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底80代初,部队官兵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今天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在那个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各种物资匮乏供应紧张,部队官兵的生活条件也相对艰苦。
部队官兵的伙食标准是定量的,每人每天只有5到6毛钱的伙食费。每月每人有45斤粗细粮搭配的粮食供应,主要以小麦粉、大米、小米、玉米面为主,辅以少量的食用油和肉类,蔬菜以当地生产的时令菜为主,咸菜和酱菜也是战士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为了节省开支,部队会设立专门的给养员负责采购,以确保官兵们的基本营养需求。在特殊节日,连队会举行会餐,官兵们能够享受到稍微丰盛的伙食,但总体上,食物的种类和质量都较为简单。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官兵们依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大家深知,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利用作息时间的劳动,才能真正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因此,战士们用训练和学习的间隙,积极投身于自力更生的实践中,通过辛勤的劳动,开垦荒地,种植各种蔬菜,不仅丰富了餐桌,也锻炼了身体。同时,还精心饲养家禽家畜,如养猪养鸡,为战士们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肉蛋类供应和伙食改善。官兵们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职责的坚守,也展现了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坚强意志。
在华北平原的辽阔土地上,我们的部队驻扎在一片宁静的营区之中。这里的营房,虽然外观朴素,却承载着官兵们无数的汗水与坚持。这些营房,是1967年2月部队从东北移防到华北时,用砖木和瓦片搭建而成的,岁月的痕迹在这些墙面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尽管如此,它们依然坚固地守护着官兵们的生活。
冬季的华北平原,气候干燥而严寒,气温有时会骤降至零下20度左右。为了抵御这样的严寒,营房内部都配备了传统的取暖设施——大土炕。这种取暖方式虽然简单,却十分实用,它不仅能够提供温暖,还能让官兵们在寒冷的冬夜感受到家的温馨。一个班的官兵共同居住在一个房间里,共同享受着这份温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土炕也逐渐出现了老化的问题。通风不畅和漏气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取暖效果,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每年冬季来临之前,战友们都会进行一次全面的检修。仔细检查烟道的每一个地方,确保没有堵塞和漏气的问题。做这件事情虽然繁琐,又伤又累,但大家深知其重要性,都会一丝不苟地进行着,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安全标准。
40多年过去了,在军营里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官兵们总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国家的和平与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今天,回顾那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那段艰苦岁月,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官兵们那种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