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人不支持蜀汉纯粹是污蔑

小鸿哥看历史 2024-04-02 15:40:35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终剩下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历来都把蜀汉和东吴视为外来者所建立的政权,因为两国的君主和其主要班底都不是本地人。所以本地人爱打压。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完全对。就像袁绍去冀州时主要班底也不是冀州人。曹操入主兖州也是一样。后来曹操以冀州为大本营,手下班底也是以豫、兖两州为主。但却没有人讲曹魏打压冀州人。不同的是曹魏统一了北方,占据天下大半,这就逐渐谈化。因为蜀汉、东吴割据地方,主要班底非本地人。如果蜀汉、东吴一统天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蜀汉一统天下,即使朝中大臣以荆州人为主。但却不会有人讲蜀汉是外来者所建立,因为没有那个概念了。

诅咒蜀汉的益州神棍

在刘备得蜀后杀了两个益州人。第一个是治中从事彭羕,这个就不讲了。我要讲的是后部司马张裕。他原来在刘璋那里任州从事,因为张裕预言汉朝灭亡和刘备丢益州的时间。曾经又预言刘备争汉中必败。以前又嘲笑过刘备,所以连诸葛亮求情都不管用。刘备回复诸葛亮讲:“芳兰生门,不得不鉏。”我个人觉得刘备不是因为嘲笑的原因,主要还是张裕的反动预言、扰乱人心。这个张裕是蜀郡人,没有任何往上三代的信息,应该是豪强兼学士。其实张裕还是一个神棍。有人把张裕的反动言论代表益州人的不满诅咒刘备。请问张裕代表得了益州人吗?益州人让他代表吗?即使在神棍里面也代表不了。

有人讲周群、张裕反对打汉中,就是益州人不支持刘备。那黄权、杨洪支持打汉中,他们是不是益州人?孙权征黄祖,江东神棍吴范也说今年不利。难道说吴范代表江东人反对孙权。曹操打刘备、孙权,傅干、刘廙反对。曹丕要打刘备、孙权,贾诩、辛毗说打不赢。鲍勋说不要打,每次都打败。这个又怎么讲?益州名士秦宓,号称蜀中仲尼。在刘备准备东征时陈天时必无其利被下狱。但他并不是反对蜀汉。后来跟东吴名士张温有场关于正统的辩论,使张温大为敬服。益州人程畿随刘备东征,在败退时部下劝弃船就能逃命。程畿回答:“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况从天子而见危哉!”程畿至少代表一些益州人对于蜀汉的态度。

在汉代有很多神棍,因为在东汉初图纬开始兴盛,儒生都纷纷学图纬。这个图纬就是预言吉兆的书籍,特别是益州非常兴盛。这些人称为术士或者方士,还会看星象、看相、风水。通过星象、自然灾害等来劝谏统治者。当时的人都比较信,所说在那时很多人喜欢找他们询问一些事情。在刘备准备发动汉中之战时询问儒林校尉周群的意思,这人也是一神棍。周群回答:“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意思是说能得到汉中,却得不到汉中百姓。如果派偏军出征,一定会不利,要警惕慎重!

在张裕知道刘备问了周群后跑去对刘备讲:“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当时刘备并没有问张裕。因为在益州神棍中,张裕要比周群有名。怎么问小神棍不问大神棍。两人的预言,周群的话更有艺术水平,毕竟还告诫刘备。又提醒刘备小心曹操迁移汉中人口。汉中之战的结果如周群所预言的一样。于是刘备举周群为茂才。这个茂才是州举,一个州一个名额。比如陆逊在夺荆州立有大功,升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孙权为了推崇陆逊,要其经历本州举命。于是让杨州牧吕范辟为别驾从事、举茂才。这就好比后世那怕你官做得再大,不是进士出身,始终矮人一头。

权嘉逊功德,欲殊显之,虽为上将军列侯,犹欲令历本州举命,乃使扬州牧吕范就辟别驾从事,举茂才。—《吴书》

在刘备举周群茂才后,张裕其实已经不满了。在益州的神棍一门基本上都是杨厚的徒子徒孙,有三千弟子,周群的父亲周舒是杨厚的徒弟。杨厚一门的代表人物是其徒孙何宗,在刘璋时任犍为郡太守。刘备任为从事祭酒。这个职位在太守之上,别驾治中之下。史书没有讲张裕是那一门,估计不属于杨厚一门。我认为是神棍之间的斗争。公元220年何宗以图谶,劝刘备称帝。何宗是蜀郡郫县人,史书记载冠冕大姓。何氏跟蜀郡成都三世三公赵氏联姻。论家世、地位、名望张裕比得上何宗吗?怎么张裕就能代表,何宗不能代表

