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晋中旅游,去雁门关的途中,有一个游览项目是观赏广武明长城。车上,导游对这一段长城做了生动介绍,我想象着一条黄色巨龙在起伏连绵的群山中宛转腾挪的雄姿,急切地期待着近距离观赏这一景色。
广武长城又称内长城,这段修筑于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的古长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新广武村,是明代内长城。这段长城全长约10公里,起始于山阴县新广武村,延伸至代县白草口村,是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长城之一,是驴友最爱的穿越游览路线,在驴友中享有盛名,经常有驴友来此驴行。广武长城东西延伸与外长城相连,但这一段长城毕竟不同于镇守边关的雁门关长城,当地老百姓称这一段长城为“野长城”。
广武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事,也是中原政权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线。它见证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历史,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广武长城正好就在我们游览雁门关的路上,所以将游览广武长城作为今天游览的第一个项目。
旅游大巴在晋中的大地上奔驰向前,导游指着车窗外的山坡说:快看,那就是广武长城。顺着导游所指的方向看去,远处的山坡上,一条黄色的高墙巍然伫立,长长的影子在山峦的起伏中蜿蜒绵亘,不算高大,但气势不凡。
怀着期待,继续向前。不大一会儿,在一处路口,车子停住了。导游下车跟路口处的两个交警交流了一会儿,回到车上告诉我们,“广武长城去不了了,进去的路封闭了,应该是有其他接待活动。”大家不免有些失望,但也没有好办法,只能继续雁门关的旅程。
游览了雄伟的雁门关,观赏了中华第一关的巍峨壮丽,在雁门关门楼上击鼓,在雁门关长城上徒步。昭君从这里出塞,杨家将在这里死战辽兵,边关将士在一轮冷月下低头思故乡。
伫立远眺,感慨于古代防卫工事的坚固险峻,也感动于边防将士的英勇无畏,舍身取义,更感恩于如杨家忠烈一样的勇士誓死捍卫边防,保卫人民安宁的热血付出。
从雁门关上下来,一行人乘车去吃饭。开不多远,在一处公路边的饭馆门口停下,导游说午餐就在这里。下车一看,吃饭的饭馆就建在广武长城的一个横截面上,脚下就是广武长城遗址,只不过修筑公路时,将这一段长城截成孤零零的一段。
匆匆吃完饭,我就跑到长城脚下近距离观赏这历史瑰宝。
广武长城修筑于明代,据推测在明代之前,广武长城可能就有断续的一些土城墙存在。洪武年间只不过是将这些土城连缀成一线,作为防卫塞外入侵的第二道防线。后来为了提高城墙的防卫等级,使之更加坚固难攻,就在土城墙外面砌筑了城砖作为包护。这样广武长城就成了外为砖砌,内为夯土的坚固城墙,战时与雁门关的外城墙一起担负防卫职责。和时,则是边关贸易,人员往来的繁荣之地。这军事功能和边贸作用,使得广武长城在历史上具有更加独特的影响力。
时光无痕,风雨有迹,几百年栉风沐雨的广武长城经受着岁月的洗礼,顽强地在群山中绵延,直至上世纪的一段时间,村民们发现广武长城的城砖很好用,就试着拆了城砖搬回家建房垒圈。一家开始,众人跟上,很快广武长城包裹在外的城砖就被搬空了,只留下城墙内的夯土。一些路段因为建设,连绵不绝的城墙也被截成长长短短的线段。遗留在山里面的一个城垛在风雨的塑造下,雕饰成一道犹如皓月悬挂的门,驴友拍了照片,网友们呼之为“月亮门”,成为广武长城的一处景色,只可惜月亮门没多久也坍塌了。如今人们看到的月亮门据说是根据图片复制的。被脱了外衣的广武长城所幸是在少雨干燥的广武,如果在多雨大风的南方,风雨侵蚀,加上过度开发,恐怕早已踪迹难寻了。
我站在广武长城的残骸下,四五米的城墙依然耸立,脚下的砾石碎砖诉说这些年的不堪,上面嵌入墙体的城砖努力展现着昔日的辉煌,横截面的高耸的夯土里,仿佛可以看到民工滴下的点点汗水。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啊。驻足聆听,既有两军将士的拼杀声,也有筑城民工的号子声,更有时光爷爷“留下我保护我”的呼喊。
听到了,也看到了,广武长城的保护已经逐渐得到重视,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已经建成,现存的长城遗址也已经开始得到保护。相信广武长城不仅是驴友的驴行天堂,也将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课堂。
在饭馆的墙上看到一幅画,画中毛爷爷谆谆告诫晋中的父老乡亲。我把画中毛爷爷嘱咐的话改成:发展得再快再高,也要把历史文化保护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