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许汝龙《巫峡》诗中说:“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巫峡两岸群峰竞秀,北岸有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南岸有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共十二峰。其中神女峰最著名,因为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每天最早迎来朝霞,最后送走晚霞,因此又称“望霞峰”。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佳句。今人熟悉神女峰,更是因为毛主席诗中的那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女峰是西王母幼女瑶姬的化身,她曾授治水神书助大禹开錾河道排除积水,水患消除后留在巫山为行船保平安。之前我曾经三次乘船经过三峡,每次听着船上广播里的解说,仰头寻找神女,因为距离远或是角度的问题,看半天是或不是从来没有搞清。这次冬日去三峡看秋,决心要去拜会神女。我们先去了江南的“神女天路”景区,天路的观景台,正对着北岸六峰,据说可以清楚地看见神女峰。开车到柳坪入口,换乘景区车到了山上,却遇云雾迷茫。天盏灯观景台上有神女授书大禹的雕塑,雾气飘飘中,倒颇有几分仙意。元稹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写巫山名句,我们得见巫山之云,幸甚!
随着风来,云雾飘拂,山坡上的村庄和红叶偶露真容,别有意境。慢慢地,升高的太阳驱散了迷雾,刚才隐在雾中的山峦渐渐清晰,漫山漫坡的红叶,令我们惊喜。阳光斜照,伸入江边的一层层山峦,优美的曲线在雾霭中非常漂亮。山脚下的江水也露出来了。
太阳越来越明亮,沿着天路一路前行,我们却仍然找不到神女究竟在哪里,看了半天江北岸,对照观景台上的照片,哪儿也不像啊!最高的瑶台观景台上立着的这个镜框,难道不应该框住神女峰吗?但显然不是。好在阳光灿烂、满山红叶,景色怡人,不负我们三峡看红叶的初衷,所以我们仍然游兴不减。
继续往前,只见东面有一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人站立,明知不是神女峰,我们嘻嘻哈哈说就将她算作神女峰吧。那亭亭玉立的姿态,也很美呵。这也许也有美丽的神话故事呢,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景区车拉着我们继续往前飞奔,本以为是往神女峰而去,却发现离长江越来越远了,闹半天才知终点是黄岩索道。从这里乘索道去的是另外一处美景,容我另文再叙。今天只说神女。回程的时候,在全车游客的强烈要求下,工作人员停车指点,我们这才终于看到了神女峰。原来它离我们那么远,因而它是那么小,顺着巫峡往东看,江水拐弯的地方,山上有一座独立的山峰,那就是神女峰,神女,则是峰顶左侧一个小小的影子,我用300的镜头才拍到这个样子。
要想近距离看到神女,得去北岸的神女峰景区。第二天下午,我们驱车前往。沿路翻山越岭,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跑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这要见神女并不容易啊。到达时已经快16点了,卖票的小姑娘告诉我们缆车快停了,我们只能走着去。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我们穿行在摇曳着红叶和芦苇的石板路上往山下走去,感觉很美。
一路下山,大约半小时后,我们到了索道下站的神女峰观景台。在这里,我们终于近距离看到了神女峰和巫山神女。那座身上长了许多小树的青石岩峰,背衬着南岸层峦叠嶂的山峰,傲然挺立,那就是神女峰。我倒觉得它颇有点像一个披着大氅的将军。主峰的左侧,立着一尊石柱,头戴帽子,身穿袍子,仿佛正袖手向东方远眺,那就是巫山神女。看上去石柱很小,其实有6米多高呢。沿着石阶往下走一段,离神女更近了一些,能够清晰地看到她的脖颈处翘着一根带子。这里的角度跟上面不同,这里看着的神女,仿佛又扭过身来看的西面。
本以为可以一直走到神女的脚下,但顺着石阶往下,却继续往山下去了。不久,看见山下有一片巍峨的建筑群,红墙黛瓦,十分宏伟,那是神女庙。庙前有一座八边形的观景台,都掩映在红叶的光影里。
我们继续下行,走近神女庙,走到观景台上。正面看神女庙,金碧辉煌、重楼巍峨。探头看山下,正是神女溪汇入长江的入口,江边停着一艘豪华的游轮。从这里下行到江边,还有1.5公里的青石台阶。在此看神女峰,角度又不同。夕阳给整个神女峰涂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而神女的背上,却仿佛背着一个孩子,裙子被风吹得鼓了起来。
夕阳在远处的天际徐徐下沉,层层叠叠的山峦不时变幻着不同的色彩。神女庙的飞檐翘角在夕阳余晖中变成了剪影。我们登山回返,再次看见神女的时候,淡青的暮色中仿佛见她转过身来,正跟我们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