在周群举茂才后,张裕私下对人讲:“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后来陈寿在《三国志》的解释九年后指的的是刘备之死。这一直都拿来讲张裕因为反对而诅咒刘备。但话也不能这样子,因为这帮神棍都是做这样子的事。比如曹魏神棍朱建平就预言了包括曹丕在内众位大臣的死期。曹丕临终前对身边的人讲:“以前朱建平说我能活到八十,是按白天和夜来算,看来死期到了。”朱建平预言兖州刺史夏侯威四十九岁时有道坎,四十九岁时生病,于是开始准备丧事。谯周也曾预言司马昭的死期,陈寿也照样记录在《三国志》里。照这个逻辑,谯周就是在诅咒司马昭,代表益州人的不满。

这件事情有人向刘备汇报了这事。刘备以张裕当初阻止争汉中一事不灵验为由下狱处死。刘备这样做的目的是安定人心,张裕毕竟是神棍。既然你张裕预言的汉中之战不准,那现在的预言也是不准。有人把张裕的言论作为是益州人反对刘备的证据。我个人认为夸大其词,比如在汉代一直流传着“当汉者当涂高”的预言。益州人周舒解释:“当涂高者,魏也。”董扶也讲益州有天子气,那时汉灵帝还在。他们都是杨厚的弟子。是否能说明益州人反对和诅咒汉朝。杨厚一门登记在册的弟子有三千人,说明在益州很兴盛。杨厚的祖父是公孙述的部下,当年公孙述就是其运用图纬。东汉灭公孙述,其祖父自杀。临终前交待儿子好好学习祖传的书,将来为大汉服务。

拒不出仕蜀汉的益州人

有人曾拿东吴吴郡太守朱然任命了大量的吴四姓和公族子弟为郡吏,以此讲所谓东吴开始江东化。这造成了误解,因为当时的制度就是这样子。官是由朝廷任命,吏是由官任命。州郡的属吏是由本地人担任。只能说朱然向四姓和公族卖人情,毕竟还有其他家族。在古代各县有钱有势的家族称为豪强,还拥有私人武装。这样的家族更有条件读书,也更容易做官吏。最直接的就是先做州郡属吏。家族世代有人做州郡属吏、低级或者有人任二千石官,称冠盖也称为大姓。但是还是没有摆脱地方豪强的性质。连续几代人在朝或地任二千石级别的官,称为世族或大族。三代内官居三公,称为公族。连续几代人官居三公,称郡姓。

益州名士杜微,梓潼郡人。没有三代的记录。在刘璋时就以身体原因不做官,刘备入蜀后常称聋闭门不出。诸葛亮益州牧后任命为主簿也推辞。诸葛亮以杜微耳聋于是写字跟他交流,最终杜微才担任谏议大夫。然后不少以此事为据,证明益州人反对蜀汉。一小部分能代表大部分人吗?除了杜微,还有谁?尚书仆射(副尚书令)平阳亭侯李福、太中大夫尹默、右中郎将李譔等是梓潼郡人,杜微能代表家乡人吗?再者这是那些隐士的通病。比如杜微的老师任安,三公和皇帝征辟他入朝做官都以身体不适拒绝。任安的老师杨厚,州郡长官、三公、皇帝征召通通拒绝。是否能说益州人不满东汉的统治?

后太尉再辟,除博士,公车征,皆称疾不就。—《后汉书任安传》

不应州郡、三公之命,方正、有道、公正特征,皆不就。—《后汉书杨厚传》

在汉代不隐居一下都不好意思讲是名士,别人也看不起。曹操在《让县本》:我刚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所以在这一年回到家,在谯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建造学房,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找个低洼的地方,利用泥水多交通堵塞的条件来隐蔽自己,断绝宾客想要和自己往来的念头。然而这个打算未能如意。

在汉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样在当时是很普遍。不是蜀汉独有,曹魏也有很多人不出仕。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些人却拿来大书特书作为益州人反对蜀汉的证据。益州有个叫王稚的人,杜微跟他比差远了。王稚出自广汉郡郪县,是益州大族。侄孙有王商、王士、王甫等。王商在刘备入蜀前死了,王甫死于东征,王士死于南征。这个王稚屡拒孝廉,在汉代举孝廉就相当于后世中科举。三公十五次征辟他入三公府,拒绝。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比他拒绝次数更多。皇帝徵他做九卿,类似于后世各部尚书,还是拒绝。是否能说王稚代表益州人反对东汉的统治?蜀汉灭亡后西晋举谯同孝廉、任县令、太子洗马,谯同拒绝上任。谯同是谯周的儿子,是否能说明谯同代表益州人反对西晋的统治?

