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樊篱更几人

顺江聊武术 2024-05-18 05:27:17

意拳(大成拳)在王芗斋、姚宗勋等几代人耗费毕生精力,贯注全部心血对近乎荒野的武学大地进行创意、拓荒、耕种,经过七十余年的精心培育、浇灌、修整、改良,发展至今已成为一望无垠的茂密、繁盛的恢宏景象,并且开出灿烂夺目的多姿多彩的花蕾,结出累累硕果。意拳的形成和创建,对人类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划时代的贡献,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意拳为什么要采取一系列与众不同的练功方法,其特殊的程度竟然超越一般常人的常识,奥妙到使常人莫测至深的程度。而王芗斋、姚宗勋等人为什么要对旧的拳学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剖析、研究、改革和创新;其改革创新的思维立足点在何处?继而在实践中又是如何把握和运作......这些问题却是人们一直关注和探求的。

在早期拳学实践中,芗斋先生目睹当时社会尚花拳绣腿和套路招式的武学现状,在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讨后,随着理论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他逐步发现传统拳术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和不足,理论脱离实践,养生与技击割裂,训练与实战脱节,美学表演有占据统治地位的倾向,传统武术正在走向“拳八股”。芗斋先生大胆地站出来针贬时弊,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对武术原有理论和技术进行探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曾试图用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纠正和改良问题,但始终未尽其意,难遂其愿。

随着实践活动中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他认识至这种改良和调整,虽然可以解决一些局部而具体的问题,但其主要弊端仍然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他又陷入某种迷茫和困惑。在以后的武学生涯中,由于某种机缘,使他遍游大江南北,所遇拳家万千,交手无数,其间邂逅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武术名家和武林隐士。芗斋先生在长期广博的游历过程对大自然进行细心的揣摩、观察与思索,又经师友们的启迪加之个人的天资悟性,同时,由于其时正处于新旧思潮变革的时代,这一些促使他产生极为大胆而勇敢的意念冲动,经过顿悟产生出一些新思维和观点,提出“打破樊篱,拳法别开面貌新”的改革设想,此时,他已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对旧有传统拳学体系的改革,如果只是一技一得的改良和小敲小打的创新,那么就将难脱“拳八股”的巢臼,永远走不出武术发展中的困境,他的改革思维立足点就筑建在“拳法别开”和“面貌新”上,拳学改革是从全方位和多维视角进行考虑和构设的。

这时,他已将对拳术、拳法的研究上升到拳学的高度来考虑,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就是从大武术文化的高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不再片面强调招式、技巧和拳各、门派,其高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不再片面强调招式、技巧和拳种、门派,其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拳学思想和拳术方法训练两大体系。从芗斋先生的武学一生,可以清楚看到他始终把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即传统的浑圆思想,也就是“一”的思想。古人谈:“夫一者,及道之根,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一也。”他认为意拳的精神实质就是“一”,而宇宙间万物变化(包括拳术各种变化)都是“一”衍生出来,正如古人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

芗斋先生对这一主脉思想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无论他如何大刀阔斧地毫不留情的扬弃残枝败叶和糟粕,但对其却赋予相当大的研究热情和关注,并且还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它。这一主脉思想继续延伸到姚宗勋先生时代、乃至第三、第四代,其深度、广度、厚度已是芗斋先生初创时始料不及。到现在为止,意拳的核心精神———传统的浑圆思想内涵所涉及范围大致有:阴阳学说、古无论、矛盾论、系统论、控制论、黑箱理论、模糊理论等古典和现代的科学思想,其外延已扩展到几乎所有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科学理论溶入浑圆思想理论之中,它将更好的指导其实践活动。

从芗斋先生于1928年的《意拳正轨》和1944年的《拳道中枢》(又名在成拳论)两篇力作,以及后来所撰写的散见文章,都能看出芗斋先生是沿着这一主脉思想不断追求和创立新风的,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芗斋先生不断地否定包括自身在内的旧有思想体系,重筑科学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王芗斋所创的意拳(大成拳)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文化现象,又是拳学体系在社会活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去拼搏的必然结果。

