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失利,王近山责问彭总:放羊撵狗的打法,是拿兵去送死

又莲评历史故事 2024-11-09 08:36:56

1951年春末,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刚刚结束,彭德怀的办公室内却响起了一声怒吼。站在彭总面前的,是以"王疯子"闻名的王近山将军。"放羊撵狗的打法,是拿我们的兵去送死!"王近山的怒火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作为统帅的彭德怀默默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怒意。这场持续50天的战役,志愿军付出了8.5万人的伤亡,而王近山所在的第3兵团损失最为惨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向以勇猛著称的王近山如此愤怒?第五次战役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一个下级将领敢如此直接地质问最高统帅?

一、战前的分歧

1951年4月15日,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一场关系重大的军事会议正在进行。彭德怀坐在首位,环顾四周的将领们,沉声说道:"同志们,第五次战役的问题,需要大家集中讨论一下。"

当时的朝鲜战场形势复杂。美军在李奇微的指挥下,不断向北推进。志愿军各部反击多次,但始终未能扭转战局。一向谨慎的洪学智率先表态:"我建议不要贸然出击。"他拿出一份详细的地形图,指着38线以北地区说:"敌军高度机械化,我们追击太远,补给线会拉得太长。"

邓华接过话茬:"洪司令说得有道理。现在敌军占据制空权,我们的补给运输极其困难。不如把敌人放得再北一些,等他们补给线拉长时再寻机歼灭。"

谢方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军新入朝的部队还未适应战场环境,贸然发动大规模进攻,恐怕会有损失。"

但彭德怀却有不同的看法。他站起身,指着地图上的汉江地区:"如果不趁现在打,让敌人继续北进,他们就会在这里构筑防线。到那时再打,损失会更大。"

会议进行到深夜。洪学智在散会前又单独找到彭德怀:"彭总,容我再说一次。敌人现在的战术很狡猾,他们跑得快,打得准。我们追他们,就等于是放羊撵狗,最后可能会把自己给累着。"

彭德怀听后沉默良久,最后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行事。第二天,他便将作战方案电报上报给了毛主席。电报中详细阐述了战役构想:以正面突击为主,战术分割为辅,力争一举歼灭"联合国军"主力。

四月十八日,毛主席的回电到了。批示同意了彭德怀的方案,但特别强调要注意补给问题。彭德怀立即召集各军团负责人,布置具体任务。在这次会议上,王近山信心满满地表态:"此战我军必定歼敌万人,活捉五千!"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战役最终会以如此惨重的代价收场。就在战役发起前夕,美军情报部门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志愿军的大致意图。李奇微正在精心设计一个圈套,等待志愿军自投罗网。

二、战役的开端

1951年4月22日深夜,朝鲜中部战线一片寂静。突然,密集的炮声打破了夜空的宁静。中朝联军14个军沿着200多公里的战线同时发起了猛烈进攻。宋时轮的第9兵团和第39军担任主攻,他们的目标是南韩军第6师和美军第24师的防区。

当晚的天气异常阴沉,细雨绵绵。这种天气条件对志愿军来说是个难得的优势,可以有效限制美军的空中支援。第9兵团的突击部队悄无声息地穿过敌军阵地间的空隙,迅速切断了美军第24师的后勤补给线。

第一波进攻取得了显著战果。南韩军第6师在猛烈的冲击下很快崩溃,大批士兵丢弃武器向后方逃窜。美军第24师虽然组织了顽强抵抗,但在中朝联军的分割包围下,也不得不撤出预设阵地。志愿军趁势向前推进了七十多公里,这一成果远超预期。

然而,战场形势很快出现了变化。新入朝的部队在遭遇美军的火力网后,表现出明显的畏惧心理。第64军在穿插过程中遭遇美军的密集炮火,指挥部一度犹豫不决。随后的第65军两个师本应该从侧翼包抄,却因担心暴露在美军火力下而迟迟不敢行动。

事态的发展令人担忧。原本计划分散运动的5万多名官兵,此时竟然挤在方圆二十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美军很快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调集炮兵和空军实施狂轰滥炸。志愿军在没有防空火力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挨打。

