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后想迁都,先后看中凤阳和西安,为何最后仍留在南京?

丰丰谈历史 2024-03-27 06:05:48

朱元璋从登基之初,定都南京的时候,就意识到,南京不适合做大明王朝的长久都城。

他一直惦记着要迁都。

然而,他从壮年到老年,看上了两个心仪的新都城,都没能迁都成功。

最终,老迈的朱元璋,疲倦地说:我老了,迁都的事,就留给子孙后代吧。

他认命地留在了南京,专心培养皇太孙朱允炆。

那么,朱元璋看中的新都城在哪里呢?他又是为什么两次计划迁都,都宣告失败呢?

01、朱元璋计划迁都凤阳,为什么失败了?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把明朝的都城暂定于南京,就马不停蹄地和大臣们商量新都城的选址。

群臣各抒己见: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京,漕运方便;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

由此可见,呼声最高的4个地方,分别是西安、洛阳、汴梁、北平。这些地方,都曾是大朝代的都城。

可是,朱元璋对这些选址,都不满意。他提出了一个让群臣惊掉下巴的地方:他的老家凤阳。

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知道,朱元璋提议凤阳的原因,是“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但凤阳贫穷,交通不便,又无险可守,实在不适合作为都城。

朱元璋却是铁了心要回老家,不顾群臣的劝谏,于洪武二年下令在凤阳修建皇城,只等建好之后,就迁都凤阳。

一转眼,7年过去了,凤阳的皇城建得差不多了。朱元璋喜滋滋地亲自回到凤阳,去验收宫殿。

然而,根据《明史·薛祥传》记载,朱元璋坐在凤阳宫殿的时候,总是隐隐约约听到有人拿着兵器打斗的声音,可是派人去查看,又空无一人。

朱元璋调查之下,才知道,原来凤阳皇城的工期太紧,工匠们工作太辛苦,工钱又给不到位。他们怨恨之下,在宫殿里下了厌胜之物,诅咒居住者。

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好几千个工匠。

但他心里始终有个疙瘩,担心这些厌胜之物没有清除干净,依然会影响到自己和子孙。

他在凤阳实在住不下去了,很快就回到了南京,并以劳民伤财为理由,下令停止修建凤阳皇城,从此不再提迁都凤阳的事。

这便是朱元璋放弃凤阳的直接原因。

不过,除了厌胜事件之外,我认为,朱元璋放弃凤阳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当了多年皇帝、眼界开阔不少的朱元璋终于认清了,凤阳实在不适合作为明朝的都城。

其一,凤阳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先天不足。

凤阳地势平摊,无险可守,一旦有外敌入侵,便是一路平推。

凤阳的位置也相当尴尬,位于南方,而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草原。凤阳作为都城,距离北方太远,难以控制北方广阔的领土。

其二,朱元璋不希望看到淮西勋贵继续膨胀。

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同时也是淮西勋贵们的老家。

朱元璋本就对淮西勋贵们相当不满,开始着手打压淮西勋贵。这个时候,如果把都城迁回到凤阳,淮西勋贵们和当地错综复杂的宗族实力联合起来,就更难对付了。

由于这两个原因,朱元璋本就对凤阳是否适合做都城有所迟疑,在经过厌胜事件的刺激,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放弃凤阳。

他接下来看中的,是古都西安。

02、朱元璋计划迁都西安,为什么失败了?