预言蜀汉灭亡,曹魏一统天下的益州人

益州人杜琼是蜀郡成都县人,年轻时拜在任安门下学习。在刘璋时任从事,刘备入蜀后任议曹从事。公元221年以图谶劝刘备称帝。刘禅继位后杜琼升任大鸿胪、太常。这两个官职属九卿,在汉代九卿是中央九个部门的行政长官。在东汉是三公九卿制,只是刘备称帝时任命了许靖为司徒,后来并没有设置三公。所以杜琼官居九卿已是荣誉极致。这个杜琼还喜欢研究天文,只不过很少人知道。

蜀中仲尼谯周曾拜师于杜琼。但是谯周还有个老师叫秦宓,东吴人张温评价为蜀中仲尼。估计一个老师学儒家经学,一个老师学图纬。因为谯周父亲也通诸经及图纬。谯周问杜琼关于天文,杜琼回答讲这容泄露天机,所以他自己都不看了。谯周又问:“当年周舒解释“当涂高”就是魏,什么原因?”杜琼答曰:“魏,宫殿大门的意思,临道高高而矗,这是圣人取其象征之意而言。”

这不是什么新词,这段解释在东汉桓帝时就已经有人这样剖析了。所以谯周讲还是不明白。杜琼又讲汉代以前没有用曹命名官职,但是汉代用曹来命名官员,这是天意如此。谯周根据杜琼的理论加以研究,以刘备和刘禅的名字做文章。备,足够了。禅,让出去。这套理论在刘备称帝时也是拿刘备的名和字作文章,为刘备歌功颂德。公元258年蜀汉皇宫内一棵树突然折断了,谯周认为是上天的警示,但是又没有办法跟别人谈论。于是谯周在树上写:“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意思是讲蜀汉要灭亡,曹魏一统天下。陈寿认为是宦官黄皓弄权,上天才警示。

在蜀汉反对的益州人基本上都是杨厚一门徒子徒孙。在汉代这类神棍都是通过自然灾害、天文、图谶预言等对统治者进行规劝,提出消灾之法从而达到参与军政。他们的祖师杨厚就是如此。比如太白星出现了,杨厚说是因为诸王子在京师会发生异变,应赶快发遣他们各归本国,然后太白星就不见了。又比如杨厚说汉朝三百五十年时有道坎,应该修改法律法令和消灾。某年杨厚又预言水火灾、三公有人给免职、蛮夷造成。结果真如杨厚所预言。然后太尉庞参的政敌攻击,庞参也因灾异给罢免。最后杨厚返回家乡教书。原因是因为那帮宦官不用。《后汉书》记载每有灾异,厚辄上消救之法,而阉宦专政,言不得信。

蜀汉的宦官黄皓信鬼巫,这跟杨厚一门是不一样的。杜琼并没有把图谶传给学生和儿子,可见他们那一套在蜀汉朝并不受用。谯周的言论,其实是不满黄皓弄权。并不是曹魏有多好,希望曹魏来救。一个王朝但凡执政不当或者处于衰弱时期这些人就会通过自然灾害、天文、图谶预言来警醒统治者,或者找原因。比如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开始建造陵霄阙的时候,有喜鹊在上面筑窝,魏明帝问侍中高堂隆此为何故。高堂隆说:“《诗经》说:‘喜鹊筑窝,鸠鸟居住。’现在兴建宫室,盖陵霄阙,喜鹊筑窝,这是宫室未盖成,陛下不能居住的征兆。天象像是在说,宫室未盖成,将会有异姓人住进去,这是上天在劝诫您......。

陵霄阙始构,有鹊巢其上,帝以问隆,对曰:“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今兴宫室,起陵霄阙,而鹊巢之,此宫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天意若曰,宫室未成,将有他姓制御之,斯乃上天之戒也......。—《三国志魏书高堂隆》

