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专家唱衰的苹果公司,市值突破了21.8万亿元?

俺是侠说科技 2024-07-05 07:51:47

文丨侠说科技

iPhone14的滑铁卢可能是苹果盛极而衰的标志。——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苹果公司,作为曾经引领行业潮流的标志性企业,常常被置于放大镜下接受公众与专家们无情的评判。前不久,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对苹果提出了严厉批评。

任泽平称,苹果已经成为一家越来越没有灵魂和创新的公司,剩下的更多是堆砌硬件、伪创新、价格歧视、打压竞争对手、垄断、傲慢、创新精神烟消云散,走向平庸,不负责任的公司。这一观点在国产普遍崛起的大环境下,得到了很多市场观察者以及消费者们的认可。

不容置否,“堆砌硬件、伪创新、价格歧视、打压竞争对手、垄断、傲慢”等问题确实触及了近年来苹果发展中的一些争议点,也反映了公众对于科技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更高期待。复看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的观点,似乎也并非毫无根据。

曾经,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以其颠覆性的产品与创新理念闻名于世。而今日的苹果,精力似乎更多地聚焦在优化现有产品而非推出具有颠覆性的新科技。iPhone的更新迭代也仅仅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小幅度改进,“勉为其难”的维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在苹果饱受争议的同时,市场却传来对苹果极为利好的消息。据相关报道称,截止至2024年07月3日8时4分35秒(美东时间),苹果的总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来到了3.38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按照当下的汇率计算,约合21.8万亿元,而这个数字相当于16个阿里的总和,甚至直逼日本全年的GDP。不过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苹果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的壮举,似乎在无声地回应着所有人的质疑。

3万亿美元的市值,证明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之余,也间接的告诉大众,在发展的道路上,苹果并未“躺平”。尽管面临诸多质疑,苹果公司与专家的悲观预测背道而驰的市场表现无疑是最佳的证据以及最有利的回击。

市值突破了3万亿美元的大关,这显然是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乐观投票。这样的矛盾现象引发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个被批评为缺乏创新、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公司,为什么能够在商业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它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并不总是意味着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它更多地体现在对现有事物的改进和优化。创新可以是微小的、渐进的变革。这种变革可能不会立即引起轰动,但却能逐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例如,在产品设计中,通过微调用户界面的布局和颜色方案,可以显著提高用户体验。同样,在服务行业中,通过简化流程或引入自助服务系统,也能大幅提升客户满意度。有时,它也可能体现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而这一点则是苹果长期坚守维护的。

苹果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以及生态圈构建上的才华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其产品与服务构成了一个闭环的生态系统,用户一旦投入,会发现自己的设备、应用和数据都深度绑定于苹果的平台之中,这种“锁住效应”极大地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和生命周期价值。

其次,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对苹果的评判,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比如“硬件堆砌”就是一个典型。因为随着技术瓶颈的日益显现,单纯依靠硬件堆砌来推动产品升级的空间愈发有限。这个现象不仅仅局限在苹果一人,也不会单独出现在苹果一人的身上。

以此认定苹果缺乏创新甚至走向消亡真的合理吗?苹果真的完全放弃了创新?事实上,苹果一直软件生态系统、用户体验优化、以及新兴技术领域(如AR/VR、健康监测)的探索上,有着持续的投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只不过,这些创新成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显现其深远的影响,所以专家解读的“伪创新”实则是误判。就好像华为的鸿蒙,根据其官方人士的描述,华为对鸿蒙的打造已经持续了10年有余。如果苹果的投入被判定为“伪创新”,那么华为的鸿蒙该称作什么?

所以我认为,尽管大家可能看不到像iPhone初次发布那样令人瞩目的新产品、但不要忽视了,苹果仍在大力投资研发。从公开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苹果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上的研发投资是巨大的。

这种长期的投资策略或许不会立即产生回报,但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苹果播下的种子开花结果,引领新的科技潮流。尽管苹果面临诸多质疑与挑战,其依然是一个商业上极为成功的公司。

它的成功不仅仅建立在技术创新之上,更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对用户体验的不懈追求、高端市场定位以及对未来的投资。苹果的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仅限于产品本身,还包括了商业模式和市场战略。

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苹果能在经济学家以及大众的看衰声中继续壮大,创造出令市场惊叹的成绩。至于苹果的未来,我认为只能由时间来证明。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反思自己,苹果的成功,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