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解的南明:初看就来气,越看越来气

梨评历史 2024-10-04 16:46:33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七日,在群臣的劝进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

唐王一系得追溯到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算是和宗室比较远的血脉了。

但弘光帝朱由崧被俘、潞王朱常淓献城投降,最有资格继承大位的桂王朱由榔又远在广西,距离太远了,只能推唐王朱聿键。

另一方面,朱聿键的封地在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起家之地,众人推他的原因,也是想把他当做明朝的“光武帝”,重振大明。

明朝军营

然而登基当天,大风雾起,拔木扬沙,惊的尚玺官的坐骑四处乱窜,象征天命的玉玺也因此衰落碰坏一角,在迷信天命的古代,众臣都认为兆征不祥,但隆武帝却很有信心。

继位不久,隆武帝就整肃官场、惩治贪腐、安抚百姓、约束军纪,制止明末以来的党争问题。

至于自己,则以身作则,不建宫室、不选秀女、不用金银玉器、绫罗绸缎,倡导节俭。

然后重用郑成功、何腾蛟、瞿式耜、黄道周等主战派。

如果放在平和时期,隆武帝此举,最起码可以获得一个守成之君的称号,但这是乱世,需要的是远超其他人的执政能力。

相对于其他复兴王朝的君主。

隆武帝既没有刘秀的军事能力,也没有刘备那样善得人心,更没有司马睿那样治理地方的水平,甚至远不如赵构,赵构的权术相当高,通过又打又拉,最终整合出自己的势力。

可这些,隆武帝都没有,尽管隆武帝有复兴大明的宏愿,但人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天赋越好,锻炼的上限也就越高。

隆武帝是有道德的,也愿意努力,如果他此前从事政务或者军事方面的工作的话,经过一二十年的锻炼,或许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

但在明朝世代养猪的政策下,他连最为基本的锻炼也没有,那也就意味着,在这么危险的关头,做出任何中兴之君可能的操作。

事实上也是如此,隆武帝登基后不久,鲁王朱以海“监国”,闹到最后,居然竟闹出互杀来使的荒唐事情来。

除了鲁王,隆武帝也搞不定郑氏家族,自己依靠郑氏家族立足,却从始至终,都被郑氏家族集团所架空,隆武帝空有皇帝的名号,却无皇帝的实权,人、财、物皆在郑芝龙家族掌握之中。

短暂发行的隆武通宝

内部都搞不定的情况下,外部还有野心勃勃的清军,隆武帝的悲剧已然注定。

隆武二年(1646)八月,在清军的进攻和郑氏投降的情况下,隆武帝只身逃到汀州,最终崩于汀州城。

隆武帝既然遇难,广西巡抚瞿式耜、两广总督丁魁楚等大臣打算迎立新帝,延续大明国祚。

如今,崇祯已经死了近三年了,大明宗室也在常年的战乱中逐渐凋零,到了隆武帝遇难后,唯一靠近帝室血脉的,仅有桂王朱由榔,他也是万历目前唯一的活着的血脉。

这一年,朱由榔也已二十四岁,且外貌奇伟,酷似万历帝,这么一来,拥立他倒也无人反对。

不过群臣不反对,不代表没人反对,这个反对的人就是朱由榔的母亲马氏。

马氏看着朱由榔长大,也知道朱由榔几斤几两,难以成为乱世中兴之君,也劝儿子,说:“儿非治世才,何苦贪图皇帝虚名,涂炭生民!南中、闽中可鉴也。”

南中就是弘光帝,闽中就是隆武帝,这二人皆是短命之君。

明仇英上林图卷

可以说,马氏虽然是妇道人家,但其见识,非同一般,知道儿子能力,不慕所谓的皇帝虚名。

然而马氏的话,却无人肯听,毕竟南明群臣,现在需要一个新的旗帜,而朱由榔是眼下最合适的人,无论马氏怎么说,都不能动摇瞿式耜等人的拥立之心。

就这样,朱由榔在隆武二年(1646)十月初十日,于广东肇庆就任监国,作为拥立之臣,丁魁楚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为东阁大学士。

