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公司,品牌是壁垒,比如LV。什么商品,只要印上LV的标签,价格立马就不一样,有成千上万倍的增值。
但是,有的品牌,分文不值,用户丝毫没有忠诚度。只要竞争对手,给出稍微便宜点的价格,顾客立马就会跑到对手那里。
拜耳制药公司(Bayer)的阿司匹林就是一个例子。尽管在化学成分上与其他阿司匹林完全相同,但拜耳的价格是普通阿司匹林的2倍。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而投资者最常犯的错误,却是品牌的反面,通常认为一个知名品牌一定会给其所有者带来竞争优势。
这就让我们要好好思考,品牌的本质是什么?到底哪些公司的品牌构成企业竞争壁垒?
什么叫做品牌?这里有一个标准:产品能否收取高于同类竞争产品的价格。如果不能,这种品牌不要也罢。
举一个例子,我们去市场上买一个手机,你会因为华为的牌子而支付更高的溢价,这就叫品牌。相反,小米只要稍微涨价,客户就会去买oppo 、荣耀的手机,这就是差距。
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我觉得品牌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效成本
很多人关注商品的名义价格,却忽略了商品的另一种价格——失效价格,或者是失效成本。
我们购买一件商品的成本,等于名义价格+失效成本*失效概率。失效成本越高,品牌价值越高。
举一个例子,一瓶水才1-2块钱,但是它是人的必需品,水质的好坏对身体影响极大。极端假设,如果有人在水里投毒,危险极大。
但,检测水质的成本又很高,你喝瓶水不至于买个检测仪带在身边,这时候最好的策略就是选择大众的品牌,试错成本最低。现在回想一下,你应该知道为什么拜耳的阿司匹林能卖出2倍的价格了吧。还有一些商品,本身的价值就很高,比如汽车,如果老是出问题,不仅要支付维修成本,还要付出昂贵的时间成本。所以,消费者就愿意支付品牌溢价来降低失效成本。
有一些反向的例子,就是那些又便宜,又无用的商品,比如钥匙扣、筷子、手机壳。
2,切换成本
除了失效成本之外,还有的商品具有很高的切换成本。
比如,我们用惯了某种设备。如果要更换设备,需要另外付出几个月的学习时间。那么,我们就不愿意去更换设备。
还有的时候,切换成本本质上来源于失效成本。因为失效成本高,所以设置了比较复杂的评估过程,比如半导体设备进厂之前都必须要进行为期几个月的评估。
又比如,军品一般都有保密资格评估,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就导致产品更换成本很高,一般不会轻易更换。
3,用户心智
我们日常使用的商品,大部分都能通过失效成本和切换成本区别出来,但有些时候还不够。
比如,没了可口可乐,还有百事可乐,为什么大家一定要买可口可乐呢?
真的是产品吗?不是!曾经百事可乐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宴请很多人来品尝可口和百事,结果大多人根本就鉴别不出来。我敢保证,如果明天可口可乐突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几乎不会有任何影响。
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有价值呢?因为他们出现的频率太高,与客户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也许,某个人孩提时期,第一次聚会发生在麦当劳,第一次告白送的礼物是LV,甚至是第一次遭遇的羞辱也是因为LV,又或者是可口可乐帮助他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夜晚,等等。
当某些商品,和用户的记忆绑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品牌价值就会放大许多。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为商品买单,而是为自己的美好记忆买单。
为了获取用户的心智,企业曾经支付过大量的广告成本,这些沉默的成本虽然发生在过去,但它的效应却持续到未来。看到这,你就能够理解,光凭借幸运两个字,就能卖出无数的方便面。
所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更具有溢价能力。最好的例子,就是轮胎。每一轮轮胎产业迁移中,商业大轮胎都是最先被攻破的堡垒。因为货车司机不会和钱过不去,才不管你是什么牌子。
4,情绪价值
有的品牌,他的溢价,来源于他给用户带来的强大心理作用。
比如,LV能够提供给消费者一种巨大的身份自信。你有钱谁知道?总不能把现金带在身上吧,所以,奢侈品就找到了需求的心理土壤。
又比如,华为,大家为什么愿意给溢价?因为溢价涵盖了华为带领中国科技突破后,带动整体国人收入提高的预期,也契合了国人不愿意被不公平对待的反抗。大家支持华为,更多是因为不想成为下一个华为。
品牌的价值,不仅源于产品本身的实际使用价值,还要取决于商品背后提供的情绪价值,甚至是某种心理预期。
总之,品牌是不是值钱,最关键的并不是品牌的受欢迎程度,而是它能否影响消费者的行为。而任何影响行为的背后,都少不了曾经的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