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98抗洪”,援建火神山,如今他在武汉守堤

重案组37号 2020-07-17 22:11:21

今夏,长江武汉段水位持续超过警戒线,曾数次参与保卫武汉的夏德勤,再次走上堤坝。与前几次的惊心动魄不同,这次的守堤颇显平静与从容。夏德勤说,从当年人力抢险到现在的科学防范,恰恰是国家发展与时代进步,让他这样的守卫者更具自信。

全文 3027 字 阅读约需6 分钟

入夜,武汉武金堤上蝉声阵阵,灯前蚊虫翻飞。夏德勤看了看表,招呼同事穿上救生衣、胶鞋,拿上探杆、手电筒,在武汉酷热漆黑的夏夜中,开始每半小时一次的巡堤。

44岁的夏德勤是中建三局二公司的员工。1998年,刚从部队转业的他就参与了抗洪,在靠人力奋战的抢险中,两天两夜扛了上千个沙袋。

今年冬春之交,疫情大考之下,夏德勤参与了火神山医院建设。在10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国速度”中,夏德勤几乎没有上床休息过。

今夏,长江武汉段水位持续超过警戒线,曾数次参与保卫武汉的夏德勤,再次走上堤坝。与前几次的惊心动魄不同,这次的守堤颇显平静与从容。夏德勤说,从当年人力抢险到现在的科学防范,恰恰是国家发展与时代进步,让他这样的守卫者更具自信。

▲ 今年7月在武金堤上值守的夏德勤。受访者供图

驻守江堤:

与蜈蚣、蛇、蚊虫为伴

7月15日,在顶部双向两车道的武昌区武金堤上,每隔数百米就有一个驻守点。夏德勤所在的中建三局二公司防汛抢险突击队,守卫着武金堤靠近徐家湾的400米堤坝。

这是夏德勤守堤的第10天。初到堤上时,驻守处杂草丛生,夏德勤与同事们除草、搭帐篷、通电路,在原是蛇虫栖息的乐园中,建起驻守点。

居住地是附近一所废弃的中学。10天前,在灰尘弥漫中,夏德勤的同事们清扫出一间教室,几十平米的空间里塞下了23张行军床。在斑驳的墙壁与灰暗的灯光下,仅有的现代设备是临时安装的空调与打印机。

这所不大的中学驻守了5家防汛单位。防汛任务艰巨,几家单位都做好持久战准备,有的在场院中开伙做饭,有的则从附近订餐。伙食算不上丰盛,但荤素搭配,开饭时一群队员凑在一起有说有笑,十几分钟风卷残云,很快又回到堤上去。

夏季洗澡是刚需,没有洗澡间,晚上就接水在院子里洗。要解决小便,就在堤坝旁一间一平米大、不到两米高的旱厕。蹲大号有些麻烦,在学校废弃的公厕里,如果不想成为蚊子大军的晚餐,必须得点上一根烟熏着。

虽然驻守点周围都喷上了杀虫药,但密集的蚊虫依然猖獗。值夜班时,白色桌面上一会儿就落下一片,除了蚊子,还夹杂着金龟子与瓢虫。此时,电蚊拍只要在灯前一晃,“啪啪啪”连续的声响就像放了一小串鞭炮。

巡堤中还会碰上蜈蚣与蛇。10天下来,队员们已经两次遇到蛇,其中一次,一条有着鲜艳环形斑纹的蛇自草丛窜出,吓了队员们一跳。在探杆的驱赶下,这位不速之客才悻悻离去。

巡堤时,为了安全,队员们都要用探杆扫一扫前方的草丛,夏德勤笑着说,“这就叫‘打草惊蛇’”。

▲ 7月15日夜,在值守点的夏德勤驱赶蚊虫。新京报记者 卢通 摄

巡查大堤:

细查管涌400米堤坝要走25分钟

自夏德勤参与防汛以来,尚未遇到太大的险情。最艰难的一次出现在7月12日,当天洪峰过境,水位达到历史第四高。狂风暴雨之下,为了防止触电,夏德勤迅速切断了电源,队员们打着手电筒加固帐篷。

为了辨识水位,大家在堤坝台阶上放了块砖做标记。几天下来,水位已下降了几十厘米。但平静中依然蕴含着风险。

夏德勤说,恰恰在水位消退时风险才更大。“堤防迎水坡水位下降,堤坡受力平衡被打破,原来渗入堤防内部的水分向外溢出,容易造成堤坡失去稳定,堤坡就可能发生滑坡、坍塌。”

在巡堤中,面对平静的水面,队员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400米的巡堤路线,正常步行只要5分钟,但要仔细巡视下来,却要花25分钟。

“主要观察迎水面有没有漩涡、冒泡,如果发现,就有可能是管涌,要及时处理”。夏德勤解释,在堤坝下方的水面下,可能会有鱼虾、蛇等动物打洞,打洞后水出现连通,对堤坝造成损害,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形成险情。

