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为什么要急于在年底前动刀组织架构?

波哥看楼市 2024-02-29 18:04:57

作者 |罗乾波出品 |波哥看楼市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去年12月底前,碧桂园进行了一个相对大的组织手术,不少官媒报道了这一情况。

综合各主流官媒信息,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本次架构方面的调整,主要是将28个区域,合并成了21个区域:

1、河北区域+北京区域,合并为华北区域,任命李春秋为华北区域总裁、李晓明为华北区域副总裁。

2、山东区域+苏北区域,合并为鲁苏区域,任命时凯为鲁苏区域总裁、黄文锋为鲁苏区域副总裁。

3、西北区域+陕西区域,合并为中西区域,任命郭荣旺为中西区域总裁、刘建军为中西区域副总裁。

4、安徽区域+浙江区域,合并为浙皖区域,任命杨舜凯为浙皖区域总裁。

5、江西区域+福建区域,合并为为赣闽区域,任命邹浩为赣闽区域总裁。

6、广西区域+江中区域,合并为江中区域,任命洪斌为江中区域总裁。

7、云南区域+四川区域,合并为川滇区域,任命许琪为川滇区域总裁。

8、任命姜军为沪苏区域区域总裁;任命陈炳宏为森林城市公司总经理。”

简析:

据波哥观察,碧桂园这个调整,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相对比较早,二是动作比较大;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与后面的万科、招商蛇口、绿城等类似的变化比较,碧桂园的动作与前天所写的龙湖也基本一样,都仅仅基于区域层面的合并的套路,并未向部分同行那样去关照某些产业方面的调整了。

大区合并和换几个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因为,最近,波哥对一些核心央国企和龙湖等,在组织调整方面做了一些分析和解读,已经相对“审美疲劳”了,觉得碧桂园这些变化,都比较普通了。

然而,碧桂园的这个动作,还有有一点看点的,如上,应该是第一个在年底前就抢先动刀的房企,也是“割肉”尺度最大的一家公司。

刀锋所去,血流成河。

为何会这样?

下面就从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简单聊一下。

据波哥看楼市独家分析,大体如下:

◢其一,精简机构和降本增效,碧桂园没得选择。

按上述说法,且依据碧桂园历年财报显示,实际上,在碧桂园体系内,大区的概念相对较淡,基本都是总部到省级区域的二级的直管模式,很小的比例涉及到总部—跨省类大区—城市公司的方式,比如以上的苏北及西北等区域的情况。

也就是说,碧桂园,在总体能够管控方式上,主要是以两级管控为主,个别区域和市场,走的还是三级模式。

也充分说明了三级或二级,并非各个房企的二选一的选择,市场情况是复杂的,在行业实际中,没有那些非黑即白的简单方式,中间道路或变通的模式也依然存在。

波哥,在华润那篇文章中,根据华润大区快速弱化的情况,提了一个2.5级的说法,事实上并不能穷尽业内房企的实际情况。当然,也可以说,碧桂园主流的总部到省级的二级模式,也是一个类似于华润的2.5级的另一个不同方向上的变化——华润是向上靠近总部的模式,而碧桂园则是向下趋向城市公司的手法,这主要是不同的房企,在具体的城市上的布局差异造成的,比如,在湖南,华润等基本不去下面的地州市,只盯着省会长沙搞,就不可能像碧桂园那样去做下沉式的安排。

“3—2.5(上或下)2”管控级别的变化,都依然共存于这个市场,谁也不敢轻言哪一种模式更科学和更好。

在管理学上看,所谓的集权或扁平化哪个更好,一直都有很多的争议,就像穿鞋子一样,一定时间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近期,有不少媒体和朋友,在鼓吹总部到城市这个二级模式似乎更加扁平化和效率的提升等,甚至还把保利搬出来了,说保利就是以二级管控模式才成就了2023年业内一哥的地位。

是不是很玄乎?

