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181年的赵国,有3个国都,放弃了太行之险的晋阳,选择了邯郸

秋珊说文化 2024-11-27 09:28:40

战国时期进入决赛圈的七个国家,都迁过不少都城。比如,最后的胜者秦国,从最开始的雍城到栎阳再到咸阳。而战国后期秦国最大的阻碍赵国,也有3个国都。赵国在七国中诞生较晚,是个年轻的国家,它的迁都除了巩固统治,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每个时期就有不同的战略目标。说起晋阳和邯郸,还得从赵鞅说起,晋阳和邯郸都是赵氏重要的城池。

晋阳就是如今的山西太原,这是赵氏大宗的根据地所在。赵氏家族族长赵鞅派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侧的晋水北岸修建了晋阳城。晋阳城城高墙厚,就是赵氏家族的大后方。而当时的邯郸城是赵氏一个小宗赵午的领地,赵鞅因为猜忌赵午,把赵午杀死。赵午所在的赵氏小宗叛乱,中行氏和范氏看到机会,也加入灭亡赵氏的战争。赵鞅退守晋阳,凭借晋阳城抵挡住了中行氏、范氏的大军,争取到智氏、韩氏、魏氏的支援,赵鞅的危局解除。

赵鞅去世后,其子赵无恤继承了族长。晋阳就是赵氏向北发展的桥头堡,目标就是代国之地。赵无恤也确实大有才干,用计占领了代地。后来,赵无恤年老,为了赵氏的团结,把家主之位给了侄孙赵浣,赵无恤的儿子赵桓子不爽,驱逐赵浣,在代地自立为族长。一年后,赵桓子去世,国人遵从赵无恤的遗愿,将赵浣给接回来,立为族长。

纵观赵国历史,你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一任君主交替的时候就会内乱。赵浣继位后,当时三家分晋已经完成,赵氏实力最强、获利最多。赵浣为了避免受到赵襄子和赵桓子残余势力的影响,也是为了赵氏可以向南发展,将国都迁到了中牟。迁都中牟后,赵氏的统治核心距离中原很近,在漳水之南。这里距离魏氏比较近,赵浣去世后,又经过了几代,赵敬候继位,赵氏又发生了内乱。赵敬候的堂兄弟赵朝发生叛乱,争夺赵国国君。

赵朝是赵武公的儿子,赵武公是赵烈侯的弟弟,赵烈侯去世后,他的儿子赵章年幼,大臣们拥立他的弟弟赵武公继位。赵武公在位不过十多年就去世了,大臣们又拥立赵章为君,赵朝就不乐意了。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魏国。魏国也想拥立赵朝为君,赵朝在经过魏国的帮助后,肯定亲魏。赵朝在魏国的帮助后,攻打赵国,赵国的国都中牟距离魏国很近,比邯郸还要近,不过魏国也没有攻下中牟。可已经让赵敬侯感到危险了,中牟如果被攻破,赵国就危险了。

在平定赵朝叛乱后,考虑到郑武公残余势力的影响。不过,更多的还是赵国必须迁出中牟,因为它的邻居魏国可不友善。魏国在三家分晋的时候,起点并不好,地盘一块一块的,并不连续。在经过魏文侯变法之后,魏国开始强大,基本上将领土连在一起,且魏国形成了对中牟的三面包围。赵烈侯时期,魏文侯联合三晋攻打齐国,齐国割让了很大一片土地给魏国,就是邺县。留给赵国的机会就很尴尬了,赵国本来就是想从南扩,最好占领卫国,可魏文侯一直打着三晋联盟的旗号做事。卫国又是魏国小弟,在魏国的干扰下,赵国一直不能真正的发展。

而赵敬侯就开始了赵国第三次迁都,可迁都到哪?晋阳太远,且远离中原,不利于赵国发展;赵敬侯就把目标定在了邯郸,邯郸远离魏国的威胁,且靠近中原,赵氏对邯郸的控制很强。赵国虽然受到魏国、燕国的威胁,不过最大的威胁还是中山国,中山国全国在赵国境内,虽然在魏文侯时期,中山国被魏国所灭,可很快复国。中山国的国土面积虽然不大,可战斗力并不弱,有“战国第八雄”之称。中山国大概位置在如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太行山东部,距离晋阳很近,一翻过太行山就是晋阳,迁都晋阳,可能会被中山骑兵俯冲。

除了中山国以外,赵国的北部也有威胁,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在胡服骑射之前,已经是赵国北方的威胁,就算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在北部还有一支边军,维护着北部安全。晋阳距离边地太近,游牧民族一旦进入雁门关,晋阳就岌岌可危了。而晋阳距离中原太远,不利于赵国的扩张。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部的华北平原上,除了西部的太行山之外,三面通透。迁都邯郸后,可以更好的应对中山国,随着赵国灭亡中山国,邯郸的地理优势就体现出来。北上可入晋阳,南下可进中原。而定都邯郸后,直到赵国灭亡都没有在迁都。

进入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都是要向中原发展的,秦国就是从西陲统一天下,楚国也是在南方逐鹿天下的。而从经济上来说,晋阳处于盆地,虽然地势险要,可位置过于偏僻,尤其是赵国进行扩张后,不好管理。而邯郸距离当时天下中心洛阳也近,在中原大地有什么风吹草动,赵国都可以有所作为。

3 阅读:1792
评论列表
  • 2024-11-29 11:16

    短视行为,后来晋阳被称为龙城,出了李唐这样的万国来朝的强国。赵国赵氏和后来毁掉晋阳的搓宋赵氏都是垃圾。

    恰亏 回复:
    是六国都是垃圾,怎么改革都还是只强一时不强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