西安,是汉唐的故都。汉唐都是历史上相当强盛的朝代,迁都西安,就意味着明朝能和汉唐并称的可能性更高了。

这对朱元璋而言,相当有吸引力。

不过,有了此前凤阳兴师动众建了好几年皇城,却没能成功迁都的教训,朱元璋没急着把迁都西安的事定下来,而是先让太子朱标亲自去西安考察。

在朱元璋眼里,这天下迟早是朱标的。朱标去西安,实际上是为未来的自己考察,西安是不是他将来君临天下的地方。

不过,朱标一出发,朱元璋的心里,就充满了不祥的预感。

他忧心忡忡地写信给朱标说:儿子啊,你这是从小到大第一次出这么远的们,诸事要小心。

还命令朱标身边的人,小心照顾太子,每天给他汇报太子的动向。

过了几个月,朱标平安归来,朱元璋总算松了口气。

然而,朱标转头就因为舟车劳顿,病倒了。

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还给朱元璋献上了陕西地图,和朱元璋商量迁都西安的事。

然而半年过去了,朱标的病越来越严重,最终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英年早逝。

痛失爱子的朱元璋,悲痛不已,再也没有心思琢磨迁都的事了。

他在朱标去世那年年末的一次祭祀中,写了一封《祭光禄寺灶神文》,说道:

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意思是,他本来打算迁都的,可是他已经老了,没这精力了。为明朝选新都城的事,就留给子孙后代吧。

从那之后,65岁的朱元璋,安心留在南京,培养年少的皇太孙朱允炆,并开始大杀勋贵,为性情柔弱的朱允炆铺路。

诚然,朱元璋停止迁都西安的原因,是朱标死后,他有心无力了。

这在多本史书里都可以得到验证,如:

黄景昉《国史唯疑》:初欲都临濠,以刘基言止,再欲都秦,以懿文太子薨止,而高皇亦已老矣。

郑晓《今言》:盖有都关中之议,以东宫薨而止也。

然而,如果朱元璋真的那么中意西安,在下定决心放弃凤阳之后、朱标出巡西安之前,他有整整18年的时间,却依然下不了决心,迁都西安。

要知道,西安可是从明朝建立开始,呼声最高的地方啊。

朱元璋为什么犹豫了这么久呢?

这是因为,西安虽然是汉唐旧都,但是当时间来到明朝,西安作为都城,也有了许多不足之处。

其一,西安的环境已经恶化,难以养活一个都城的臣民。

当秦汉定都西安的时候,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还是沃野千里,是史书里最早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地方。

然而,随着定都日久,古人对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加上气候的变化,到了隋唐之际,关中平原的环境,已经变得恶化起来。

曾经的天府之国,从隋朝开始,产出的粮食居然养不起皇帝和大臣,以至于我们在史书里经常可以看到隋唐的皇帝带着大臣和百姓去洛阳“逃荒”。

以至于隋唐的皇帝,有了“逐粮天子”的称呼。

而这一点,在明朝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也就是说,如果明朝定都西安,日后明朝的皇帝,多半也是要做“逐粮天子”,到处去找吃饭的地方的。

其二,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草原,而定都西安有利于控制西域。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出的大军攻陷元大都,驱逐元顺帝,作为大一统朝代的元朝灭亡。

然而,元顺帝逃回草原之后,依然使用大元的国号,史称“北元”。北元在草原上依然活跃,威胁着明朝的边境。

除了北元之外,明朝在北方的草原上,也有不少敌人。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期间,十几次北伐,都没能把他们消灭。

如果定都西安,以西安的地理位置,对北方草原的控制力,不算强。

西安一个很大的地缘优势,是有利于控制西域。

尴尬的是,明朝没有西域……

所以,西安对于明朝而言,多少有些尴尬:最大的优势在明朝发挥不出来,而对于明朝的燃眉之急,又鞭长莫及。

这也是为什么,从明朝建立开始,便有不少大臣建议朱元璋定都西安,可朱元璋一直拖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都没能把这件事定下来。

03、写在最后

朱元璋的迁都历程,实在是坎坷。

他最先看上的是凤阳,想要回归老家,凤阳皇城都快建好了,却又在深思熟虑之后放弃了。

他接下来看中的是西安,还特地派出太子朱标去考察西安,结果太子因舟车劳顿而病倒,朱元璋痛失爱子,再也没有心思琢磨迁都的事了。

最终,为明朝完成迁都大业的,是朱棣。他把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北京也是明朝建立之初,呼声最高的四座城市之一。

只是不知道朱元璋生前,有没有真正考虑过北京呢?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