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汉谋臣第一功:刘敬

耐读历史 2024-11-05 21:38:34

司马迁在《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对刘敬的评价是“建万世之安”,因为他对刘邦提出了三项国策:

⒈定都关中。

⒉与匈奴和亲。

⒊从关东移民充实关中。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司马迁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为什么呢?

⒈从前世、当世、后世看选都之准

⑴前世:秦朝

它的统治格局就是以关中一地对关东六地。

这种统治格局的牢固性和张力,可以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立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50年的秦国发展史中得到印证。

公元前249年,战国七雄形势图

还可以从楚汉相争的战争格局中得到印证。

实践证明,只要关中的军事组织不像秦二世那样混乱,就可以把强大的楚军有效地阻隔在广武、荥阳、成皋、宛城一线,使其四年不得越雷池一步。

楚汉相争形势图

⑵当世:汉初中央对各诸侯国

汉初分封形势图

可以看出,这种分封大体上就是恢复了秦统一前“一对多”的军事格局。

如果刘邦把国都定在洛阳,就等于是把自己放在了“兵变抗战”的第一线。除了正面之敌,赵、代、淮南、长沙等国都可以从武关、井陉等地包抄,拿下关中,就可以使洛阳处于全面包围之中。

所以,张良会补充刘敬的观点,说关中可以“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洛阳却是“四面受敌”之地。

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地形对比图

而且关中平原的面积有56000平方公里,洛阳盆地仅有4300平方公里。所以,张良说洛阳“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非用武之国”,关中却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它们的战略纵深和战略资源的丰饶程度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在分封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就认为韩王信的封地“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可见,刘邦的门户意识是清醒的,他对诸侯的防御心理也是非常重的。这证明他选对了首都。

⑶后世: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拓边之战

①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形势图

从图中绿点区域可以看出,如果西汉把国都定在洛阳,它受到的叛军的威胁会有多么直接。如果大本营都被直接威胁了,它在平叛时可能就不会有那么从容。

②武帝拓边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西汉立国以后,主要的军事威胁就是来自于北部边疆的匈奴。所以,定都关中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天子守边。而且在武帝的拓边之战中,关中就是它距离最近、实力最强大的大本营。

定都关中给武帝拓边带来的帮助还有,“关中出将”它的军事人才很丰富。而且它距离甘肃、宁夏及凉州等主要的产马地特别近,所以,张良会说它“北有胡苑之利”。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那么刘敬是怎么说动刘邦的呢?

刘邦手下的大臣主要都是关东人,他们都打着学习周朝的名义怂恿刘邦定都洛阳。

刘敬告诉刘邦说:

周成王“宅兹中国”是为了“收礼”的方便,他以洛阳为圆心画了一个圈,就平均了诸侯各国到中央“送礼”的距离。

兴盛时期,他不用屯一兵一卒,诸侯都会自觉上供。为什么?因为他继承了祖先十七世的政治遗产,八方附丽,天下归心,尊王就是一种政治习惯。

但衰世呢?“天下莫朝,周不能制”。

所以,你定都既要考虑文化基础,还要考虑衰世的保底经营(“山东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之”)。学习周朝,定都洛阳看着很光鲜,但你既没有那个累世熏陶出来的文化基础,也不符合先虑败后虑胜的经营哲学。

定都一定要先考虑到你可能的敌人在哪里,所以,以武立国、恃险定都,学习秦朝选择扼亢拊背(掐着敌人的咽喉,击打他的背部,使其彻底屈服)之地的关中才是最明智的。

刘邦从张良那里印证了刘敬的说法,便“即日驾,西都关中”了。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⒉首倡和亲,开创了中原王朝和边疆政权政治联结的新模式

⑴和亲是刘邦在公元前200年白登大败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当时的冒顿单于,“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是刘邦最头疼的一件事。打又打不过(“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兵,未可以武服也”),说理又说不通(“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所以就只能另辟联姻加送礼的路径,在匈奴人的人性和血脉深处做做文章(建立翁婿和甥舅关系)。

刘邦同意后,刘敬就完成了第一次的和亲任务,但送去的不是刘邦的亲女儿。

客观地来看,和亲的结果并未达到百分之百的满意,但应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西汉初年边境上的军事压力。

⑵和亲不只是中原王朝处于军事弱势时的选择,在军事强势时也会采用,可见其建设意义。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⒊从关东移民充实关中,既可备边又可化解关内潜在的叛乱力量

这是刘敬到匈奴和亲后,根据沿途侦查的情况提出的建议:

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距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至秦中”。这是外患。

原六国贵族是发动推翻秦统一政权的叛乱的核心力量,如不把他们从原有的势力圈中剥离出来,“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这是内忧。

“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对外无法抵御匈奴进攻,对内生产力无法提高。这是现实需求。

去一忧,解一患,满足一现实需求,何乐而不为?

所以,刘邦就让刘敬徙关东六国豪强、宗族十万余口充实关中,在人口配置上起到了强本弱末的作用,对汉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总结:

对于西汉的功臣,太史公把他们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开国时期的“计谋用兵”之士,他们是打江山的;另一类就是“建万世之安”的建设发展之士。

他们的作用是无法相互取代的,正所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他们都是可敬的人杰!

另外,刘敬还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他原姓娄,到陇西服兵役时,经过洛阳便求见刘邦。介绍人让他着“鲜衣”见驾,他就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最终还是穿着羊皮袄见了刘邦。

因为他关于定都的卓越建议,刘邦便赐他改姓刘。

还有就是,如果刘邦听了他的建议,可能就不会有白登之围的耻辱。他的逻辑推断能力是一流的。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