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古城——大连人抹不去的记忆——闲聊金州古城

心艺禅舞八三 2024-10-18 03:51:04

李清军

大连的金普新区经济发达高楼林立,这片富有生机活力的热土上正在创造诸多的经济奇迹,也正是在全东北经济最为活跃的土地上,曾经有着太多的辉煌,且不用说的太远,单说明清时期的金州就在辽东半岛有着极其重要重要的历史定位,也基本上确定如今大连许多方面的基本格局。

金州古城沙盘

金州古城的悠久历史

历史上在辽南地区一直有着“金复海盖”(金州、复州、海城、盖州)的说法,说明这四个地方在地理、文化方面有着紧密的关联,那是因为以前由于辽河的天然阻隔,造成了辽南与辽西和辽北再在地理、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金州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却与隔海相望的山东登州(今蓬莱)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自从战国时期的燕国名将秦开将东胡击退八百里之后,辽东半岛划入燕国的版图,到汉朝时辽东半岛已经成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从已经发掘的营城子汉墓就可以得到很好例证。只是到了三国末期,由于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氏政权时使用了残暴的手段以及东吴孙权用大船抢走了大量的人口,导致辽东半岛南端土地荒芜人口稀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后来的鲜卑族和高句丽进入辽东,大连地区进入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这一时期金州称呼为“沓氏县”或“东沓”。

唐王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故事传遍辽宁大地,也是这一时期历史的真实写照,留下的历史痕迹也是非常多,例如金州大黑山的卑沙古城、金州新区的亮甲店、西岗区松山寺,都是唐朝时唐军东征时留下历史痕迹,此时的大连地区开始称为金州。唐朝以后中国进入历史大动荡时期,辽东半岛又重新为少数民族政权掌控,辽朝时称呼为“苏州”和“来苏县”,并开始建造苏州土城,从此就有了金州城。金朝时称为“化成县”、“金州”,当时的治所应该在今普兰店一带。到了元朝称呼大连地区为“金复屯田万户府”、“金州总管府”,并开始设立官府统一管理,元朝以前金州旧城的遗址在如今金州城旧址的东北角。

薛仁贵征东

明朝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遣大将马云、叶旺在旅顺登陆收复辽东,派遣金州卫指挥佥事张良佐督修金州土城,洪武十年金州卫指挥使韦富又重新用青砖包裹城墙,打下金州城雏形,后来在清朝康熙五十四年、乾隆四十五年两次重修,最终形成金州古城。

1945年苏军坦克开进金州古城,在城内设立苏联红军陆军司令部,1948年开始拆除金州古城城墙,1994年还剩下东城根一点痕迹,1995年金州古城所有痕迹被彻底清除。

当年的金州古城

金州城西面距离渤海金州湾二华里南面距离黄海大连湾十二华里东峙大黑山,北靠北屏山,是一座绝无仅有的一城临两海的城市。

金州古城的规模不是很大,共有四门,南门叫承恩门,北门叫永安门,东门叫春和门,西门叫清河门。南北长930米,东西宽760米,城墙高6米,墙宽5米,女儿墙高2米。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河为屏障,河宽15米,河深5米,护城河水主要来自城北东西流向的北大河,城门与护城河交汇处建有石桥,护城河两岸绿树成行风景秀丽,民国时期的金州名人王永江曾经写下一首诗描述当时的金州:

独上城楼景气幽,

山海环抱归金州。

涛声远送秋林外,

日嫩风和不似秋。

奉天省长——金州王永江

金州古城的谯楼(城门楼)共有六座,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上各有一座,另外南关和北关上也各有一座,谯楼为双重檐两层歇山式砖木架构的建筑,四个城墙拐角处也各有一座角楼,城墙外面还有突出的墩台(也称马面)60个,这些马面、角楼、谯楼、城墙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也把一个完美的古城轮廓呈现给我们读者。

金州城里

金州古城面积0.8平方公里,城里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把城内分为四个坊,即东南坊(拥政街道),西南坊(民政街道),东北坊(三八街道),西北坊(爱民街道)。城内四坊又分为许多街弄,有民仓街、韩家街、曹家弄、姚家弄等等,这些街弄把城里面分隔的四通八达。但是整个城里面并不全是房屋和建筑,还有许多的空地和菜园,并配水有浇地和饮水使用的水井,比较有名的菜地在城的西北角,还有给菜地浇水的一步两眼井(一墙之隔的两眼水井)。城墙内外还分着很多的宗教场所,比较有名的有关帝庙、北门之外的永庆寺、岱宗寺、药王庙,西门之外的瘟神庙、玉皇庙,城墙东北角的灵神庙等。在距离古城北门不远处还有一处递运所,也就是明朝时期的驿站,坐落在距离如今202国道的旁边。

