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闾蘅是张学良、赵一荻在台湾生活的见证者。张学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张闾蘅和张闾芝成为了大伯张学良关系最亲密的家人。
所以,张学良也给他讲了不少实情。吕正操也前去看望过晚年的张学良,谈及祖国,张学良表示自己对国家没贡献。吕正操的话,却让在场的人都不敢反驳。
张闾蘅回忆了不少关于张学良的事情。
他说大伯受爷爷影响很大,原本他是不愿意做军人的,在父亲的逼迫下才当了军人。
1928年7月3日,年仅28岁的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而此时,距离张作霖被炸身亡仅仅才过去了一个月。
张学良顺利接手了东三省的军政大权。到了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前,东北沦陷。张学良决定兵谏,发动西安事变。在事变当天,张学良也给宋美龄发去了电报,表示了他对蒋介石置国家民族生存于不顾。
晚年的张学良也表示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他说自己做那件事情没有任何动机。
张学良在囚禁蒋介石的过程中,也没有向蒋介石要地盘和金钱。
1990年,当张学良回忆起西安事变的初衷时才说道,因为他是真的生气了,所以才会有西安事变。
经过多方的斡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却被蒋介石幽禁,他的幽禁岁月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
虽然张学良晚年说自己对国家没贡献,但他一直被称之为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
从1901年,张学良出生之后,长大后加入到军阀混战,经历两次直奉战争和对北伐军的战争。他深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分裂和贫弱是被列强侵略的重要原因。因为他出生在中国内忧外患的年代。
在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奉天爆发了运动,张学良也参加了。他认为东北因踏上了亡国之路,国家也没有了希望。所以当时的他也非常关心国家的未来。
再之后,他听了张伯苓的演讲后,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感觉自己不能再悲观下去,要努力救中国。
这个时候的他有着朦胧的国家和民族的意识。
1919年,张学良进入了东北讲武堂学习,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郭松龄。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逐渐有了国家思想、民族思想。
在父亲被杀害之前,他就有了停止内战,国家统一的想法。
在得知自己的父亲确实是被关东军所杀后,他憎恨日本人,此时的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
父亲被杀为契机,张学良有了东北易帜的打算,对抗日本的想法。
在日本方面,他们对于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合作是非常反对的。因为他们一旦合作,国民政府的北伐发展东北都会损害到日本的利益。
所以日本方面竭力劝说张学良,甚至对他施加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还说不惜以武力来阻止南北合作的达成。
即便日本多次干涉,但这个时候已经阻止不了张学良决定要进行易帜的决心了。
之后,正式和日本断绝了关系,他执政东北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各种的革新措施,这也奠定了东北发展的基础。
张学良想要停止内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建设新国家争取时间。他想要把东北建造成近代中国的模板,他想要建造的近代强国,是拥有近代化的组织和装备的强大军队、现代的教育、重工业、轻工业等等近代化的强大的国家。
虽然他执掌东北政权只有三年,但东北的经济、军事、教育也都有了明显的发展,领先于全国。
吕正操和张学良是同学、上下级也是老友。吕正操多年来不止一次地说过:“只要张学良将军出来,不论到哪里,我都要和将军见上一面。”
吕正操多次邀请张学良回大陆,却并未成功。周恩来也认为,吕正操是张学良和中共之间最好的联系人,让他一直做联系工作。
张学良被扣押之后,吕正操转投中共,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
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是57位开国上将之一。
从西安事变以后,他们两个再也没有了联系,直到80年代,海峡两岸的关系缓和后,他们才有了书信往来。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夫妇赴美,吕正操被派去探望。
他乡遇故知,两人隔了半个世纪后才相会,两人双手紧握,百感交集。
两人愉快地聊着过去的事情,互相询问着熟人的情况。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席间,张学良问他怎么跑到周恩来那里去了。吕正操也表示自己脱离了东北军,之后被中共北方局秘密接收为党员。
张学良表示,这条路走对了。这句话是说给他,也是说给自己。因为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参加抗日战争。
张学良感慨说道,自己对国家什么贡献也没有。在场的人不知该怎么安慰。吕正操却说了一句话:“您这一生做西安事变这一件事就行了,打日本别人替您打了嘛,东北军替您打了嘛。”
这次探望是两人的初次见面,周围人也比较多,所以他们并未深谈。张学良特意约定在第二天下午两人再次见面。
第二次的见面是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次会见,吕正操也提出了中共希望他能回大陆的邀请,并说可以提出各种便利的条件。张学良当即和吕正操谈了回大陆的“约法三章”。
这次长谈有一个多小时后,张学良还表示回大陆一定会拜访新老中央领导人。
但没想到的是,最终他还是没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