更糟糕的是,补给问题开始显现。由于进展速度过快,后勤部门跟不上前线部队的步伐。战士们携带的干粮所剩无几,弹药消耗也远超预期。一些部队甚至出现了"一人一弹"的极端情况。

就在这时,美军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术变化。他们不再死守阵地,而是主动后撤。这种看似示弱的举动,让一些志愿军指挥员误以为胜利在望。他们不顾补给困难,继续催促部队向前追击。

然而第一阶段战役结束时,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志愿军虽然推进了相当距离,但并未达成预定的分割包围目标。敌军主力趁着后撤的机会,完整地保存了实力。更重要的是,志愿军的补给线已经拉得太长,部队的战斗力开始明显下降。

在前线各部,弹药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有的部队不得不采取"集中弹药打重点"的权宜之计。一些连队甚至出现了"白刺刀"冲锋的情况。这种窘境正是洪学智在战前所预警的:补给跟不上,部队就会陷入被动。

三、战局转折点

5月中旬,李奇微的"示弱"战术开始显现效果。美军在连续后撤近百公里后,突然在铁原、金化一线展开反击。他们采取了一种新的战术:不与志愿军正面硬拼,而是利用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优势,专门寻找志愿军补给线的薄弱环节发起突袭。

这种战术立即收到成效。第3兵团的后勤运输队在北进途中遭遇美军空中打击,大量粮食弹药被摧毁。运输车辆损失惨重,幸存的驾驶员不得不改用牲口驮运。但在崎岖的山路上,这种运输方式的效率极其低下。

更令人担忧的是,前线指挥系统突然出现了大面积通讯中断。美军利用新型电子干扰设备,成功切断了志愿军各部之间的无线电联系。王近山的第3兵团一度与上级失去联系长达72小时,这在战役中是极其危险的情况。指挥部不得不派出大量交通员,靠两条腿在各部队之间传递命令。

与此同时,伤员转运也成为一个严重问题。由于美军的空中封锁,野战医院不得不频繁转移位置。一个排的伤员从前线运到后方医院,往往需要经过四五次转运。有的伤员因为转运延误,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第180师一个连队的重伤员被困在山洞里整整三天,等到救援队到达时,已经有多人因伤情恶化而牺牲。

战地医院的情况同样令人揪心。原本设计接收200名伤员的医院,实际收治的伤员往往超过500人。医疗物资严重不足,一些外科手术不得不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医护人员连续工作数十小时成为常态,有的护士甚至在换药时因过度疲劳而晕倒。

此时的李奇微正在指挥部密切关注战局变化。他发现志愿军的补给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立即下令对志愿军的后勤线路实施更猛烈的打击。美军的轰炸机群放弃了轰炸前线阵地,转而集中轰炸后方的补给道路和储存点。

前线各部队的处境越发艰难。第39军一个师的弹药储备已经降到警戒线以下,但补给车队仍未到达。第9兵团有个团因为给养跟不上,战士们已经两天没有吃上热食。一些部队被迫就地寻找食物,但在荒山野岭中几乎找不到什么可以充饥的东西。

五月下旬的一天,王近山在视察前线时发现,有的连队竟然出现了"轮流使用步枪"的情况:三个战士共用一支步枪,其他人只能携带手榴弹。这种状况让这位老将军异常愤怒,当即电报要求后勤部门加快运输。但后勤部门的回复是:补给车队正在途中,但遭遇美军空袭,预计还需三天才能到达。

就在这种补给紧张的情况下,美军的反击在各个战线全面展开。他们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派出小股部队专门打击志愿军的薄弱环节。这些小股部队都配备了充足的弹药和精确的火力支援,专门寻找志愿军补给线上的空档发起突袭。

四、战役的结局

1951年6月初,形势急转直下。美军在铁原地区发起大规模反扑,志愿军第39军和第40军遭遇重创。美军采取了一种新的战术:白天集中兵力突破,夜间则依靠照明弹维持进攻。这种战术打破了志愿军习惯的夜战模式,使得许多部队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6月3日的战斗最为惨烈。当天凌晨,美军调集300多门重炮,对第39军的阵地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轰击。炮击结束后,美军装甲部队立即发起突击。第39军仅存的几门反坦克炮很快就被摧毁,坦克群长驱直入,直插阵地纵深。