意拳体系已远远脱离旧有的拳学体系,在把握信浑圆思想这一主脉的基础上,大胆地溶入科学思想,同时由于传统浑圆思想中有些内涵超越现代科学思想水平,因而使它保持了科学思想的连续性、渐进性、超前进,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前及古人,后惠来者的源远流长的思想发展脉络,为中国武术的继往开来做出卓越的贡献,为人类武学文化的发扬光大奠定一定基础。此时的芗斋先生已清楚的认识到拳学决不是一拳一脚的技能,也不是打三携两的一般技术,还提出了:“技击乃末技也”的看法,把技击看作拳学次要的组成部分,这是要说明的是芗斋先生这一大武术文化背景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他不仅倡导新说,而且还引导一些循规蹈矩的武术大师们树立研究新风,宛如幽室一灯,中流一柱,启迪后学者敢于设想,敢于创新,他的拳学理论给后世武学发展开辟研究途径,为年代武学改革的前驱。

在紧紧把握住浑圆思想这一主脉思想的同时,他在拳术方法体系上,也是执简驭繁,以概其要。他将整个武术训练体系化分为七个门类即七种训练方法程序。就意拳的运作而言,芗斋先生也是始终把握着浑圆思想即“一”的指导下的具体操作。他强调合理科学的运动形式,应从满体宽松的静止状况开始,进而使运动部分的肌肉筋腱进入适度的紧张状态,而不运动的肌肉筋腱应仍在宽松的状态。没有正确的适宜的静止,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基础状态(即合理科学的腹实胸宽的状态),更不能有适当的运动状态。他还鉴于世人对拳术中精神意感的模糊观念,惟恐其不彰而失传,故着重就站桩功立说,强调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在拳术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正是基本这些考虑,芗斋先生提出意拳训练首重站桩的构设,并疾呼:“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芗斋先生在拳学实践中始终用“一”来指导意拳所有的训练体系。无论是拳学理论的探讨,还是在拳术的实践中,他时刻把握着万法归一的观念。谈到虚实问题这是拳学体系中原则问题这一,经常以“虚灵”和“沉实”说明拳术力量的两个方面。虚灵侧重于整体的舒张、挺拔和轻逸,而沉实则着眼于中下盘的力量浑厚笃实,即拳经谓之上虚下实。

为满足技击运动时的要求,静止时满体宽松和胸腹处于同一松驰的状态已过渡到运动时的腹实胸宽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传统拳术的训练中称之为混沌一气(浑圆之体)的状态,虚灵与沉实是拳术训练中密不可分的整体中的一对应矛盾,虚灵在拳术方面应属主导地们,且与神态密切相关,所以在养生方面也有重视的必要,虚实与沉实上下矛盾状态的建立对于慢性病患者身体素质的改变也有一定意义。再者神态轻逸、舒展必然显示整体轻松、自然、大方,给予神经中枢以良性刺激,既有利于练功者自身功力和运动素质的增长,又利于病灶的修复。进而言之,潇洒、飘逸的神态,不仅是美的享受,而且还能促使意念集中,满体宽松,真正体现了神松、意紧、力松的境界,达以浑圆一体,从而归于一。

姚宗勋先生认为,在“一”的思想指导下,“松”“紧”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灵活、协调、耐力等运动素质,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因而就意拳全部训练内容来说,就是怎样正确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题,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精神的,心理的松紧,而首先是精神的松紧。因为任何肌肉活动都是靠神经支配的,神经又是受精神意志的影响,因此精神意志的控制是首要的。

就站桩功而言,其关键点也在于“松紧”的矛盾建立和转换,而站桩功在技击和养生两方面的运用,如猛眼一看,好似完全不同的两类问题,但从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却是一问题有的两个侧面,仅仅是松紧矛盾相互方向和程度不同的技术问题。不管是实战技击所需要的力量、速度、反应、耐力等基本运动素质,不是养生保健中的身心调节,疲劳恢复、新陈代谢的调整等,其运作的基本单元仍然为“松紧”矛盾,而松紧矛盾的建立和转换的钥匙就在于精神的假借和意念的诱导,从而又归于“一”即传统的浑圆思想。姚宗勋先生就是在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基础上,对其所创立学说进行大量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并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有”的武学研究方法体系,使之更趋于成熟和科学。意拳体系由于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正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了解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目睹芗斋先生技折日本武士道总教官日野的精彩场面后,对意拳在为赞叹,曾即兴题诗一首:

原说日落天已黄,九洲仍有北斗明。

庭院周旋只一刹,布衣群中堪玲珑。

假虎假威非真烈,黄尼包中一庸颙。

七魂幽灵应犹在,万里彤云观彩虹。

时至今日,芗斋先生所构筑的意拳思想和训练体系可以由四个方面来体现。

(一)实战技击方面。他彻底打破旧有武术套路训练体系,提出了招式和套路是禁锢人体自然本能反应桎梏的观点,强调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位置,指出在武术训练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掌握,运用“浑圆力”的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他认为如果不放开对人体活动的约束,如何能适应实战的需要,也不可能在实战中达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要求,更谈不上随心所欲和拳拳服庸。因此,必须建立起站桩、试力、试声、发力、走步、推手、散手等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取代旧有的由套路和招式所组成的训练程序。在训练体系中他还十分强调精神的激发和良性意念等手段在拳术中的重要作用。意拳训练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实战技击性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及民间武术界所共识。

(二)养生健身方面。在日常锻炼中,芗斋先生提出养生与杀生,治病和致病仅为一念之差的观点。强调精神安怡和愉快,良性意念诱导在养生学中的重要作用,反之旧病未除,新病又添。这些观点与当今现代康复医学的心理治疗观点十分接近。他在静功(站桩、坐桩、卧桩)中采用优雅和美好的意念对周向内外进行良性诱导,以期达到全方位的放松和解放,解除疲劳和紧张,调节身心和谐与平衡,消除病患。在动功(试力走步)中,保持和谐,轻柔,舒展、自然、大方的原则,以达到周身内外上下,以及精神与形体各有的所托,无有不松之感,在锻炼中,使身体不养自养,疾病不治而愈,芗斋先生还强调养生和健身是人体技击训练训练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强健体魄就谈不上技击和实战,没有养生基础的技击训练就等同于伐生。目前意拳养生桩功已被国家一些部门确定为不出偏差,疗效显著的全国最主要优秀气功养生功法之一。

(三)美学表演方面。爱美是人之天性且人皆有之,艺术美的享受也是人人追求和探寻的,芗斋先生在意拳体系中创建武舞(拳舞)即今人称之健舞,以其清新、优雅,独特又不失实战技击内涵的风格呈现于武林之中,它既是古朴武舞风的再现,又是现代武术美学的需要和创新。他独创的游龙、白鹤、惊蛇、挥浪等拳舞极大的丰富武学体系,既满足练功者审美意识的需求和即兴而舞的兴致,又使美和实战技击高度的和谐统一,它是意拳的艺术表现形式,因而在操演中随意境所至而千变万化,且舞资丰富多彩。因此使演练者与观者均得到美的艺术和情操陶冶,同时它的实用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这些有待同道挖掘、整理、普及和完善。

(四)理趣情怡方面。意拳体系在养生和技击及实战中都十分注重情怡和理趣的培养和根植。因为它既可增强锻炼者的热情和兴致,又能消除练功中的乏味单调紧张和疲劳,同时还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艺术感染力以及功后愉快感,并且能够促进在日常锻炼中的艺术享受和思想修养的提高,由于思想修养和意境的提高。使得练功乾对人生有着更高的追求,对生活有着更美好的向往和探寻,增大武学文化的应用面,同时向与其相关的其它学科延伸和渗透。充分体现中国传文化的深远内涵和鲜明特色。

意拳(大成拳)经过几代人艰辛的耕耘、播种、收获发展至今已看到宏伟前景,然而意拳是否已到“大成”之地,这更是世人所关注的。现用芗斋先生数经修改于1946年春定稿的小诗权作展望。

拳法别开面貌新;筋含劲力骨存神。

静如伏豹横空立;动似腾蛟挟浪奔。

气若长虹犹贯日;欲将大地腹中吞。

风云吒咤龙蛇变;电掣雷轰天外闻。

吐纳灵源包宇宙;陶熔万象转乾坤。

不知千年我道在;打破樊篱更几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