金州城外

设想一下当年的情景,城里面街道上人来人往,城墙上招展的旌旗下有兵士在巡逻,附近的农民赶着马车通过城门,各个庙宇香火缭绕熙熙攘攘。远处的古驿道上还有从旅顺骑马飞奔而来的邮差,那马蹄溅起的尘土透过两旁成行的树木就可以清晰看到邮差的行程。夕阳下人们渐渐稀少,城内的打更的梆子声提醒人们城门就要关闭,注意防火安全。好一派和谐美丽的古城景象,可惜这些只能是留给后人们去随便遐想了。

清代金州八旗兵丁的驻防与满族人口的分布

清朝初年,满洲兵丁大部分“从龙入京”导致辽东半岛人口稀少防务空虚,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朝廷开始逐渐加强辽东半岛的防务,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已经在金州城内设置满洲八旗、蒙古巴尔虎一旗、汉军三旗,俗称金州十二旗,到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金州2共有驻军940名,其中满洲八旗兵545名,蒙古巴尔虎兵154名,汉军三旗241名。

金州城最初的最高长官是城防守尉(正四品),隶属于奉天副都统,后改设金州城守尉(正三品),道光年间又将熊岳协领迁移到金州,光绪年间又将熊岳副都统(正二品)迁移到金州,统一领导辽南的驻军。当时下辖的驻军(清末)主要有:盖平守军、熊岳守军、金州协领统帅的驻军、本地十二旗军。所以当时的金州应该相当于相当于是整个辽南驻军的“司令部”,不仅有副都统衙门,还有协领衙门,各旗衙门,同时原来的十二旗的“领导”和家属们都住在城内。

十二旗官兵的“领导”在清朝时的称呼为防御(满洲八旗)、佐领(蒙古巴尔虎和汉军),具体衙门住址分布如下:满洲正黄旗住在施家街,满洲镶黄旗住在北街,满洲正白旗住施家街,满洲正红旗住阎家街,满洲正蓝旗住圣庙街,满洲镶白旗住城内施家街,满洲镶红旗住民仓街,满洲镶蓝旗住南街,蒙古巴尔虎旗住赵家街,汉军正黄旗住会馆庙街,汉军镶黄旗住城内住圣庙街,汉军正白旗住施家街。

清朝初年的八旗兵

清朝时金州城守尉直辖的各旗驻军分布情况则是按照如下原则分布的:

满洲正黄旗驻军分布在如今的石河街道的黄旗村至三十里铺街道、七顶山街道的徐家村一带。满洲正白旗驻防今七顶山街道徐家村。满洲正红旗兵驻防在今三十里铺东南山嘴和二十里铺红旗营子一带。满洲镶黄旗兵驻防在今亮甲店一带。满洲正蓝旗兵驻防在今二十里铺茶房身一带。满洲镶红旗驻防在二十里铺东南三台子一带。满洲镶白旗驻防在今向应小关屯、大关屯、登沙河南关屯一带。满洲镶蓝旗兵驻防在今向应街道大石棚村一带。蒙古巴尔虎兵驻防在金州南门外,湾里街道一带。

晚清士兵

汉军旗人是如今大连满族的主体,他们大多是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从山东登州(蓬莱)、莱州、青州等地迁移过来的汉族居民,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将金州城南的全部汉族编入旗籍。他们被统一编入“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三旗),还有一部分是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从山东、云南拨来岫岩、庄河“报地植田”的汉族居民,被统一编入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所以大连本地的满洲八旗人习惯上称呼金州附近包括以南的汉军三旗人为“汉三旗”、或“三旗人”,具体分布如下:

镶黄旗在如今毛营子、南关岭、大连湾、革镇堡、辛寨子;正黄旗在老虎滩、青泥洼、小平岛、营城子;正白旗在如今旅顺口区长城、龙头、水师营、旅顺市街、双岛、老铁山一带。

如今的金州早已经不是当年的情景了,高楼大厦取代原来的古城和田野、树林,路上再也看不见马蹄烟尘,人口的流动也让当年的满族人口分布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但是历史留给人们的记忆总是美好的,

金州区政府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