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从某种程度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但高情商到底是什么样?
可能很多人都存在误区,觉得高情商就是会说话,会办事儿。
从表象来看似乎是这样。但同样的说话和办事儿,似乎不同人也给人不同的感觉,有些人即使话说到了,也让人觉得差点事儿。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培养情商到底该从什么方面下手呢?
你也想要
“会说话,会办事”吗?
《跨越不可能》书中,有一个章节名为“训练情商的方法”。
作者也说到,想要达到巅峰表现,打破不可能,培养高情商是提高成功概率的重要因素。
书中还提到,心理学对数十个领域数十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情商是高成就最明显的指标之一。
记者南希·吉布斯也曾在《时代》杂志上说:“你因智商受聘,因情商升迁。”
作为成年人,我们多少都能感受到情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职场中,那些“会说话”“会讨好领导”的人总是有更多表现的晋升的机会;
生活中,也总有人更讨人喜欢,能够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让生活变得顺风顺水。
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人的描述会带来不同的体验,也会给事情的走向带来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人不是应该以统一的标准来处理问题吗?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总是会对人有一个“理性人”的假设,认为无论在任何场景下,人都会用同样的逻辑和规则来决定。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认知觉醒》中介绍了三重大脑,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理智脑负责理性思考,是三重大脑中最高级的部分,但也是最年轻的部分。
它形成时间最晚,力量也最弱。
这就决定了,在日常决策中,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是用理智做决定,甚至理智脑还没出场,决策过程就已经完成了。
而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不是是非对错,而是当时的情绪状态。
我自己在工作中也有类似的感受。
当同事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对方能够就事论事,清晰地向我表达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我也会表现出非常大的耐心来提供协助。
但如果对方的描述中夹带着情绪和抱怨,我也本能地会激起不耐烦,第一反应就是想要拒绝。
这也是为什么,职场中的情商确实能够为一个人带来良性循环的周遭环境,带来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进而为职场发展提供助力。
关于情商的误区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视频:
早晨上班,单位的电梯超载了,总监、部门主管和一名普通员工都在里边。
部门主管见状,下了电梯,但仍然超载。于是,她想让员工一起下来。
但员工一直在看手机,就像没听见一样。
最后,总监选择了下电梯。
到了办公室之后,主管善意地提醒员工,还是要懂一些人情世故。
员工并不同意,表示自己是来做工作的,不是来搞关系的。
这段视频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那时候我对情商有着很多的误解。
首先,每当谈起高情商,自己内心总是闪过一些词。比如,虚伪、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我以前觉得,高情商就是说一些自己“违心”的话,不断吹捧别人,让别人高兴。
我也看不惯,那些整天工作不好好干,心思都花在耍嘴皮子、拍领导马屁的人。
后来,当我慢慢懂得,职场中的人情世故也是必须要学习的一环,我又认为,高情商就是“会说话”,是一种必须掌握的说话技巧。
于是,我开始读《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想要去学习,如何说出让人如沐春风的话,让自己变得讨人喜欢。
工作几年后,我还发现,身边那些没什么情绪的同事被人夸“情商高”,我就觉得,高情商就是情绪稳定,喜怒不形于色。
于是,我又开始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求自己情绪平和少波动。
但是,这样一波操作下来,自己的感受却越来越难受。
也不知道自己说出的那些“好听的话”别人听得是不是舒服,反正自己觉得别扭极了;
还有那些被强迫压下去的情绪,除了自己憋屈,好像也并没有给我带来跟别人更和谐的关系。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后来我才慢慢懂得,高情商,不只是会说话,也不是情绪稳定。
或者说,会说话和情绪稳定是高情商的表现,但不是所有的会说话和情绪稳定都是高情商。
在《跨越不可能》中,作者对情商的定义是:
准确感知、表达、评价、理解以及调节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这就是说,真正的高情商,是强大的情绪识别和管理能力,以及由清晰的自我理解产生的对他人的理解,并由此构建出的自己周围和谐的氛围和关系。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是一味地耍嘴皮子,说好听的话,隐忍自己的情绪,其实并不会给人带来舒服的感觉,也不是真正的高情商。
所以,情商不是说话技巧,不是迎合与奉承,更不是几句话、几个公式就能学会的能力。
而是基于底层自我认知,以及理解和共情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得体举止,以及给他人带来的愉悦的感觉。
可以简单这么说:高情商不是走套路,真诚才是最重要的。
说回开头提到的场景,以前我会觉得主动下电梯有种拍领导马屁的感觉。
但现在的我明白,在职场中,我们能够为其他人提供的最重要的情绪价值,其实就是看见和尊重。
走下电梯,不只是意味着我们惧怕权威,而是我们选择满足其他人想要被看见、被尊重的需求。
这就是情商定义中所说的,感知、调节其他人情绪的能力。
它不仅仅体现为在与上级的相处过程中,也体现在我们和其他人相处中,包括我们是否能够看见、欣赏和赞美他人。
如何培养高情商
前几天,我跟认识不久的朋友一起外出,竟然被夸情商高。
我笑着回复,我哪有情商啊。
这话一方面是开玩笑,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我自己内心的写照。
这么多年,我对自己的认知一直都是嘴不甜,脾气倔,怎么可能是高情商?
