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伤孩子的5句话,最后一句最隐蔽

钱志亮谈知识 2024-12-06 17:20:52

这些问题暗示了家长在无意中用错误的表达,引发了孩子的防卫与抗拒。

和父母沟通不畅的孩子,慢慢会关闭心门,不再对父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越来越不信任父母,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好的沟通,家长要尽量避免下面这5种表达:

爱的撤回:

“你那样做我就不爱你了”

人们都说:越熟悉的人越知道利器扎在哪里最疼。

为人父母,脾气上来时,也很会戳孩子的痛处,孩子怕什么,他们就会拿什么去吓唬他,比如:撤回爱。

所谓爱的撤回,是指父母通过各种方式威胁要收回他们给予孩子的爱,他们会直接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其不理不睬,变得冷漠。

每个孩子都害怕被父母抛弃。有朋友说,小时候惹妈妈生气,结果妈妈怒不可遏地说:“好,我不要你了,以后没人管你!”她心里很害怕,生怕妈妈真的不要自己了。

类似的话语还有:

”你要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

”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我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不喜欢你了!”

父母看似无害的威胁,一次两次可能有教育的效果,但是长期下来,留给孩子的,是长久的恐惧和压力,不经意间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认为:“爱的撤回”可以成功迫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促使其行为做出改变的动机却是深深“焦虑自己可能会失去家长的爱”。

这种沟通方法,可能会比其他惩罚手段更恶劣、更残酷,虽然让孩子暂时顺从父母,但对“被抛弃”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每一次比较,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

“我对你不够满意”“你还有很多不足”“你没什么值得肯定和表扬的地方”

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着被父母理解,如果长期被比较、挑剔,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孩子会自我否定:“我是不行的,不值得被爱的。”

更糟糕的是,“比较”也会增加父母的焦虑,越是内心不够强大、对教育孩子不够自信的父母,越爱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因为不确信、不笃定,所以需要通过和别人对比,找到自己的定位。比过了别人,心里就沾沾自喜,优越感得到满足;比不过了,便充满焦虑和担忧,回头把这份焦虑也传递给了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和优势,接受每一个生命本来的样子,看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这样才不会给孩子的成长设限。

给孩子贴标签

“你真笨/蠢/真没出息”

父母,是孩子眼中的第一面镜子。我们如何看待他们,也会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家长的言语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有爱与信任,也会有失望与质疑。有时候,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都是被父母不断放大和强化出来的。

比如,很多家长看不惯孩子身上的问题时,总喜欢直接批评、否定孩子,从而刺激孩子改变。有的孩子一犯错,父母就爱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内向、顽皮、笨、蠢、自私、懒惰:

“笨得跟猪一样!”

“是个人都比你强!”

“天天打游戏能有什么出息?”

殊不知,越是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差,越是会让孩子感觉沮丧、烦躁,失去让自己变好的勇气和动力。

孩子被父母的评价限制住,偏见、标签形成挥之不去的内在声音。

孩子在很小时候,基本上都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负面标签贴得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心里就会将其强化:反正我就是这样的人,不良行为反而愈演愈烈。

“你跟爸/妈一个德行”

夫妻有了矛盾之后,总在孩子面前抱怨、说另一方的坏话:

“你爸爸就不是个好东西!”

“你看哪个男人像爸爸这个德行!”

“别理你妈,一天到晚神神叨叨!”

“以后你长大可别像你妈那样。”

父母双方,在恋爱时的甜言蜜语,结了婚之后,却开始当着孩子互相诋毁,用尽最恶毒的语言。

这样的夫妻内心不成熟,也不强大。

孩子怎么看待父母,应该交给孩子去判断,何必把无辜的孩子拉入夫妻之间的战火,埋怨、逼他站队、仇视另一方。

在“坏话”中长大的孩子,有的一开始会不知所措,充满焦虑;渐渐地,甚至会认同这种诋毁,敌视另一方,对他/她失去信任,亲子关系破裂;在争吵的漩涡中待久了,也无法正常的看待父母。

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办法,只能带着对父亲或母亲的偏见,在一种无助、困惑感中彷徨。

孩子的心,早就已经分裂了。

情感绑架:

“我都是为了你好······”

和孩子沟通过程中,还有一种不容易发现其隐蔽伤害的话语,那就是“情感绑架”:对孩子诉苦,或者总说“为了孩子”。

“我和你爸成天这么累,还不是想给你创造好的条件,你可要争气啊!”

“我说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好,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你现在还不听我的话,我能不伤心吗?”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其实本质是想要孩子听自己的,满足自己的期待,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种话语,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无力感、愧疚感,即便想表达不同的意见,想自己做选择,也可能会迫于这种情感上的压力而选择妥协、压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越是想方设法地控制孩子,最后也越容易失去孩子。

超出界限的干涉和控制越多,孩子就会越渴望挣脱束缚、争取个人自由空间,有的孩子表面上顺从,实则内心早已非常压抑,积攒了许多愤怒的情绪。

正如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一书里提出:家长无处不在的控制,导致孩子产生慢性压力。随着压力的积累,逐渐削弱孩子应对和化解压力的能力。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