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帝能智擒鳌拜,光绪帝却不能“智擒”慈禧太后?

宋安之 2024-10-01 21:18:56

清初鳌拜,属于是权臣干政,晚清慈禧太后,属于是后宫干政,都对当时的皇权造成巨大威胁,甚至像慈禧太后更是将皇权窃取在手中,实际行使了皇权,使得皇帝与皇权分开。

面对这样的强大威胁,康熙帝可以智擒鳌拜,从而真正的亲政,光绪帝却收拾不了慈禧太后,也做不到像康熙帝那样出其不意拿下慈禧太后,无法真正的亲政,其实主要原因在于,鳌拜干政不彻底,慈禧太后干政很彻底。

一般来说,权臣干政比之后宫干政破坏力更大,像历史上权臣谋朝篡位的并不少,诸如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曹丕篡汉建立曹魏政权、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等等。而后宫干政虽然也不少,但往往只是干政一时,并没有颠覆王朝再建新朝,谋朝篡位的也就是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一例,并且最后还是将大权还给了李唐皇室。

不过两者还是要看具体的事例,像鳌拜虽然是权臣,但属于是最弱权臣的那个档次,远远不如自己建立势力,自己打天下,拥有自己势力集团的曹操。像曹操这种权臣,即使汉献帝可以出其不意杀死曹操,其他大臣也不会认可他,反而会遭到忠于曹操的势力集团的疯狂报复。鳌拜甚至连西汉霍光这样权倾一时,可以废立皇帝的存在也是不如,他并没有完全掌握大权,只是初步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

从现有史料来看,鳌拜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朝政,以清初最重要的由八旗诸王贝勒主导的满洲贵族联合议论军国大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说,虽然历经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顺治帝两代三人的打压,已经远不如昔日。

并且顺治帝临终前,为了避免再出现一个摄政王多尔衮,因此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为辅政大臣,是进一步打压了诸王贝勒,但议政王大臣会议依旧是当时重要的议事机构,鳌拜再是嚣张,也没有完全掌握该机构,当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领衔亲王安亲王岳乐为顺治帝的堂兄,并不支持鳌拜。整体来说,诸王贝勒因为长期被打压而“沉默”,保持类似于中立态度,但也不至于会让鳌拜这个家奴反客为主。

同时宫中还有一位超然存在,那便是太皇太后孝庄,孝庄身为顺治帝生母,在清初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的期间,对于清太宗皇太极旧部的两黄旗大臣来说,孝庄和顺治帝母子就是忠心效力的对象,等到多尔衮猝死,开明的顺治帝亲政重用汉臣以后,满臣自然不满,孝庄也是看不惯顺治帝的所作所为,因此孝庄的地位再度被提高,被满臣支持和认可,成为当时守旧派的最大代表。

以孝庄为首的守旧派和以顺治帝为首的开明派展开激烈的暗斗,虽然顺治帝一度占据上风,并且为了报复母亲孝庄,将第一任皇后也就是孝庄的侄女废掉,还将第二任皇后孝惠皇后也就是孝庄的侄孙女也准备废掉,经过孝庄力阻才作罢。

对于出身孝庄娘家蒙古科尔沁部乃至蒙古诸部的后、妃,也是被顺治帝有意冷落,并没有诞下子嗣,使得孝庄想要下一任皇帝具有蒙古血统的愿望落空,最后只能选择教导生母为汉军正蓝旗出身的皇三子玄烨悉心培养,寄希望影响下一代皇帝,不要像顺治帝那般叛逆。康熙帝对祖母孝庄也很是感激,在孝庄晚年病重时,康熙帝还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的生命,以换取增延祖母的寿数,可见孝庄对于幼年康熙帝的影响之大。

叛逆天子顺治帝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英年早逝,以孝庄为首的守旧派开始获得全面胜利,因此顺治帝的遗诏如同罪己诏一般,将自己骂的是狗血淋头,很明显就是被篡改过,试问辅政大臣身为奴才哪里有这样的胆子呢,肯定有孝庄的授意。

鳌拜在康熙帝时代的擅权,其实是孝庄默许的,因为鳌拜出自两黄旗,要报复多尔衮留下的正白旗,因此才可以不顾康熙帝的反对,是肆无忌惮的杀死出身正白旗的苏克萨哈,等于他是代表两黄旗来报多尔衮大权独揽时期,两白旗尤其是正白旗欺压两黄旗之仇。如果他想进一步真正掌权,并且行废立皇帝之事,从小教导和培养康熙帝的孝庄肯定不会坐视不管。

康熙帝本人又是雄才大略之人,善于隐忍,会找准时机出手,因此想出了趁鳌拜进宫,出其不意下以侍卫擒拿的聪明方法。当然背后也获得孝庄等实权派支持,在智擒鳌拜之前,便进行了关键岗位的换人,因此鳌拜的党羽之后并没有进行反扑。

所以康熙帝可以收拾鳌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有,首先鳌拜只是最弱权臣,并没有真正掌握朝政,孝庄和诸王贝勒等实权派并不会支持他,更不会坐视他一步步成为真正大权独揽的权臣,所以康熙帝有着较大的反扑空间。其次康熙帝个人能力足够,又获得孝庄等人支持,最后自然惊险之中轻松拿下鳌拜。

慈禧太后就不一样了,咸丰帝死后,她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发动政变,干掉了顾命八大臣,开始大权独揽之路,先是羽翼渐丰以后,屡屡打压恭亲王这个精明能干的小叔子,使得恭亲王被打压之下,根本无法威胁到她。再是利用慈安太后的敦厚和不爱抓权,开始事无巨细的抓权起来,以至于同治帝即使亲政也无法摆脱她的阴影,本来同治帝身为咸丰帝独子,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如果心智足够,时间足够,加上有慈安太后的牵制,是有机会真正的亲政,真正的独揽大权,但奈何同治帝英年早逝。