我笑着跟我老公说,他竟然也说,我真的觉得你现在情商挺高的。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情商是可以提高的吗?又该如何提高?
01认识自己
最开始我特别想提高情商的时候,看的第一本书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那时候,我确实很想变得嘴甜,讨喜。
但结果不出意外,就是没有什么结果。
后来,我基本放弃了对自己情商的培养,也不再看这些关于说话技巧的书,可怎么就反而变得不一样了呢?
回想起来,这些年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没有针对性地提高情商,但无形中,锻炼了情商的几个关键能力。
《跨越不可能》中,定义了情商的4个范畴,分别是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
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我管理。
《洛克菲勒写给孩子的38封信》中也说到,你与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开始。
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一定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之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对于我自己来说,自我意识的觉醒,其实源于我开始学习育儿知识。
在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参加了P.E.T.(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学到了沟通中的一个技巧——面质。
面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还记得,授课老师说,生气只是情绪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我们需要看到背后真实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这个表达听起来不难,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有上过情绪管理的课,甚至还被要求不要有太多情绪,所以刚开始,除了生气,我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但随着练习,我开始慢慢地体会到了自己底层情绪的不同。
尽管表面都是想发火,但根源上,可能是失望、沮丧、担心、难过等等。
这种认知的精细化,让我看见了自己,同时,也让我在面对别人的时候,能够更敏锐地察觉对方的情绪,可谓一举两得。
02自我管理
自我认知提高的下一步,是要做到自我管理。
回想自己有情绪的瞬间,你能说清楚自己是怎么作出决定,并且采取行动的吗?
大部分人应该都做不到。
但做不到不是因为我们能力差,而是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约能量,固定的就是这样的反应模式。
《思考快与慢》中把大脑分为“快系统”和“慢系统”。《认知觉醒》中把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我们都知道,决策的过程肯定是经过思考,越理智越好。
但我们的大脑并不这么认为。
为了节约能量,大部分时候负责理性思考的区域并不会被激活,情绪脑或者是快系统会在我们还未意识到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作出决定,然后发出指令开始行动。
这也就是说,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能驾驭大脑,而是大脑在驾驭我们。
自我认知的提高,就是让我们在感知情绪的过程中,看到从事件到情绪,再由情绪到决策之间那短短的0.0几秒的过程,抓住间隙,改变自己。
我以前脾气很不好,但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当我又一次在单位遇到问题时,我决定仔细看一看,到底为什么自己总是在同样的坑里反复跳来跳去。
我给自己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地躺下,不带任何反抗地回想自己经历的场景。
然后我发现,当别人以某种方式问我问题、或者发出质疑时,我的大脑本能地就会想要反抗。
而反抗的背后是因为我觉得每一个问题和质疑都指向“我不够好”。
这个认知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要反驳、纠正,甚至是生气、发火。
当我理顺了这个过程,我发现这就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卡点——怕被否定。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每一次从具体的事件,到最后的行动之间,其实有改变的机会。
在那之后,我开始留意每一次情绪升起的时刻,让自己抓住行动前的0.0几秒时间,然后改变自己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同事带着情绪来沟通问题的情况。
当我们把情绪和问题揉在一起,就会让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困难。
因为带着情绪说问题,一方面,很难把问题说清楚,让别人没办法更好地帮助你;
