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读史”之:“衡阳将士尸骨香”与国民党军务司司长王文宣

二哥雨二 2024-08-22 14:40:44

1946年2月,衡阳保卫战中,第10军幸存师长葛先才怀揣蒋介石所拨付的两千万元,重回衡阳收集第10军将士骨骸,他也戴上了口罩,掩鼻擦泪,送同生共死兄弟最后一程。而此时全体阵亡将士尸骨,香气四溢,全无一点臭味,一时令人大惑不解。事后,他们才知道,当初他们上战场时,为了防止日本鬼子施放的毒气弹,而使用了一种自制的防毒口罩,即在普通的纱布口罩上,洒上香水,以防毒气。

而使用口罩,当时是被国民党军政部门以命令的方式,强制向各部队推行的。

据国民政府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国民政府就安排制作了100万件防毒口罩下发各部队,以防御日军可能发生的化学战争。

而在当时,军政部门更是下令,让各部队、行政机关、社会团体、青年学生等,掌握口罩正确的使用方法,及制作简易防毒口罩的程序,使之成为一种爱国举措。甚至延伸到理发、餐饮等服务行业。

据王文宣1943年著《最近十年军务纪要》载,“1933年春,军政部于兵工署内始设学兵队。专负责使用与防毒的研究训练之责。同年10月,兵工署在南京成立应用化学研究所,1936年于河南巩县孝义镇建立化学兵工厂,仿制防毒面具,生产催泪弹……” 从而催生了我国的化学兵工业。

这个王文宣,还是把炮兵配置到师、旅一级的倡导者和推进者。最初国民革命军的炮兵部队相当弱小,据当事人回忆,东征的时候,也就只有陈诚那个炮兵连,有几门老式山炮,还得人拉马拖地跟着步兵跑,手里根本没有几发炮弹。连陈诚自己后来都说,有一次他手里只有三发炮弹,打连水城的时候,没想到连连打中了,真是感恩于孙总理的在天之灵。

而当时,北方军阀阎锡山、张作霖的部队,是装备有炮兵的,在和他们作战的时候,国民革命军就曾吃过大亏。而第19路军淞沪抗战之时,因为炮火薄弱,而受创最深。当时外国甚至有评价说,中国的军队,“只可称步兵集团,安有编制之可言”。于是,蒋介石开始组建自己的炮兵,由重炮炮兵10团,而扩展为炮兵旅等等。

但是,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又发现了新的弊端,炮兵部队为军委会直属,和步兵配合成了问题,形不成战斗力。于是,王文宣等人,又根据德国军事顾问团提出的建议,提出:“此后最低限度须以日军为对象,军设重炮一团,师设野炮或山炮一营(逐渐扩充至一团),步兵团设步兵炮一队,方足以为抗衡。”而具体落实到1935年以后的整理军务案中,“军务司司长王文宣最后采取师属炮兵团由2个野炮营和1个轻榴弹炮营编组的方案。”在实际落实中,只落实到了中央军嫡系及个别杂牌部队中,即所谓的“调整师(通称甲种师)”,而“管理师(通称乙种师)”的配备则不充分。

国民党部队编制,曾经经过三次大的编制调整,即1928-1930年,1935-1937年,和1946年-1947,王文宣作为重要人员参加了第二次,并制定了具体的方案。其实,第一次就是取消军级建制,加强师级力量,重点培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当时实施的是甲种师为“一师二旅六团制”、乙种师为“一师三旅六团制”、丙种师为“一师二旅四团制”等。但在执行过程中,很快便被自己给破坏掉了。后来又有了军,而且是“大军”,比如陈诚的第18军,最高的时候下辖了五个师,6-7万人,而宋哲元的第29军,竟然高达10余万众。编制成了虚设的东西。

为对抗日军,自1935年起,陈诚、何应钦等先后实施了陆军整理案,把中国陆军整理为两种,即:“调整师”为“两旅四团加一炮兵团、一骑兵团、一辎重营、一工兵营及特务、通讯、卫生各一连”;“管理师”为“两旅四团加山炮营、山防炮连及工兵营、特务营、通信连、骑兵连及野战医院”等。但整理还没有就绪,抗战已经爆发,只有少数部队得到了相应的编制及装备。

附王文宣个人基本情况:王文宣,江苏萧县(今属安徽省)人。1933年12月任军政部陆军署军务司司长。1942年4月任国家总动员会议军事组主任。1945年11月因贪腐及用人问题随何应钦下台,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46年7月升中将参议。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