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彭雪枫之子报考哈军工,没有被录取,张爱萍:政审不合格

小灰说历史啊 2024-12-21 19:33:01

政审卡烈士之子?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炸锅。

1963年,烈士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高考成绩拔尖,却迟迟没收到哈军工的录取通知书。

按理说,这种出身又红又专,成绩又好的孩子,应该是军校招生的香饽饽。

可偏偏政审不合格,理由是他母亲“资本家出身”。

这事一传开,别说彭家人了,就连彭雪枫的老战友张爱萍都觉得不可思议,亲自跑去查了个究竟。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政审的“成分论”搞得太绝了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家庭成分”几乎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可靠”的标准。

不管你表现多好,只要出身有“问题”,就容易被一票否决。

彭小枫的母亲林颖,虽然出身于资本家家庭,但她为了革命,改名换姓投身抗日,甚至成了中共的一员干将。

可这些事迹在政审表上显然被忽略了,反倒是“资本家女儿”的标签被放大了。

这种机械化的“唯成分论”,不仅让真正的革命者蒙冤,还显得极其荒谬难道烈士的后代会“背叛”革命?

2. 政治审查过度谨慎,怕出问题

事实上,哈军工的招生标准一向严苛,尤其是政审环节。

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培养军工人才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学校担心招收了“家庭成分复杂”的学生会被上面批评,甚至引发更大的政治麻烦。

于是,干脆一刀切,宁愿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说白了,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更多是一种“自保心理”。

但这种“保守”,不仅损害了像彭小枫这样的优秀人才,也让人们对政策的公平性丧失信心。

3. 人治色彩浓厚,缺乏制度纠偏机制

这件事里,张爱萍的作用不可忽视。

正是因为他查清了彭小枫母亲的真实情况,哈军工才撤销了“不合格”的决定。

可问题是,如果没有张爱萍这样的“关系”,彭小枫是不是就只能“倒霉”了?这暴露了当时政审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缺乏纠偏机制。

一旦被打上“不合格”的标签,几乎没有申诉的余地。

结果,政审成了一个“暗箱操作”的过程,既不透明,也不公正。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透着一股荒唐劲儿。

烈士家属,出身光荣,结果却因为母亲的“资本家”标签被卡住,这不仅是一种制度性的冷漠,更是对家庭成分论的讽刺。

好在张爱萍出手,救了彭小枫一把。

但靠人情纠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要发展,公平和透明的制度才是根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