这个曹魏大臣高堂隆讲喜鹊筑窝是上天警示有异姓人住进去,这难道是在诅咒曹魏吗?这不就是讲司马氏要住进去。但凡有灾害、天象,曹魏很多大臣就会讲这上天警示曹魏要亡。冀州钜鹿郡有个叫张臶在东汉时就不做官。袁绍、高干、曹操任命他做官,他立马就跑。魏明帝时下诏求能消灾复异者,张臶以年老不去。这个张臶跟杨厚是一样精通谶纬之学。公元236年凉州发现宝石,画有灵龟麟凤龙马,文字宣告天命。曹魏大臣认为这是象征曹魏天命所归。任县县令于绰跑去问张臶。张臶回答:“神明只预言未来,而不追述以往。先用祯祥之兆预告未来,然后兴盛还是衰落才会随之而来。汉朝灭亡已久,曹魏已得天下,还追述什么兴废之兆呢?这块宝石今天的变异,只是将来之吉祥的征兆。”是不是能讲张臶代表北方人或者冀州人在预言曹魏即将灭亡。东吴同样也有类似的预言。

任令于绰连赍以问臶,臶密谓绰曰:“夫神以知来,不追已往,祯祥先见而后废兴从之。汉已久亡,魏已得之,何所追兴徵祥乎!此石,当今之变异而将来之祯瑞也。”—《三国志魏书张臶传》

说亡蜀汉的益州人

我前面讲过谯周有两个老师,所以精通儒学和谶纬之学。公元263年谯周劝刘禅投降,所以有不少人讲蜀汉是谯周说亡。在当时被称为蜀中孔子,这样的人应该不是为了所谓的利益,也不会代表所谓的益州人。谯周在蜀汉担任劝学从事、典学从事,就是负责蜀汉的教育工作。在刘禅到处游玩和增加乐队时谯周曾上疏劝谏。谯周拿光武帝的例子劝谏刘禅,企望刘禅能效仿光武中兴。不要忘了先帝的遗志,目前并不是享福的时候。

公元257年谯周作《仇国论》反对北伐。谯周认为现在三国鼎立,并不是秦末天下大乱。所以只能做周文王,做不汉高祖。应该休养生息以待时机,不然会有亡国的危险。历来对谯周的《仇国论》都是持贬义,视为亡国论。什么代表益州人反对北伐、扰乱人心、鼓吹投降等。我个人认为是对蜀汉吹毛求疵且区别对待。谯周只是讲这些年姜维北伐百姓贫苦。当前的形势不适合北伐,应休养息以待时机。周文王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所以蜀汉将来也能如此。但却强行给替谯周表达了众多不良意思。

这样的事情曹魏又不是没有,曹魏最多大臣反对对蜀吴发动战争。刘廙也曾向曹操讲过类似谯周《仇国论》,效法周文王。刘廙讲:“自强者虽弱小却坚不可摧,自溃者虽貌似强大却必然一败涂地。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余年,没有打不败的对手,没有制服不了的强敌,如今以精锐的兵马,常胜的军威,却无法打败孙刘。他们的实力比不上袁绍,但是袁绍到底灭亡,而孙、刘却依旧存在。并非是我们力量不如从前。以前我们是自强者,袁绍是自溃者。但现在我们是自溃者,孙刘是自强者......当初秦国作为诸侯之一,战无不胜,征无不服,待统一天下,秦王当上了皇帝,秦国却让百姓们的一阵疾呼声给摧毁了。这就是对外施用强力,对内不爱护体恤百姓的结果。我担心吴、蜀的力量虽比不上先前六国,但却不乏出类拔萃之才。征伐他们会不会重蹈秦国的覆辙,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

公元263年八月魏军伐蜀汉,十月邓渡于绵竹击败诸葛瞻。刘禅召集大臣商议,有的人提跑去南中,有的人提议去投东吴。谯周认为两个都行不通,还不如投降。刘禅接受了谯周的意见向邓艾投降。历来对于谯周劝降刘禅都是口诛笔伐。但是谯周劝降刘禅既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族,更不可能为了益州人。公元264年司马昭诏谯周入朝,谯周走到汉中就已身体不适停下来。公元265年夏谯周的弟子文立从洛阳回益州。在文立去见老师时,谯周在木版上写道:“典午忽兮,月酉没兮。”陈寿解释这是指的司马昭在当年八月去世。这能不能说谯周代表益州人诅咒司马氏。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后不断下诏诏谯周入朝,谯周只好入朝。谯周入朝后以自已无功请求收回官爵。公元270年谯周临终前告交儿子如果朝廷赏赐官服,不要给我穿着下葬。丧事办完后把朝廷所有的赏赐都还回去。司马炎只得收回官服钱财等赏赐,但棺材不收回。请问有这样子的卖国贼吗?没有为自己也没有为儿子谋取利。甚至死了也不穿晋朝的官服下葬。谯周劝降刘禅,那是因为蜀汉已经不是曾经的蜀汉。天下只有回归一统,百姓的日子才能安居。

