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杨再春老师临摹颜真卿《裴将军诗帖》,再探讨一下这个法帖

江水清黄山明 2024-09-28 03:46:34

大家好这里是头条号我在黄山啊。

偶然发现杨再春老师临摹裴将军诗帖。他把原版横版长卷写成一个整张。打乱了原来三字一行顺序。还是有点意思的。

一眼看过去这个感觉有了,大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我以为杨再春老师只会写他的再春体呢。这么看来老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能小看他。

这个应该是个大字作品。杨再春老师曾回忆启功先生善意提醒:“再春啊,趁还能写字多写点大字作品,你看我想写也写不动了……”。所以杨再春老师也经常写大作品了。

整体看临摹的很精准到位。最大程度还原了原作。重新进行了章法编排也是可圈可点。区别在于少了一些颜真卿的直来直去,多了一些他的技巧进去。就是说他临摹的大体结构准确。具体用笔做了调整。这个调整有两方面原因:

1.主动调整。

顺应大字需求,有些地方笔法需要强化。顺应章法编排。

2.被动改变。

习惯,一个人书写习惯一但稳定了,基本上书写别的东西多少会带入自己的习惯。杨再春老师特色是用笔一拓直下居多加入魏碑楷书的感觉。这里他有意无意会带入自己的习惯。

这是无可厚非的。常规书写都是如此,毕竟这个临摹应该属于意临了。

下面一起看看原版:

原版是个标准破体书,楷行草杂糅。篆籀用笔为主。

线条浑厚老辣。写的笔画斩钉截铁,十分潇洒。大字小字顺其自然。这就是好的章法。好的章法整体布局要平衡。内部字与字之间,上下左右呼应。因字附形。单字如果再有看头那就是经典了。

轻重缓急,长笔画潇洒短笔画苍劲有力。

楷书也十分老辣。这里大家可以感觉到楷行草的内在联系。在画圆轨迹中,五体可以互相切入。只不过切入视角不同罢了。核心就是“画圆”。这里可以反正一下,如果没有个打通五体的“画圆”方式存在,那么楷行草杂糅这样的破体书就成了机械的杂物堆放了,他不可能浑然一体。既然裴将军诗帖浑然一体,没有割裂感觉,那么他们本质是相通的。

字组关系在这里表现的很明显。

英就这么大空就写这么大。

行楷书风格类似他的《送刘太冲序》。

颜真卿的这个法帖打破了别人对他的固有印象。他的楷书特别是后期给人朴实无华的“实在人”形象。这里他让大家见识见识他的巧劲儿。

天山白雪这几个字,天故意小点,山很大。处处出人预料。随心所欲的。

这是字体上的动静结合。

笔画钢筋铁骨一样。折钗股屋漏痕印印泥不过如此。

你可以理解为笔尖刚沾墨水时楷书端正写,墨水少了就笔画细小行草书书写。墨再少就沾墨水。这种墨色变化而字体变化就好理解了。

大体如此。上图来字草书,笔画浑厚圆润。这功力十分了得。

飞白都出来了。

好了,这个作品还是比较气魄雄伟的。这里说一下书写内容与字体的关系。这个是赞扬一位武将,所以整体风格雄强,厚重。有种杀伐果断感觉。这个诗搭配这个字相得益彰。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这个裴将军诗帖用瘦金体来书写会是什么感觉?

瘦金体是清秀的,如果用瘦金体写我都感觉裴将军能否打胜仗,更别说留名凌烟阁了。所以说确定书写内容后,要琢磨琢磨用什么风格字体去表现内容。做到浑然天成就是精品了。这也是为何古代法帖每个法帖呈现出不同面貌的原因。比如王羲之奉橘帖跟丧乱帖他感觉能一样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祝大家日日精进!

(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