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编外人员会不会全部清退?

巍昂随心趣事 2024-09-30 13:03:26
面对财政压力,体制外的员工正面临挑战。在接近去年末的时候,地方展开了对非正式聘用人员的详细审查,揭示了这部分人员的开支对现有预算构成了显著重负。鉴于财政状况的紧缩,相关部门不得不做出艰难决策,指令所有机构精简非正式员工队伍,明确规定未正式登记的员工将不再纳入财政支持范围,责任转由各机构自身处理,实施必要的人员调整。 这一决策引发了广泛争议,众多机构表示难以接受。以教育系统为例,因多种需求聘用的大量临时教师若被裁减,可能导致学生面临师资短缺,对教育质量构成潜在威胁。公共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馆,由于正式编制的局限,长期以来依赖聘用员工维持运营,一旦这些员工流失,将直接影响服务的连续性和公众的日常文化体育活动。这些问题揭示了一个复杂现实:简单裁员并非解决之道。面对政策的硬性要求与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如何在遵循政策与保障服务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各方激烈讨论却未能达成共识的议题。因此,这个问题变得异常棘手,各方都在回避,寻求一个不触动敏感神经的解决方案。 不过有两点意见比较统一:1. 政府机构将不再新增编外人员,对于现有的编外人员,将依照既定程序逐步终止合同,直至彻底完成清理工作。 2. 对于公益二类和三类事业单位,鉴于其部分自给自足的特性,允许通过服务采购的方式引入一定数量的非正式员工,但这必须在事先获得编制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的联合批准,并且相关费用需从单位自身经营收益中列支,且上限控制在收益的30%以内。至于全额财政拨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原则上遵循政府机构的标准,不轻易增聘编外人员,除非工作绝对需要,且需经过上述三个部门的严格审批,其经费方可纳入官方预算之中。 综上所述,虽然体制内编外聘用的全面消除并不可行,但优化和限制这类聘用,仅保留对关键岗位的必要补充,已成为应对当前财政紧缩背景下的主要策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