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安静的同学群里突然有人甩出一张截图:琼瑶自杀身亡。
随之群里又恢复了平静,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同学好似憋不住了,问:“难道你们都在缅怀琼瑶吗?”
我回:对于琼瑶的离去,我没有任何的惋惜和伤感。诚然琼瑶在文学上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越长大越不喜欢琼瑶,特别是走过半生,才发觉,如果当初自己不是那么痴迷琼瑶的作品,可能会过得更好一些。
一语激起千层浪,安静的同学群突然就热闹了起来。
我们是被琼瑶影响了整个青春的一代人,大家都在回忆学生时代如何偷偷地看她的小说,回忆她的经典著作《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
像我一样感慨自己的爱情观受到她言情小说影响的人,不在少数。
有人说自己因为看她的小说变得多愁善感; 有人说因为看她的小说,导致早恋;还有人说因为受她小说的影响,不顾一切追求所谓真爱等待 。
这个至死都怀着少女浪漫心的琼瑶,她的作品里爱情至高无上,超越了物质、金钱、地位,男女之情成了人们生活的核心,她描写的爱情唯美浪漫,笔下的人物对爱情忠贞不渝,无论经历何种变故,始终海枯石烂永不变。
为了爱情可以跨越阶层、跨越年龄、跨越各种障碍,让读者充满了遐想与憧憬。
特别是女性,一看就沉沦,幻想着有这样一位完美的白马王子,将自己视若珍宝,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这种痴迷很多时候甚至化为盲目的冲动,
特别是像我们 70 后这一代人,当初正是情窦初开,对爱情和人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的时候,被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以至于影响了很多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走过半生,经历过人生磨难、爱情打击、婚姻的挫折和现实的冲击,才知道小说和现实的差距,才发现真爱如鬼,说的人多见到的人少,
琼瑶笔下的女性大多柔弱、依赖,爱情至上,强化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和情感的依赖性,极大地限制了女性在社会上的独立自主和发展。
这便是我最切身的感受,用网友的话形容:“小时候喜欢何书桓,长大了喜欢杜飞。现在喜欢秦五爷,现实却让我嫁给了李副官,活成了可云,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时而清醒时而疯癫。”
如果当初不是看过那么多的琼瑶小说,我想我的婚姻会少受很多波折,也不会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更有可能,我会提前变得坚强独立一些,而不是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将所有的时间精力花在男人身上,过于依赖男性,觉得家里的一切就应该由男人去当家作主,男人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这样的观念认知,让我在人生当中摔了很大的跟头,明白过来一切为时已晚,悔恨年少不该过于沉迷琼瑶。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的小说很多是三儿上位,把原配丑化、妖魔化,把三儿美化、天使化,曾有人说,这是琼瑶故意为之,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上位的三儿。
不过她最后对死亡的豁达倒是令我非常钦佩。她在遗书中写自由自主自在,不要为我悲哀等话语,是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和对死亡的坦然。
因为她曾目睹平鑫涛临终前失智、插管肢体变形等低质量生存情形。那种情形让她对衰老和疾病有了极大的恐惧和抵触。
所以她希望能够保证生命的尊严和质量,避免过度治疗和抢救,依靠医疗器械低质量维持生命。
琼瑶对自己的一生了无遗憾,认为自己如火花般尽力绽放过。拥有过爱、恨、笑、哭等丰富的人生体验,走过了精彩的一生,她希望亲人不要为她哭泣,以一种洒脱的心态去接受,因为她是翩然离去,更是体现了她对人生的通透和豁达。
曾经有人说,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是走向死亡的,只是这个时间的长短而已。所以既然是注定的事,又何必悲伤呢?
所要做的,就是如金庸说的那句话,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这些年曾经陪伴我们青春、影响我们青春的人一个个离开了,周海媚走了,李玟走了,吴孟达走了,70 后青春记忆中的金庸琼瑶也走了,熟悉的世界在一点点消失。我们也开始慢慢变老了!
有一天我们也会走到人生的尽头,我们是否也能如此,豁达地面对人生,坦然地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