一份来自前线的战报详细记录了当天的情况:某高地阵地在遭受炮击后,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事还能使用。通讯设施全部被摧毁,连队指挥所不得不迁移了四次。一个班十一名战士,战后只剩下三人还能战斗。

更为棘手的是,美军开始使用新型武器。他们的飞机投放了一种特制凝固汽油弹,这种武器在山地战中效果惊人。一个山头的防御工事被这种武器攻击后,整个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防守部队不得不放弃阵地后撤。

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当机立断,下令全线收缩防御。但撤退的过程异常艰难。美军的空中优势使得志愿军的任何大规模移动都会遭到轰炸。第40军在转移过程中遭遇空袭,一个团的建制几乎全部打散。伤员转运成为最大的难题,有些重伤员不得不就地隐蔽,等待夜幕降临后再转移。

6月5日,最惨烈的一幕发生在金化以北的某道峡谷。第3兵团的一个团在撤退时遭遇美军包围。团长命令部队分散突围,但美军的火力封锁太过严密。最终,这个团的500多名官兵只有不到100人突出重围。山谷中弥漫着浓烟,到处都是战士们的遗体。

到6月10日,战役已经完全失去了继续的意义。志愿军各部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不得不退回到战役发起前的位置。第3兵团在这次战役中损失尤其惨重,一些连队的战斗力降到了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最后的撤退在6月中旬完成。各部队陆续撤回到预定地域,开始休整。补给车队终于赶到,给养和弹药得到补充。但人员的损失却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补充。一些连队不得不将两个排合并成一个排,以维持最基本的战斗力。

这场持续50天的战役,最终以志愿军的重大损失而告终。仅第3兵团一个单位,就有近两万名官兵伤亡。战后的统计数字显示,整个战役中志愿军共伤亡8.5万人,其中近一半是因为美军的空中打击和炮火造成的。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战前的预期。

五、战役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直接影响在战后很快显现。首先是军事战术的重大调整。志愿军总部专门成立了作战经验总结组,对这次战役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一份详细的战例分析报告指出,在现代化战争中,单纯依靠人海战术已经难以取胜,必须重视技术装备的运用。

随后,志愿军在军事训练方面做出重大改变。新成立的反坦克训练营开始系统培训专业人才,每个师都抽调精干力量参加学习。同时,防空部队也得到加强,新式高射炮陆续运到前线。到1951年8月,志愿军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防空火力网。

后勤体系也进行了全面改革。运输队改为摩托化建制,大量载重汽车投入使用。补给线路改为多路并进,不再采用单一通道。后勤仓库分散设置,建立了多个秘密储存点。这些措施使得补给效率大幅提升,物资运输的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在装备方面,志愿军开始重视技术兵器的配置。新式火炮、通讯设备陆续装备到各部队。特别是在通讯方面,采用了更先进的加密电台,有效避免了美军的电子干扰。野战医院配备了新型手术设备,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这场战役也促使双方开始认真考虑谈判方案。7月10日,双方代表在开城举行第一次会谈。虽然谈判过程充满波折,但和谈的大门终于打开。这标志着朝鲜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战役的教训还反映在部队编制的调整上。志愿军将一些受创严重的部队撤回整编,同时补充了大量新式武器。一些部队开始尝试建立混合编制,把步兵、炮兵、工兵等不同兵种编成联合作战单位。这种编制在后来的局部战斗中显示出明显优势。

在战术运用方面,各部队开始重视与敌军火力的对抗。前沿阵地构筑更加讲究科学性,战壕工事普遍加深加固。每个连队都建立专门的观察哨,配备了先进的观测器材。这些改进措施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生存能力。

医疗救治体系也进行了重大调整。野战医院下设多个分院,采取分散配置模式。后方建立专门的康复中心,负责伤员的长期治疗。医护人员的培训也得到加强,每个营都配备了经过专业训练的卫生员。

这场战役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多年。志愿军把战役中获得的经验教训编入军事教材,在后来的训练中反复研究。许多在战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成为此后军事改革的重点内容。部队的作战方式开始从单纯依靠人力转向技术与人力的结合,标志着军事思维的重大转变。

在此后的战斗中,志愿军采取了更加稳健的战术方针。各级指挥员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更加注重火力配置和后勤保障。这种转变使得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伤亡率也大幅下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