同治帝无嗣死后,慈禧太后趁机立年幼的光绪帝为皇位继承人,光绪帝不只是同治帝的堂弟、咸丰帝的侄子,他的生母还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等于他还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可以说是与慈禧太后血缘关系最亲近的小辈,所以慈禧太后才会立他。

不然按照顺序,咸丰帝身为道光帝的四子,他这一脉绝嗣以后,往上三位哥哥或是英年早逝或是早夭,都是绝嗣,也就是大哥奕纬绝嗣以后,以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曾孙载治为嗣,当然血缘关系太远,所以不用考虑,那么就往下考虑,咸丰帝的五弟惇亲王虽然有子嗣,但是被过继出去,如果没有其他选择,那么肯定得是他的子嗣,不过他下面还有弟弟,所以这就轮到六弟恭亲王的子嗣,光绪帝身为咸丰帝七弟醇亲王之子,本来也轮不到他,并不是最佳人选,因为慈禧太后为了打压恭亲王,出于私心才立了他,等于他的皇位是慈禧太后为他争取而来的,他的合法性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慈禧太后,而不是顺理成章,所以光绪帝一开始就受制于慈禧太后。

康熙帝则是没有这个弱点,他的皇位是经过顺治帝认可的,论序也该他,他的大哥早夭,二哥福全根据《永宪录》记载,是“向以损一目不得立”,眼睛残疾了一只,自然不能继承皇位,所以康熙帝继承皇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不是鳌拜争取而来。

从小培养上,光绪帝幼年便进宫,被慈禧太后抚养教育。一般来说强势的父母,很多时候会培养出懦弱的孩子,光绪帝就是这般,在强势的慈禧太后的教育之下,性格有些懦弱,对于慈禧太后很是害怕,在性格上就没有勇气反对慈禧太后。

在掌握实权方面,十个鳌拜也不及一个慈禧太后,到了光绪七年(1881年),唯一能牵制慈禧太后的慈安太后病逝,慈禧太后开始进一步掌权,成为真正的大权独揽之人。

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帝根本没有反扑的空间,更何况他的合法性有相当部分来源于慈禧太后,朝堂上也多是慈禧太后的人,他要动慈禧太后根本争取不到什么支持。

而且后宫干政不同于权臣干政,后宫干政虽然风险小,但因为掌权的是皇太后,所以即使皇帝被架空,大部分大臣认为这是皇帝家事,往往不会支持皇帝,即使有大臣支持也是有限度的,如果皇帝想要通过政变干掉皇太后,或者哪怕只是囚禁皇太后,那么在古代以孝治天下的环境中,也没有什么大臣敢支持,毕竟有违人伦,所以面对后宫干政,皇帝很少有反击并亲政的机会。

皇帝要干掉权臣还是有一定可能,因为古代培养的是忠君思想,权臣架空皇帝,肯定是奸臣形象,皇帝想要反击的话,还是可以拉拢到一些大臣或势力,然后进行反击。诸如北魏孝庄帝可以诱杀尔朱荣。被架空的曹魏皇帝曹髦可以召集侍从亲自去讨伐司马昭。甚至北周武帝宇文邕还可以反击成功,将先后杀死宇文觉和宇文毓二帝的宇文护是诱骗至宫中杀死,之后以此完成了真正的亲政。

光绪帝虽然是开明之人,并且有着一番抱负,但个人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可以拥有真正的权力,多多处理政务,多加历练也会提高自身能力。或者他在继位之前,可以在藩位上经过世事磨炼,通晓世事人情,像先祖雍正帝在登基之前那般历练,那么也不至于在政治上那么严重低能。

可惜的是光绪帝幼年便被抱入宫中,是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慈禧太后即使再教导他,肯定不会教他如何夺权,所以光绪帝根本不是慈禧太后的对手,根本收拾不了慈禧太后,甚至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本来年轻就是优势,他完全可以效仿汉宣帝耗死霍光之事,或者顺治帝耗死体弱多病的摄政王多尔衮之事,再或者是嘉庆帝事事听从太上皇乾隆帝,不与乾隆帝发生矛盾,甘心被架空,再以年轻耗死乾隆帝之事,但没经历真正历练的光绪帝如同愤青一般,他可以靠年轻的优势耗死年老的慈禧太后,他也肯定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做不到,就是隐忍不下去,就是处理不好与慈禧太后的关系,甚至都懒得哄慈禧太后,将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喜怒哀乐都写在了脸上,因此错失最后的机会。

因此慈禧太后死前一天,光绪帝蹊跷死去,根据现代考古证明,光绪帝是被毒死,按照谁是最大受益者谁是凶手来看,凶手肯定是慈禧太后,因为光绪帝亲政,肯定要清算慈禧太后,毕竟当年顺治帝亲政以后,可是疯狂报复多尔衮,追夺一切封典不说,还将其毁墓掘尸,有着这样的前车之鉴,慈禧太后杀光绪帝以绝后患的动机是充足的。

最后总结来说,个人能力不一样,所处政治环境不一样,所遇到的对手实力不一样,最终酿成两个极致不同的历史走向。康熙帝智擒鳌拜以后是开启自己辉煌的一生,成就一代霸业。光绪帝则是第一关都没有闯过去,即使有再多雄心壮志,也只是空谈,一切再无可能,成为百年以后令人唏嘘的历史。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0 阅读: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