在日常的观察中,白天光线好,比较容易观察,而到了晚间,就必须加倍集中精力。巡查中,探杆、安全绳、胶鞋、救生衣等装备需要全副披挂,虽然闷热,但一样都不能少。

探杆是一根两米多长的竹竿,除了“打草惊蛇”,最主要的作用探视水面下方可能出现的险情,如果发现,探杆还可以插住标记。

救生衣是预防落水的必要装备,如果发现险情,需在水边作业时,还必须系上安全绳。而胶鞋除了防水,还能防止与江水直接接触,染上血吸虫病。

▲ 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时的夏德勤。受访者供图

回忆抗洪:

1998年抢险两昼夜扛上千沙袋

当夏德勤自己还是小伙、刚刚转业进入公司时,第一场硬仗便是98抗洪。

夏德勤回忆,当年9月份,公司组织抗洪抢险突击队至花莲湖抗洪,年仅22岁的他便在其中。

在花莲湖上千人奋战的抢险中,血气方刚的夏德勤面对火热、急促的抗洪战场,内心难以平静。

当时,花莲湖土筑的大堤旁,成片的农田已成泽国,仅剩的道路也泥泞不堪,大型机械很难运作。在洪水的冲刷下,大堤有几处被越冲越薄,急需沙袋填补。而为了大堤安全,大堤旁的泥土他们一铲也不敢动。

无奈之下,夏德勤与同伴只得划小船,越过农田去附近一座土山运土,一个土袋子装五六十斤,一趟趟来回运。

土方袋运到后,湿滑的袋子特别难扛,夏德勤嫌穿衣服麻烦,光着膀子运土,肩膀上勒出道道血痕。

扛土袋累了,就换个班,划船、推车、打桩,同样劳累。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到堤坝背水面的斜坡上睡一会。两天两夜下来,夏德勤只睡了5个多小时,扛了上千个沙袋。

在这次快节奏的抢险中,夏德勤见识到了自然灾害的力量,“当时技术水平不够,大型机械用不上,更多靠人的意志去支撑”。20多年过去,面对着钢筋水泥筑成的大堤,夏德勤感慨,抗洪能力已今非昔比。

在堤坝旁,除了随时待命的挖掘机等机械装备,多处还堆放有沙袋,这是夏德勤与队员们一袋袋装好的,以备不时之需。

夏德勤说,在事前训练中,所有队员都需达到扛沙袋走1公里的标准,与当年相比,夏德勤依然保持强健的体魄。最近在堤上值守,夏德勤保持着每晚跑步5公里的习惯。夏德勤笑称,这次来守堤,单位选的大多是身强力壮的小伙,但他作为老同志,体力上并不逊色。

▲ 守堤间歇,夏德勤与同队员们用餐。新京报记者 卢通 摄

一线抗疫:

参建“火神山”10天没沾床

“才下火神山,又上武金堤”。在大堤上,一条醒目的标语贴在中建三局驻守点的简易房上。

夏德勤依然记得,除夕前一天,他正在买菜准备年货,突然接到火神山医院建设通知。

随后,他奉命去采购物资,面对封城后冷清的街面,内心落差造成极大震撼。“武汉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平常很热闹。封城后像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在火神山医院超快节奏的建设之前,夏德勤提前进场,负责建筑工人的后勤保障及体温测量。为了便于辨认,全副“武装”的夏德勤只得把名字写在防护服上。

前5天时间,由于人员还未完全到位,夏德勤和工友们进入了连轴转的状态。“工人陆陆续续到位,来了就得量体温、发物资,平常还要负责消杀工作,根本没时间休息”。

几天时间内,夏德勤的体力达到了极限,零碎的空闲时间,或闭上眼睛缓解一下疲劳,或者在办公室靠着桌子眯一会,到床上安静地休息成了一种奢望。

后面5天,人员陆续到位,休息时间稍微多了点,但还是没法沾床。直至火神山交付使用后,每天才能睡几个小时。

医院交付使用后,夏德勤作为维保负责人依然驻守现场,负责医院的设备维修工作。这项工作具备一定风险。

“所有工人去维修,都是我带进去,有时与新冠病患可能只隔着一道墙”。虽然此时的工人已经是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直至今年4月,火神山医院完成使命,夏德勤与工友们才结束奋战。经过隔离与核酸检测后,83天没回家的夏德勤才回到了家。

至今,回忆起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轰鸣的机械声依然在夏德勤脑中回响,难以平静。但这种感觉与22年前参加抗洪时的感觉有些不一样。

“现在国家发展了,技术也进步了,面对灾情应对更及时、更科学,这种感觉更多是一种自信。”

新京报记者卢通

编辑甘浩

值班编辑孙霖婧

校对李世辉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