而另一方面,情绪是会传染的,当你带着抱怨去沟通,对方也不会以更好地情绪来对待自己。
所以做好自我管理,就是看到哪些是自己升腾起的情绪,哪些是要解决的问题。
别人能够帮助你的,是解决问题;情绪属于自己,需要自己想办法去处理。
在任何关系中,能够不掺杂任何情绪地定义问题,都是获得帮助和支持的最好方式。
看到、分离、管理,就是让问题回归问题的最好方法。
03自我管理衍生关系管理
自我认知和管理是情商的基础,最后外化的表现一定是周遭和谐的关系。
跟以前相比,我确实感觉自己更“受欢迎”了。
虽然我一直都能宅得住,但以前的宅得住,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没朋友,而现在是我可以选择宅。
而发生这些变化,更多的是我比原来更能看见别人,更懂得欣赏,也更加包容。
关于如何欣赏他人,女儿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启发。
一年级下半学期,我去给孩子开家长会。
聊天中,班主任老师跟我说,女儿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比如,她会说,某某同学虽然在班里爱捣蛋,但是她跑得可快了。
在日常生活中,她也会跟我说,某某字写得很好,某某画画得很棒。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当你夸别人的时候,你会羡慕吗?或者说,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吗?
她说,不会呀,我就是觉得她做得很好。
成年人的赞美之所以很难说出口,是因为我们总觉得赞美不是单纯的赞美,对一个人的称赞,就意味着对另一个人的贬低。
我自己以前也很少称赞别人,因为每次看到别人做得好的方面,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称赞,而是自己不够好。
所以,承认别人好,就相当于否认自己,这对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但后来,我明白了,自己不可能什么都好,我就是有些方面挺好,有些方面不够好的一个完整的人。
当我接纳这样的自己,对别人的赞美也就能够脱口而出。
因为我知道,欣赏就是欣赏,并没有太多其他的意味。
除了学会欣赏,我从接纳自己身上,还学会了包容。
以前,我知道自己挑剔,总是爱抱怨别人,但我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但后来我明白,其实对别人的情绪,折射的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对别人挑剔,其实底层是不允许自己不够好。
当我允许自己是多面的,有好有坏的,也就能接纳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情况。
于是,在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中,对人的要求就没有那么苛刻,多了一分柔和,少了一分挑剔。
自己和自己的好关系,最后为自己带来了与他人的良好互动,为自己带来了更和谐的氛围,以及更多的支持。
所以,高情商归根到底不是紧盯别人需求,说出迎合奉承的话,让对方开心,而是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的能力,最后衍生出更高的共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只是说话好听,而是他即使不说话,别人也愿意和他在一起。
而想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也不只是教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更要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认知,精准定义感受,教会孩子分离情绪和问题,并接纳完整的自己,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真正情商高、受人欢迎的人。
什么是“自我认知”,什么是“底层思维”,什么是“眼界提升”……
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词语,家长往往因为不了解,而被套路——这和走入“高情商”误区,其实大同小异。
抓住核心的逻辑,才不会被套路。
怎样的教育能提升自我认知——是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并且让孩子认可自己,并且找到兴趣所在,然后愿意去自主探索。
怎样的阅历能够开阔眼界——如果不能在现实中走去很多地方,那一定要看到很多的人和事物,去接收更多的讯息。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看到大大的世界,而不是困在自己小小的角落。
「通识教育」,就是这样一个给孩子打开通往大大世界的钥匙。
你想要让孩子体验一下,这种融合了高维思考、高阶认知、知识融合,但又趣味十足的教学方式么?来看看吧!
作者 | VIVI
8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情商”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有了娃后时间都不是自己的了?不,是你困在了这几个误区里!与“打击教育”的结果相反,怎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自信?7岁的女儿给了我答案短视频时代,我的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