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将在10月,16只朱鹮归还中国!

面包飞满天 2024-10-30 11:23:14

“这鸟,眼熟。”

深秋时节,一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阵阵涟漪。

照片里,几只通体雪白,脸部一抹丹红的鸟儿在稻田里悠然漫步,与身后的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网友们纷纷留言,有人惊叹于它们的美丽,有人则感叹着它们的珍贵。

这些鸟儿正是素有“东方宝石”美誉之称的朱鹮。它们是大自然的珍宝,以其独特的姿态和魅力引人注目。

它们曾经遍布东亚,却在上世纪几乎灭绝。

如今,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保护与复兴之路后,朱鹮正以惊人的速度回归大众视野。

跨越山海,友谊的见证

时间回到1998年,彼时的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野生朱鹮的数量已经从最初发现的7只增长到了200多只。

而彼时的日本,却面临着本土朱鹮即将灭绝的困境。

为了不让如此美丽的物种成为“永远的回忆”,日本政府特向中国递交申请,渴望引进朱鹮,以达成保护的目的。

中国政府在慎重考虑后,决定无偿赠送两只朱鹮给日本,并取名为“友友”和“洋洋”,寓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友谊。

2000年,中国又给了日本一只雌性朱鹮“美美”,希望它能帮助日本更快地建立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

这份跨越山海的礼物,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也承载着对朱鹮这一珍稀物种的爱护和期盼。

命悬一线,物种的挽歌

朱鹮,这一美丽且优雅的鸟儿,过去在东亚地区还比较常见。

它们就像活跃在深山密林里的精灵,用自己鲜亮美丽的羽毛和头上的“红宝石”点缀着广阔蓝天。因为出众的外形,朱鹮也成了邮票、纪念币上的“常客”。

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过度捕猎,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

1963 年,前苏联率先宣告其境内永远失去了这一珍贵生灵——朱鹮绝迹。随后,朝鲜、韩国也相继传来了朱鹮消失的消息。

而在日本,虽然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保护仅存的几只朱鹮,但仍然无法阻止它们走向灭绝的命运。2003年,随着最后一只日本本土朱鹮“阿金”的离世,日本朱鹮种群正式宣告灭绝。

朱鹮的悲剧,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的典型案例,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绝处逢生,希望的曙光

1981年的中国,当大家都以为朱鹮要灭绝了,没想到却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这个消息让全世界都倍感惊喜。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朱鹮和它们的栖息地。

工作人员在洋县建立了专门的朱鹮自然保护区,并积极开展人工繁育、野化训练等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野生朱鹮数量已经从当初的7只增加到了现在的九千只以上,而且它们的分布范围也从陕西扩展到了河南、浙江等多个地方。

这组数据,不仅代表着朱鹮的“重生”,更是40多年来中国朱鹮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好证明,也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薪火相传,合作的硕果

除了东渡日本的“友友”和“洋洋”,2008年,中国又赠予韩国一对朱鹮,期望能够助力其朱鹮种群数量的恢复。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和韩国的朱鹮人工繁育工作都取得了成功。

2016年,日本首次将部分繁育的朱鹮后代归还给中国,以感谢中国当初的无私援助。

今年10月底,日本将再次向中国归还16只朱鹮。

这些朱鹮的回归,不仅是中日两国友谊的象征,也标志着朱鹮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未来可期,生态的愿景

如今,朱鹮这种美丽、吉祥的鸟儿已然化作中日韩三国情谊的象征,更成为国际携手保护濒危物种的杰出范例。

然而,对于朱鹮的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仍然威胁着朱鹮的生存。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朱鹮能够真正摆脱灭绝的阴影,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空,成为生态文明的象征,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谱写更加美好的篇章。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每一个物种消失,都会损害地球的生态环境,最终也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要想将这份事业干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齐心协力。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保障。

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减少污染,研发和推广环保产品,同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公众要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从点滴、从自身做起,不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进行打扰。

结语

朱鹮,这颗“东方宝石”,在经历了濒临灭绝的危机后,终于迎来了重生的希望。

这个故事不只是关于一个物种的生存,还关乎人类的未来。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朱鹮,守护生物多样性,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参考信源

新京报《时隔8年,日本将16只朱鹮归还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日本宣布:16只朱鹮归还中国!》

光明网《在三秦大地看中国巨变|一只鸟的绝境“重生”》

编辑|Grace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