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废了!

煜杰洞见 2024-09-09 17:56:34

最近,有个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视频里,一群孩子在学校操场上,顶着烈日,背着手站得笔直。突然,一个孩子直挺挺地倒下了,发出“砰”的一声响。周围的孩子虽然看到了,但没有人上前去查看。后面有一位老师一直在低头玩手机,完全没有发觉有孩子倒地的事情。

过了一会,有几个孩子举手,看起来是想向老师报告,但动作显得有些迟疑,有点小心翼翼。终于,有个老师慢悠悠地走了过来,那态度,也看不出有多着急。

这一幕发生在上海徐汇中学,时间是9月2日。

事后,学校发了个通报,说那个晕倒的孩子是六年级新生,已经在医院治疗后安全回家了。

通报里提到说,这是“体锻课”,可这“体锻课”难道就是让孩子们站在太阳底下晒着站军姿吗?据说,孩子们在晕倒前已经站了半个小时。

按说,看到同学突然倒地,正常的反应肯定是赶紧上前看看啥情况,帮忙叫老师或者做点急救措施。可这些中学生就像是被定住了一样,只能背着手站在那里,没有人敢走出队列,上前看一看。

即使有人想向老师报告,也不敢离开队伍,就像常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您想想,这还是在学校吗?学校本该是最自由、最充满活力的地方,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奔跑、玩耍、学习。可现在呢,孩子们连最基本的关心他人的勇气都没有了。

有网友说:这事儿不能怪孩子们,他们其实是有心去帮助同学的,但是被纪律束缚住了。这种束缚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您想想,孩子们每天都被要求这样做那样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和行动能力。

前两天,我还看到了一份“红头文件”,内容是关于8个小学生的职务任免。

这份文件不是来自政府机关,而是来自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级,签发人是班主任。文件里官腔十足地任命了各种职务,还分出了“正班级”、“副班级”、“正组级”、“副组级”等级别。

这显然是把小学班级当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官方机构来管理。

孩子们本应活泼快乐,充满朝气,但现在,成人社会的麻木和僵化却过早地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这样的环境,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来?

说到这儿,我想起疫情管控时候的一件事。2022年3月23日夜里,上海东方医院的护士周盛妮突发哮喘,想去自己工作的医院急诊处就诊,但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和可能的责任规避,没有人敢担责,导致她被拒之门外,不得不去10公里外的医院救治,最终因为耽误太久而不幸离世。

今天,这班孩子眼睁睁地看着同学摔倒,没有人敢上前帮忙的情况,是不是和成人社会中见死不救的悲剧很像?

我们的孩子,不就是在模仿这个社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僵化和麻木吗?

这种教育简直就是在摧残人性,过早地吞噬了孩子们的善良天性。

我听说,在德国的中学里,是设有急救课程的。当身边的人有生命危险或受伤时,学生们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展开施救。这个课程不仅让学生具备急救常识,更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让他们知道,当身边有人遇到困难时,一定要伸出援手。

但现在,我们的教育似乎在走向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度强调纪律和规则,而忽视了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模式化的生产线,生产出千篇一律的产品。

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们变得僵化、麻木,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热情。

前几天,青岛路虎女把一个铁血铮铮的退伍军人打得满脸是血,那位热血男儿居然忍了。

时间再往前挪,在地铁车厢内,一位老头狂锤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小伙子一直抱头不敢还手,而旁边一名佩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出于对自身安全的顾虑,面带尴尬的笑容,悄悄移步至一旁。周围的人群,就这么看着,观望着。

于是,“老人倒了不能扶”似乎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心照不宣的共识。

如今,有孩子倒了,就倒在了自己的同学面前,就倒在了自己的校园里,居然也没人敢扶了。

天热了要脱衣服、天冷了要加衣、有人倒了要伸手扶、有人落难要呼救、被人欺凌要反抗、有人落难要呼救……

这不是常识吗?这不是最基本的人性吗?这还需要思考吗?这还需要开会研究吗?这还需要深入调查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得出的结论是:“是的,需要”。

可悲吧?!

因为现实越来越魔幻了,各种反转也越来越诡异了。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死气沉沉,则社会没有希望。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会不会也变得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

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希望和未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