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诗句“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谜。

樵耕诗话词有谈 2024-06-28 09:54:45

毛泽东的诗句“桃花源里可耕田?”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谜。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的这首诗中的“桃花源里可耕田?”的桃花源是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故事。

陶渊明是我国晋朝的一位大文学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桃花源记》,这是一篇用故事体裁写的散文。

故事是这样讲的:在晋朝孝武帝司马曜在位的时候,武陵地方有个渔夫,每天在江上撒网打鱼。有一天,他顺着江水往上走,走着走着,来到一处两岸长满了桃树的地方,这片桃林美极了,满树的花朵,衬着碧绿的草地,一阵轻风吹来,粉红色的花瓣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伴随着阵阵清香。

渔夫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他想看看桃花林的尽头究竟在哪里,就继续朝前走。他拐弯抹角,出了桃花林也就到了江水的源头。最后来到了一座山前,山上有个透光的小洞,渔夫觉得很奇怪,就从洞口钻了进去,经过一段狭窄的通道,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绿色的田野。只见这里土地平坦肥沃,房屋也特别整齐。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两旁,是一行行的桑树竹林,一片片的池塘和菜地。村子里的公鸡在喔喔地啼唱,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咯咯地寻食,小狗摇着尾巴跟在人们后面跑来跑去,梳着歪毛小辫的孩子们,在尽情地玩耍着。

渔夫还发现,这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和在田里干活的人们都像是外乡人,他们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显得有点儿特别。可他们都和睦相处,十分愉快地劳动、生活着,好像没有一个发愁或伤心的。

渔夫正在纳闷的时候,那些过路的人已经看见了他。

"您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呀?"人们非常惊奇地围住了渔夫,问这问那。

"我是个打鱼的,住在一个叫武陵的地方,我今天出来走走,就沿着江边观赏那片桃花林,没想到来到你们这儿,请不要见怪呀。"

"您说到哪儿去啦,我们太欢迎了!"

"请尊贵的客人到我们家坐坐吧!"

好客的桃源人听说来了外边的客人,都热情地杀鸡备酒,邀请渔夫到家里吃饭。好多人都纷纷走来,跟渔夫打听山外边的事。

原来他们的祖先是秦朝时候的人,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和当时的战乱,才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了这个僻静无人的地方。由于根本不跟外面的人来往,天长日久,就与世隔绝了。他们不知道天下已经多次改朝换代,什么汉朝、三国和现在的晋朝,全都不知道。渔夫把外面世界的情况向他们作了介绍之后,他们感到特别新奇,也特别惊讶。原来世道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呀!

渔夫在风景秀丽的桃花源里住了好些天,那里的人都轮流请他到家里作客。他也很喜欢那里的环境和那里的人,但由于离家的时间太久了,渔夫只好向众人告辞。临离开桃花源的时候,那里的人再三叮嘱,请他千万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外面的人讲。渔夫也答应了。

他钻出山洞,从原路往回走,并且沿着江岸做了许多记号,想下次再来。回到家里,他就把自己的奇遇向官府报告了,官府立刻派人按照他提供的路线去找,却什么也没找到。后来,又有人按照渔夫做的记号去找,也还是没有找到那个地方。

《桃花源记》这篇散文,又有点儿像一篇幻想小说,有着很深刻的含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但向人们描绘了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色,也表达了对秦朝以来的社会,特别是对当时的东晋社会的强烈不满,并且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陶渊明用他妙笔生花的散文告诉人们,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那样和睦、愉快?就是因为那里没有暴政和战乱,人人能够自食其力,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样的美好社会跟秦、汉、魏、晋以来充满着压迫、剥削、争夺和欺诈的实际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位大文学家通过这篇散文,表达了他的美好愿望和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批判。生活在1500多年以前的陶渊明,就知道了人要过幸福的生活,要求人人都能够自食其力,自己的劳动果实不被别人夺走。当时的陶渊明有这样的进步认识,是非常了不起的。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里,憧憬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美景,更令人们神往。

一千多年以来,有人说桃花源不过是陶渊明虚构出来的梦幻世界,却也有人说桃花源有它真实的原型。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

在我国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有个叫水溪的地方。那里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松竹垂荫,景色秀丽。从唐代开始就有人在那里修建寺观,到了宋代就更加兴盛,还建造了渔人遇仙的"延请楼",但不幸被大火烧毁了。清代又在那里重建了"渊明祠",并且顺着山势,按照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观"、"水源亭"、"缆船洲"等建筑。很多人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也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陶渊明的凭空虚构,更不是没有根据的幻想,而是对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真实写照。

据《苗族简史》记载,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那时候已经开始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呈现出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这个世外仙境般的苗家社会,那时候被当作"异闻"传播。学者们推测,陶渊明很可能是根据这个"异闻",写出他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的。除此以外,武陵地区的苗族人历来崇拜桃树,并且有见到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好客习俗,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是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

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古代的海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附近,还有两个叫武陵的地方,一个是《魏书》曾经记载过的"武陵郡",在今天的赣榆县沙河城子村,还保存着这座故城的遗迹。一个是在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直到今天还保留着武陵古邑的地名。这里地处五羊湖的东岸,由水路沿着山麓向南,一直到海边山的尽头,当时只有一条小路通入宿城山凹。

风景秀丽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一面朝海,除了翻越一座叫虎口岭的大山以外,跟外界没有道路相通。在长满翠竹的群中间,有一片坦荡美丽的平原,到处是肥沃的良田。在山凹东面临海的地方,有一座半身浸入海里的峻峭山峦,样子就像一条大船,所以当地人管它叫船山。在山脚转弯的地方,还有一条石头峡谷,逶迤通向一座叫高公岛的海岛。来到这块世外乐土的人们,很容易把这里的优美景色,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作一番有趣的联想和比较。据说,清朝的两江总督陶澍自称是陶渊明的后裔,也是一位研究陶渊明的专家。这位总督大人曾经亲自向道光皇帝讲述过宿城凹、高公岛一带的"太平景象"。道光皇帝也感叹地说:这样的美景跟桃花源有什么两样呀?

更重要的是,陶渊明曾经亲自到过这个地方。据历史记载从隆安四年也就是公元400年开始,陶渊明作过东晋镇军刘牢之的参军,宿城山凹那秀丽的渔村,夹岸的桃林,鲜美的芳草,一径通幽的石峡和良田美池,一定会使陶渊明留连忘返,成为他写作《桃花源记》的原型。

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儿?有关专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它还是一个没有被完全揭开的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