周临终属熙曰:“久抱疾,未曾朝见,若国恩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当还旧墓,道险行难,豫作轻棺。殡敛已毕,上还所赐。”诏还衣服,给棺直。—《晋阳秋载诏》

所谓的蜀人治蜀

在蜀汉灭亡后,司马昭曾从益州迁走了三万户。这是历来打压地方豪强的策略。又从益州迁走了不少蜀汉旧臣子弟。据史书记载有五百家,东州和荆州应该没有那么多。而且并没有全部迁走,还有少数担任太守和将军。比如荆州人罗宪继续镇守巴东,其死后由其子统领其人马。荆州人霍弋继续担任南中都督,其子孙也是在南中担任太守。罗宪和霍弋死后其职位由北方人杨欣、鲜于婴接任。在行政上把益州一分为三,以汉中广汉等为梁州,以蜀郡犍为等为益州,以南中为宁州。

在蜀汉灭亡后,益州的刺史、地方太守基本上换成北方人。公元264年以汉中广汉等为梁州,蜀郡犍为等为益州。东郡袁邵为益州刺史,陇西太守安平牵弘为蜀郡太守,金城太守天水杨欣为犍为太守。太守全部换成了曹魏人。移蜀汉旧臣宗预、廖化及诸葛显等并三万家于河东和关中。公元265年益州刺史袁邵只是因为修缮成都的城墙被司马炎罢免问罪,连北方人都不那么信任何况益州人。蜀汉旧臣黄金督柳隐为西河太守,尚书文立任济阴太守,雒令常忌任河内县令等。全打发到北方去,这是什么蜀人治蜀?

公元265年西晋建立,派了官员去担任梁州、益州刺史和地方官员。用益州人的力量牵制和进攻东吴。西晋在靠近东吴的巴郡地区征召大量兵徭役,致使益州巴郡地区百姓生男多不养。西晋又从益州、南中派人进入交州,占据交州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晋吴争夺交州长达八年,消耗的都是益州的人力物力。公元265年大败败吴军,斩杀东吴交州刺史刘俊。后来东吴再次集结大军征讨,晋将杨稷寡不敌众大败,只剩下四千人退守交趾。城失陷史书有粮尽投降和城中有人叛变两种说法,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战争时间《三国志》的记载是一年半,《华阳国志》是八个月。按照制度围城百日无援投降,其家人无罪。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西晋没有任何支援。吴将陶璜围城时讲:“霍弋已死,无能来者。”因为史书没有记录霍弋的去世时间,但说明这时南中都督已经鲜于婴。

晋吴争夺交州之战,霍弋派去的部队全军覆没。统帅杨稷是益州犍为大姓,毛炅、董元、孟干、孟通、李松、王业、爨能等是南中大姓。史书记载他们是带着部曲进入交州,部曲就是大姓的私人武装。西晋还怀疑他们投敌了,最后是有人从东吴逃跑说明情况。司马炎才追谥杨稷为交州刺史。公元272年王濬征集万人打造战船,历经七年训练了七万水师。在古代打造战船成本是很高,当初司马照决定先伐蜀的原因就是有这个原因。仅以益州的力量打造出比东吴更为强大的水师。

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晋书》

蜀汉灭亡后益州一直处于动乱。比如原蜀汉中军士王富自称是诸葛瞻招集亡命刑徒起事。汶山群守兵吕臣等干掉督将造反。汉中郡郡吏袭祚密谋干掉太守姜宗。公元272汶山郡白马胡抄掠其他胡,益州刺史皇甫晏率军征讨。途中有麂闯进军营,军中有人占卜结果是不利。胡人康烧香占卜的结果是必败,被处死。军中诸将蔡雄、宣班、张仪、张弘、张衡等人畏惧胡人于是趁夜干掉了皇甫晏。在皇甫晏出发前蜀中就传言:“井中有人。”神棍靳普解释:“客星入东井,东井、益州之分野,忧刺客耳。又有猛风,是逆风。其日《观》卦用事,若军西行,护观阪门,人向天井,益可虑也。”也就是说靳普预言皇甫晏会给人谋害。

