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求笔迹 北宋 · 苏轼
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
从此剡藤真可吊,半纡春蚓绾秋蛇。
麦光:指麦光纸,一种洁白光亮的纸张。
剡藤:即剡溪藤纸,古代名纸,产于剡溪(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以藤皮为原料制成,质地细密,洁白如玉,为书写佳品。
春蚓、秋蛇:分别指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类的爬行痕迹,用以形容书法拙劣,弯曲不整。
这首诗是苏轼对笔迹和纸张的感慨之作。首句“麦光铺几净无瑕”描绘了书桌铺上洁白无瑕的麦光纸的情景,为接下来的书写做好了铺垫。次句“入夜青灯照眼花”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在青灯下书写的氛围,青灯映照下的纸张令人眼花缭乱,暗示了书写的不易。
后两句“从此剡藤真可吊,半纡春蚓绾秋蛇”则是诗人对剡溪藤纸的悲叹和对自己笔迹的自嘲。诗人认为,自从使用了这种纸张,自己的笔迹就变得歪歪扭扭,如同春蚓秋蛇一般。这既是对纸张质量的不满,也是对自己书法技艺的自谦和反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书写工具的挑剔和讲究,也体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通过自嘲的方式,也展现了诗人谦逊、自嘲的文人风范。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 其一北宋 · 苏轼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两个外甥柳闳、柳辟的,主要表达了苏轼对于学问和书法的见解。
首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苏轼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于书法创作的态度。他认为,仅仅依靠大量的写作练习,并不能真正提升书法水平,即使写秃的笔堆积如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这种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于单纯数量积累的轻视,以及对于质量提升的重视。
次句“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才能在书法创作中达到“通神”的境界,即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作品。这句话不仅是对书法创作的指导,也是对整个学问领域的深刻见解。
后两句“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苏轼则是对两个外甥的直接劝勉。他称赞柳家自有独特的书法风格,鼓励他们不要嫌弃自家的书法,也不要盲目地学习别人。这句话既体现了苏轼对于家族传统的尊重,也表达了他对于个性发展的重视。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既表现了苏轼对于书法创作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深刻见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谦逊、睿智和豁达。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 其二 北宋 · 苏轼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成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两个外甥柳闳、柳辟的,诗中表达了苏轼对于书法传承的期望和对两个外甥的勉励。
首句“一纸行书两绝诗”以苏轼自己的书法创作作为引子,展示了他行书技艺的高超和诗才的横溢。这不仅是对自己书法和诗歌创作的自信,也是对两个外甥的一种示范和激励。
次句“遂良须鬓已成丝”则借用了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形象,暗含了苏轼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书法技艺需要长期锤炼的认识。同时也暗示了两个外甥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和传承书法技艺。
后两句“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则是苏轼对两个外甥的直接劝勉和期望。他希望他们能够急切地学习和传承家族传统的书法技艺,并且期望他们未来能够像柳公权那样以书法或文字作为劝谏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句话既体现了苏轼对于家族传统的尊重,也表达了他对于后辈的期望和勉励。
广陵后园题扇子 北宋 · 苏轼
露叶风枝晓自匀,绿阴青子净无尘。
闲吟绕屋扶疏句,须信渊明是可人。
这首诗以描绘广陵后园扇子画上的景象为引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苏轼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首句“露叶风枝晓自匀”以清晨的树叶和枝条为描绘对象,通过“露叶”和“风枝”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清晨时分的自然景象。同时,“晓自匀”一词也表达了苏轼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认为这种美是自然而然、无需人为雕琢的。
次句“绿阴青子净无尘”则进一步描绘了画面的整体效果。绿叶成荫、青果挂枝,整个画面洁净无尘,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这种洁净无尘的景象不仅体现了苏轼对于自然环境的追求和向往,也暗含了他对于内心世界的净化和提升。
后两句“闲吟绕屋扶疏句,须信渊明是可人”则是苏轼对于陶渊明田园诗的感慨和认同。他悠闲地吟诵着那些描绘树木扶疏、枝叶繁茂的诗句,心中不禁感叹陶渊明的才华和境界。在苏轼看来,陶渊明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追求自然之美的人。因此,他称陶渊明为“可人”,表达了对他的钦佩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