街等核心区域游走了一段时间,也跟一些老板交流了许多,发现,即使是各不同街道的卖臭豆腐的老板的具体运营手法,都不太一样。
还只是长沙一地的情况,无需涉及更多的地方。
这说明了什么?
再怎么高大上,都将离不开人间烟火气的映照。
故而,绿城中国等房企的变化,皆在新趋势和新消费等不同层面,如实彰显出来。
一个卖臭豆腐的小老板,都知道怎么去改变自己的境遇,有央企身份的绿城等,难道还会闭目塞听,而让业界笑掉大牙吗?
臭豆腐和房地产,不可同日而语,其能量级别相差甚远,如果没有重大产业和战略层面的深度思考,绿城中国与只会卖小龙虾的文和友,又有什么区别呢?
也即,绿城中国等,不可能这么短视,早已跳出了小、低和狭窄层面的思考,在大趋势和历史之大范畴,进行了许多的推敲,也即不断从本源角度去探求了。
因而,所谓的战略性铺排,仅为其果。
一言以蔽之,没有深度的战略思考和布局,绿城中国等,将被长沙臭豆腐打脸于湘江的大浪中。
不扯远了,仅从波哥所在的长沙来看,也不需去通过高大上的产业来反证,仅从臭豆腐和小龙虾等日常类业态的变化,就可以窥见一斑。
原来的长沙臭豆腐全国闻名,可是,近来来的文和友小龙虾和茶颜悦色奶茶等,其风头似乎盖过了前者,然而,历史又进了又一轮的重构,文和友小龙虾和茶颜悦色奶茶,仅在闹市区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除此之外,都不敢探足。
不讲广州和深圳的文和友了,在长沙的茶颜悦色其半径都非常的狭窄。
万物互联,殊途同归,其中的大规律都一样。
总结起来,就是没有根魂、底气和趋势律动方面的深度思考等,一个企业、产业和城市、区域等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等,假设只是会去就事论事和着眼于当下,距离其穷途末路也不太远了。
众多客观规律已经充分解构了其中的一切变化,当前或未来的中国,必然会遵循相关要略,不可能把老祖宗的许多规律性告诫置若罔闻。
这样的事情,从中华5000余年的历史上看,越来越少了。
回到战略、回归本源,找到自已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五行元素及其有效的运行范式等,按中国哲学,才能有一定机会看到未来。
架构或战略等说法,都为现代经济学或管理学等中的词汇,于中国核心哲学而言,仅为“术”和工具,触动不了可一直指引未来的中国哲学的雄厚基础。
现代来看,“战略”二字好像很高大上,实质上,对整体而言,也不过是一片长沙的臭豆腐而已,千万不要去战战兢兢地陌拜。
观之为必然,才能处之为淡然。
所以,对上述绿城的变化,看透了一切,就能透过云雾去把握住着内里的一些东西。
万变不离其宗,也没有那么复杂;真正搞明白了,都很简单。
绝然,不会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据波哥看楼市观察,绿城中国的前述变化,你可以视之为一个典型房企的动作,也可以当作一个当下时代裂变中的一个案例等,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角度,很难达至一两孔的狭窄通道,不需去苛求。
可是,无论怎么变化,在不同个体的幻变之外,皆在客观趋势和时代印记二者之中翻腾,跳不住这些范畴,虽然,绿城在人员换防、大区整合、岗位轮动、个别城市归整、重轻资产板块梳理等方面,比其他房企有更多的细节性的优化和调整,即使是当前相对更复杂更综合变化的一个典型主流房企,然而,反过来分析,恰恰说明了不同房企在对未来的认识和思考上的深浅程度的差异和自我调整尺度的大小。
也将在以后会不断反映出各自境况的不同。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绿城这样的变化,就是破局困厄的标准答案,华润和中交等的模式就不行,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请勿错解。
因为,每个企业的许多具体情况不甚一样,在大变化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切都要因时、因地、因企、因人而变,抄作业的想法,都将沦为邯郸学步的笑柄。
鉴于现实、参于实情、立于客观和历史,在相对综合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才可以清醒理解和梳理清楚当前众多变化中的迷雾,唯此才可以找到某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绿城中国的相对繁复,中交地产的相对简略等,都是基于实情和自己各类条件下的取舍,并无好坏之分,立足于趋势,适合于自己,就是好的策略,不需要去做一刀切的类似手术。
大势之下,同一个世界之中,从来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绿城中国的变化,很难加诸于其他同行的身上,反之,也一样。
同中求异,才能百花齐放;异中求同,才能一起携手远行。
绿城中国上述的案例,在个性和共性之中,都有深刻的表现,相比于华润、招商、万科等,客观来讲,可以反映出更多的问题,在企业、行业之外,还涉及到了其他更加众多的方面,故而,波哥,今天将其拿出来,从我们自己的独特角度来观察一下,以便与各位朋友一起友善交流。
全局审视之,绿城中国本次相对多和复杂的调整,是必然和偶然两大法则共同交织下的结果呈现,如果只在某一方面观察,就会有挂一漏万的瑕疵。
在细部上看,绿城中国基本包含了数年来房企所有相关的变化,一个相对大而全的典型个案;
然而,在本质上分析,仍然是各类核心规律制导下的时代产物,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
最后,波哥多说一句,绿城中国案例的价值,有其独特性和综合性,有更多内涵在其中,你能否感受得到?
就要看各自的视野和悟性了。
绿城中国,为何有这么多和大的变化?
上文基本已经阐述清楚了,你是否认同,都无关紧要了。
今以记之,一话业内一桑麻。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
一堆重复又重复的言论,没点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