这些观点,在波哥看来,都不甚客观和颇有点幼稚。

3—2级,不是上述变化的核心或主要原因,只是其结果,而及仅仅讲其成功等解释为集团管控模式的二级化和扁平化这一点,都是很可笑的事。

实际上,据波哥观察,去年销售额3000亿以上的几个房企,基本皆为央国企,其中的所谓的三级或二级的管控模式,也不会是当下或未来不可打破的最优解,未来也许还会出现其他的模式。

虽然有经典的理论模型,但是每一个时代和其中的个体,其中的发展会有很多的实际变化,不可能完全按照理论模型来行事,而且,这些经典模式,也要不断经受趋势和时代变化的考验,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可跨越的兵法。

因此,波哥认为,这并不能把所谓的二级模式,吹得天花乱坠。

再比如,央企之一的中交地产为什么要那样去走向二级管控模式?其总部那些大佬,就没有做大老爷的想法吗?

反而要去费神操心每一个城市公司,这是为什么?

主要是因为其整体业绩体量很小,辐射的区域和城市很有限,如果像其他那些3000亿及其以上的房企那样去小马拉大车或装B ,很快就会被市场或他人打脸。

所以,综合碧桂园的情况来看,这跟几级管控模式,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大区整合、裁剪人员、减少工资和管理费等支出,这些才是碧桂园最真切和现实的想法。

毕竟,碧桂园已经等不起了。

◢其二,近七成项目分布于三四线城市,只能一强一弱搭配来前行。

据去年碧桂园的中报,其权益销售额统合起来,69%的比例都来自三四线城市(详见下图)。

实际上,严重影响了上述碧桂园最新组织架构的调整,故而波哥提出了,其强弱搭配这一独家观点,难道碧桂园,在目前的这个生死存亡之际,不想在大一点快一点去收缩吗?

只是,因为他已到极限,做不到了。这也是碧桂园要第一个悲凉挥刀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上述1-7的区域整合中,这个观点特别明显,为有效保交楼和不给市场和政府带来麻烦等,事实上,在波哥看来,碧桂园的调整尺度非常的有限,做不到像绿城、华润和中交那样的以自我为主的举措,因为,在恒大之后,碧桂园曾经的业绩和债务规模,特别是其债务体量已成为国内暴雷房企中的绝对老二,约1.4万亿,在每个区域都有很艰巨的保交楼的任务,忽悠或是去躲避,自恒大和许家印事件以后,大小杨和莫斌都想的非常清楚了——只要自己不做死,就还有希望。

在此类7+3结构之下,碧桂园的组织变化,只能就近整合和强弱搭配了。

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不同于春节前后那几个房企的搞法。

目前来看,也是国内同行中的独一份了。

故而,才有一定的观察和参考的价值。

写在最后:

综上,据波哥看楼市观察,碧桂园本次快速压缩掉四分之一的区域,这与其他几个房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是一个比较大的动作,充分反映出碧桂园压降机构规模、人员裁撤、降本增效的急迫心理,毕竟在这几个急速变阵的房企中,它的日子是最难过的。

自去年10月初正式官宣暴雷后,就一直绷紧了神经,说是在与死神赛跑,亦不为过。

昨天一个债权人Ever Credit Limited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碧桂园的清盘呈请,又把碧桂园吓出一身冷汗。

故而,可以看出,碧桂园为何这么积极要第一个、在去年12底前就开始动手了?

因为合并后,不少人员就要被裁掉,直接就可以减少很大一笔工资、管理等方面的支出,对目前压力巨大的碧桂园来说,效果是杠杠的。

再譬如,前述的8个区域中,有5个区域只设了一个区域总裁,不再是碧桂园正副级搭档的以前传统模式,这点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碧桂园焦急的情态,溢于言表。

今天观察碧桂园,并非只是简单看碧桂园,希望大家能看出更多一点有用的东西,这才是波哥这篇文章的背后意思,未尽之处,请及时与我们交流为谢。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
0 阅读: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