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全是大俗话)

墨澜清风文化说 2024-09-17 04:45:48

《管子·牧民》有言:“仓廪(lǐn,米仓)实则知礼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守礼节,讲规矩。

守礼之人,受人尊重,失礼之人,被人非议。

逢年过节,婚姻嫁娶,走亲访友,拜师求学,都绕不开一个“礼”字。

送礼、随礼、收礼、回礼,样样都有讲究,处处都是学问。

知礼序节俗,悟人情世故,老祖宗8句大俗话,早就已经讲通透了!

01

知礼不如随俗。

译文:

知晓礼节,不如遵循习俗。

感悟:

常言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礼仪风俗。

中国人讲究“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习惯,遵循当地的民俗,总不会错。

否则,随心所欲按自家那边的规矩行事,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甚至不可调和的冲突。

亲戚之间往来走礼,也要随大流,千万不可厚此薄彼,坏了情分。

对中国人而言,礼节就是面子,周全一些,细致一点,就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

02

礼多人不怪,油多菜不坏。

译文:

登门带礼,就像做菜放油,不怕多,就怕少。

感悟: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

走礼亦是如此,礼物齐全,心意周到,方能讨人喜欢。

无论关系亲疏远近,都不要两手空空登人家的门,平白惹人笑话。

尤其对领导、长辈、亲家,更不可疏忽怠慢,宁可礼多了让人惊讶,不可礼少了让人怪罪。

情分都是走动出来的,把礼物送到位,令对方心生欢喜,自然会高看一眼,更愿意深交。

03

亲戚人家礼还礼,隔壁人家嘴还嘴。

译文:

亲戚之间,讲究随礼回礼;邻居之间,道句谢谢,也就够了。

感悟:

人和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别,有远近之分。

亲戚之间,或许住得远,但是血脉相连,心是近的。

因此要依礼还礼,增进彼此的感情,相互惦念,彼此帮衬。

邻居之间,因为住得近,平日里总会搭把手、帮个忙,有来有往。

邻居没有亲缘关系,走礼多了反倒见怪,不如说声谢谢,把情义记在心里,有机会便回报。

04

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

译文:

办婚礼,礼到人不到,主人家不会怪罪;办丧事,礼到人不到,主人家就不会收。

感悟:

中国有句老话儿:“红事叫,白事到。”

喜事要主人家叫才能去,白事则是主人家不叫主动去。

红事会广泛邀请,代表亲近,人到了是分享喜悦,人没到也可以祝福。

无论到与不到,随礼就是心意,只要说明缘由,对方不会挑礼。

白事则不会挨家挨户通知,人到情分到。如果人不到场,就不必随礼,送了主人家也不会收。

05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译文:

无缘无故给人送礼,必定是有事相求。

感悟:

正所谓:“天上不会掉馅饼,不是窟窿就是陷阱。”

如果有人突然登门拜访,送上礼物,收礼的人一定要谨慎。

“吃人嘴软,拿人手软”,收了别人的东西,就要给人办事。

最好不要贪便宜,轻易收受礼物,以免受制于人,最后为难自己。

实在盛情难却,也要权衡利弊,如果不违背原则、不触碰底线,可以适当帮忙。

06

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译文:

礼节要周到丰厚,只有在嫁娶方面不必大肆铺张。

感悟:

《五灯会元》中说:“男大须婚,女大须嫁。”

多父母为儿女操办婚姻大事,对于彩礼嫁妆、婚宴庆典等等,当然无比重视。

但也要注意量力而行,要隆重,不要铺张,别为了面子丢了里子。

若是打肿脸充胖子,处处讲排场,掏空家中储蓄甚至借钱贷款,只会给新人留下负担。

如果家无余财,婚后的日子免不了捉襟见肘,一地鸡毛。

懂得为爱减负,婚礼要热闹,不要消耗,才是真正的远见。

07

还礼如还债,一代传一代。

译文:

还礼就像还债一样,这一代传到下一代。

感悟:

常言道:“还债容易还情难。”

若是别人在你家随了礼,日后自然就要回礼。

哪怕到了下一辈,也不可失礼,这是约定俗成的事。

还不完的礼,其实并不是负担。

须知多个朋友多条路,这样可以把老一辈的人脉资源延续下去,路也就越走越宽。

假如下一代关系疏远,很少来往,也不必强求,顺其自然即可。

08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

译文:

收礼不知回礼,是失礼;送礼不见还礼,也是失礼。

感悟: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连小孩都懂这个道理。

毕竟,谁也不愿意和爱占便宜、不知礼节的人来往。

收礼不回礼,要么是不懂事,要么是人品差,最终会被众人疏远。

对方随礼送礼,那是尊你敬你;自然要回礼还礼,懂得投桃报李。

有来有回,有施有报,情分才能长久,关系才能稳定。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