在蜀汉灭亡后益州人在地方只有担任小郡太守或外地,后来有所放宽。但梁益宁州掌握军权的非益州人,基本上由北方人或原来在蜀汉为官的荆州子弟担任。益州人大多出任州郡属吏。曾经反对蜀汉的益州人周群、杜微、杜琼、谯周等人孙也没有发迹。周群、杜微没有后人记录。益州人根本无法进入晋朝的政治核心。担任九卿也只有文立、何攀、李毅等。文立是益州有才望的人。何攀参与伐吴,也没有获得什么像样的奖励。后来还是靠参与诛杨骏得以居九卿。李毅的官位是追谥,在南中被叛军包围数年。那时西晋已经要亡了,也顾不上了。益州人的官爵普遍不如父祖辈在蜀汉时的待遇。在益州非常有名望的寿良也只是担任小郡太守、秦国内史。益州人李密为之打抱不平。

温令李宓表武帝,言:“二州人士零颓,才彦凌迟,无复厕豫纲纪后进、慰宁遐外者。良公干英特,二州之望,宜见超予,绍继立后。”—《华阳国志》

益州人在蜀汉的痕迹被谈化

我发现陈寿所著《三国志》大量抹掉荆东益在蜀汉出仕人物,有不少明显是凑数。曹魏、东吴和蜀汉同级别大臣的传记,相对比蜀汉的简略到不能再简了。曹魏有大量关于军政,而蜀汉几乎没有。比如五子良将连一些小战都有记录,反观五虎要简略的多。蜀汉在益州的影响力明显给削弱谈化。比如《三国志蜀书十一卷》是梓潼太守裨将军霍峻(南中都督霍弋)、丞相长史平阳亭侯王连、左将军显明亭侯向朗、丞相长史署府事张裔、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关内侯杨洪、谏议大夫费诗六人合传。功名爵位费诗都远不如其他五位,像费诗这样的蜀汉随便一抓就是大把。

在《三国志蜀书费诗传》讲了三件叵,其中一件二是反对刘备称帝。费诗被贬为部永昌从事。对于刘备称帝一事,东晋史家习凿齿点评认为称帝是正确。习凿齿是主张蜀汉为正统,也许有偏。南朝裴松之也发表对习凿齿观点看法。裴松之:松以为凿齿论议,惟此论最善。蜀汉太常关内侯王谋、大鸿胪何宗,是蜀汉前期重量级益州人。他们带头劝刘备称帝。但他们仅仅在劝进表有名字而已,并没有传记。陈寿就一句话:失其行事,故不为传。意思是讲他们够格立传,但我没有找到关于他们的记录。

益州很多出仕蜀汉大家族,在《三国志》只有只言片语。如果不是益州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估计连名字都没有。在《季汉辅臣赞》中李邵、马齐、马勋、李福、李朝、龚禄、王士合称蜀之芬芳。广汉王氏王甫、王士、王离、王彭等人在蜀汉任大守级,一门显赫。王离、王彭在《三国志》连名字都没有。王彭的儿子王崇跟陈寿是好朋友,他爹连名字都没有,他的叔公也就几句话。王崇自己写了本《蜀书》,但已经失传了。据益州人常璩讲跟陈寿的《三国志》颇不同。蜀汉尚书仆射阳亭侯李福的儿子李骧跟陈寿也是好朋友,但陈寿给他爹也就写了四句话。龚禄跟陈寿是老乡,其父龚谌在张飞攻巴西时出城迎接。《三国志》根本没提这事。龚禄三兄弟和父亲都在蜀汉官居太守级别,也是一门显赫。在《三国志》也就提龚禄三句,其他人连名字都没有。

益州不少家族要不就只言片语,要不连名字都没有。比如蜀郡张、何、常、柳。益州名士张表,镇南大将军马忠去世后接任南中都督。在《三国志》就一句话,不到十个字。何氏至少有两个太守,一个九卿。《三国演义》庞统审案的原型就是广汉太守何祗,但他也就两句话。常、柳两个家族子弟在《三国志》连名字都没有。在蜀汉灭亡之际,常勖率吏民固守,柳隐坚壁不动。陈寿《三国志》也根本不提。陈寿同乡句扶,在蜀汉数次立有战功。官居左将军,封宕渠侯。功劳名望爵位在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汉中都督安汉侯王平之后。但在《三国志》就一句话。但我觉得是也不完全是陈寿的问题。比如荡寇将军张嶷参加北伐战死了。据陈寿的《益部耆旧传》记载张嶷已经病重,但坚决要求参加北伐。如果拿下凉州,留下来镇守。如果不能,杀身以报。但这事陈寿没有写进《三国志蜀书张嶷传》。

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锺,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季汉辅臣赞.赞昭烈皇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