然而刚刚监国,朱由榔就暴露其不思进取、天性柔弱、能力堪忧的本性。

十月十六日,清军攻下赣州,赣州距离肇庆,算是有一点距离的,但朱由榔得知后,不思防守,直接逃窜到广西梧州了,这才监国几天啊?这下子,算是丢了广东的人心,也给一些阴谋家可乘之机,比如原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

在赣州被围期间,苏观生曾经被隆武帝安排前往救援赣州,但苏观生认为此行过于凶险,就暗中踌躇不前,一直拖到赣州被破后,直接逃亡到广州。

逃到广州后,得知丁魁楚、瞿式耜议立桂王朱由榔,也想参与拥立,这样,就能保住自己内阁大学士的头衔。

苏观生只是国子监肄业,并非正经的科举进士出身,是没资格入阁的

然而丁魁楚认为,苏观生只是国子监肄业,并非正经的科举进士出身,是没资格入阁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

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苏观生是原隆武朝的内阁大学士,万一参与拥立,入阁后必然会影响自己揽权,自然不肯让他参与进来。

这么一来,苏观生自然愤恨起来,也不肯朝见朱由榔,就这么一直待在广州。

而在广州期间,得知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逃难到广州,他心思开始活络起来,既然你们不肯让我参与拥立,那我自己拥立一个新的皇帝出来,照样是内阁大臣。

说干就干,十月二十九日,苏观生就去拜见了朱聿鐭,以其兄是隆武帝,当兄终弟及,拥立其继位。

朱聿鐭逃到广州,本是逃难,根本没有黄袍加身的想法。

得知苏观生的拥立,朱聿鐭虽有犹豫,但在皇位的诱惑下,还是答应了。

很快,苏观生拥立的想法,被他人得知,只是如今在朱由榔已经监国的情况下,在立一帝,岂不是走隆武、鲁王之故事?因而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桂王监国,诏已颁发,天下知有新君矣!二百里间立两帝,自树内梗,三百年国纪,人披其叶而我刈其根矣!

但苏观生一心只想拥立,这些反对,根本不听,甚至打算抢在朱由榔之前称帝。

十一月初二日,朱聿鐭在广州宣布监国,三天后,宣布正式称帝,改元“绍武”,“绍武”的意思就是“延续隆武”,意为告诉世人,自己承继的是隆武帝之位。

“绍武”的意思就是“延续隆武”

至于苏观生,自然如愿以偿,成为了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揽绍武政权。

只是绍武帝继位,从监国到称帝,前后不过四天,啥也没法准备,就连官员的朝服都来不及制作,没办法,只能用演戏的戏服来将就一下了。

官员暂时有了,但兵从何而来?

苏观生选择招抚一帮海盗,如郑廷球、石壁、马玄生、徐贵相等人,他们本是海盗,如今摇身一变,居然成为了总兵,属实有些荒唐。

另一边在梧州的朱由榔,也很快知道朱聿鐭称帝的消息,心中不免有些懊悔,为了收拾人心,在十一月十二日返回了肇庆。

随后,宣布称帝,改元“永历”,永历的“永”源于朱由榔当初分封的永明王,“历”则是因为是万历帝朱翊钧之孙,很显然,就是和“绍武”这个年号争锋相对。

广州和肇庆,相隔数百里,却出现同族两个政权,永历朝,自然不允许绍武朝存在。

但毕竟有清军这个外敌,永历打算先礼后兵,派使臣劝说,如果绍武帝肯退位归藩,皆大欢喜,如果抗命不从,立即发兵征讨。

同月,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职方司郎中陈嘉谋组成的使臣团队前往广州。

一见到绍武帝,二人直接就以血缘为切入点,告诉绍武帝,永历帝的合法性远高于他:

王虽高皇帝(朱元璋)之裔孙,而吾王先帝(朱由检)之堂弟,当立者也。

以血缘否定后,二人又表示,如今大敌当前,应当同仇敌忾,切不能做袁谭、袁尚之旧事,最终白白便宜了曹操。

说实话,本来隆武帝称帝已经算是僭越了,这二人又从长幼伦序和国家大义方面进行劝说,合情又合理。

但苏观生已经骑虎难下,入关绍武帝退位,自己免不了身死,甚至还可能打上“乱臣贼子”的罪名,说什么也不肯,当即将二人斩杀。

苏观生明白,斩杀来使,双方必然不死不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立即调兵进攻肇庆。

可以说此时的苏观生只顾一己之私,而不顾国家大义,着实有些可恨。

而永历得知使者被杀后,当即大怒,立马派大军征讨。

就这样,本来应该一致对外的两个同族,现在居然内讧起来。

十一月二十四日,永历军初战告捷,领兵出征的林佳鼎自以为胜券在握,立即派大军直奔广州,意图直接灭了绍武政权。

郑氏水军

苏观生则将一帮海盗军组织起来,双方在海上展开大战。

海盗们长期在海上作战,永历军哪里是对手?在海盗们的进攻下,永历军节节败退,几乎全军覆没,而林佳鼎也战死。

尽管绍武帝获得了胜利,但这却是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荒唐内讧。

十二月,就在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内讧的时候,一直在福建原地休整清军大将李成栋直接从潮州、惠州出发,直扑广州。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每攻下一地,李成栋就立即封锁消息,然后利用缴获的明朝官印发出“无警”消息。

而此时的苏观生将注意力都放在永历这边,一点都没有发现破绽。

十二月十五日,在扫平周围后,李成栋命令清军前锋伪装成舵工,顺利混入广州,然后利用绍武政权全员麻痹之际,直接在广州城大开杀戒,全城一片混乱,而后打开城门, 迎清军主力进城。

到了这个时候,苏观生才慌忙下令守城,只是自己的精兵都被派出去攻打永历军了,广州城内没有多余的兵力,很快就被攻破了。

苏观生见大势已去,立马询问吏科都给事中梁鍙出路,梁鍙表示:“死耳,复何言!”

此时,苏观生也明白,唯有自缢殉国,才能保全身后名,二话不说,直接进入东房打算悬梁自尽,而梁鍙则进入西房。

说实话,梁鍙根本不想殉国,在西房内,梁鍙故意弄出自缢的动静,让苏观生误以为他已经“自缢”,随后苏观生在墙上写下“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八个大字,直接自尽。

那梁鍙为何不自缢呢?原来他想用苏观生的尸体向清军投降。

至于绍武帝,慌慌忙忙换了衣服逃命, 一开始前往大学士王应华家藏匿,但王应华怕他连累自己,直接赶走了他,无奈之下,绍武帝只能混在乞丐队伍里,企图逃出城外。

但绍武帝养尊处优,根本不像乞丐,很快就被清军发现了。

被俘后的绍武帝倒也有些气节,不肯吃清军送来的食物,并且告知李成栋:“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

随后,绍武帝自缢殉国。

当然,绍武政权覆灭的消息,永历帝很快就得知了,对于他而言,尽管清军“帮”自己清除了心腹大患,但也意味着,广东也没了,“大明疆土”现在仅剩下广西一地了,短短三年,大明半壁江山都丢了,也意味着自己的处境不会好到哪里去。

说实话,南明历史,真的不愿意看,看了怕心脏受不了。

南明从建立之初,就定下了内讧的基调,而后的政权,从未吸取这些教训,反而在无休止的内讧里,越走越远。

绍武政权也是如此,从称帝到殉国,绍武政权前前后后仅存在一个半月,但在这一个半月时间内,面对外敌,始终未能打过一次仗,却和自己的同宗大动干戈。

如此亲者痛、仇者快的荒唐内讧,也注定了绍武政权的短命而亡,当然,也意味着南明根本走不远。

0 阅读:361
评论列表
  • 2024-10-09 00:02

    对平台追责

  • 2024-10-04 23:17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就是明末(包括南明)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