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若兰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非著名人物,如果不是红学研究者,很少会关注到这个人。
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卫若兰出现在宾客名单上,名列最后一名,虽然是最后一名,但毕竟是作为诸王孙代表出现地等字之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原文:“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堂客算来亦有十来顶大轿,三四十小轿,连家下大小轿车辆,不下百余十乘。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
排在卫若兰前的陈也俊和他一样并出名,感觉是跑龙套的角色,倒数第三的冯紫英前有神武将军公子的介绍,所以好歹还混了个脸熟。由于红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红楼梦中出现的每一个有名有姓的人都要深挖,因为他的背后都有故事。
这一挖,本来是跑龙套的卫若兰便显得不那么普通了:一是他可能是史湘云的丈夫,二是他的父亲可能是晚明重臣,曾任河南洛阳推官的韩城藉官员卫景瑗。而研究者对卫若兰的重视,则源于脂批中对他的特意提及。
冯紫英一段上有眉批云:“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批语表明,原稿八十回后中有卫若兰射圃并麒麟等事的专回描写。可惜曹雪芹没有完成书稿,所以提纲中的卫若兰射圃或者没有来得及写,或者写了没有保存下来,所以用叹叹两字表示惋惜之情。
史湘云拾了一个宝玉丢失的金麒麟。庚辰本回末总评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卫若兰所佩之麒麟,是史湘云拾到的金麒麟,这是否能证明史湘云与卫若兰之间曾经有夫妻关系或者情人关系,不敢妄加否定,说不定真有什么逻辑在内部,只有专业的红学研究者才有发言权。但既然将卫若兰的名字写出来了,如果没有点故事,谁信呢?
作为诸王孙公子的卫若兰,他的父亲是谁?一定是王孙身份啊。这个比较容易研究,用排除法,他排在参加葬礼的人名单最后一名,显然不可能是身份非常显贵的人,不用对其姓名采取技术处理,那么河南当地的卫姓官员排查一下,曾任河南洛阳推官的卫景瑗就浮出水面。
韩城县志这样介绍卫景瑗:“卫景瑗,字带黄,渚北村人。天启壬戌进士。性至孝。母病侍汤药,目不交睫者四月。任雒阳推官,执法不阿,峻绝苞苴,杖毙土豪衙蠹无算,直声大震。授山西道监察御史,首劾阁臣周延儒,及铨臣曾楚卿,救工曹靖科元等。按畿辅,不避权贵。”他在巡抚大同期间遭同僚背叛后被俘,李自成亲自劝降,他坚决不从,最后自杀明志。南明政权谥其“忠毅”,后入祀韩城乡贤祠。
卫若兰只是小说中的人物,研究者为他找到卫景瑗这个老爹,恐怕是为了圆其诸王孙的身份,而当时洛阳卫姓官员中,可能卫景瑗比较符合这一身份。卫景瑗所在的韩城卫氏家族,是韩城明清两朝非常著名的大家族,在韩城兴旺发达数百年,是韩城明清考中进士最多的家族,也是入祠乡贤祠人数最多的家族。卫若兰是不是卫景瑗之子,只是今人附会之说,我们姑且听之。
从研究者将卫若兰与卫景瑗联系起来看,卫景瑗的知名度还是不低。可惜韩城知名的历史人物太多,一个司马迁都研究不过来,清代状元王杰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卫景瑗的研究还是空白。如果借助红学研究,来推动类似卫景瑗这类历史人物的研究,对于韩城挖掘文化资源是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