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恨无常”还原出她骨子里的作劲,她是唯一被蠢死的金钗

君晓吖侃红楼 2024-09-24 19:16:53

贾府背后涉及太多利益得失,但贾元春却不用考虑那么复杂。作为皇帝的贤德妃,她只需要平衡自身、皇帝和贾府三方利益,做好皇帝与贾府之间的桥梁,就可保余生富贵尊荣。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贾元春性格中缺陷,在入宫和晋升后不但害了自己更害得贾家万劫不复。归结起来就是《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恨无常》描写的是贾元春的最终结局,却从名字到内容都充满讽刺。曹雪芹一点没给贾府这位大小姐留面子,将她无知、愚蠢的本性完整的拉出来尽情鞭挞。

“恨无常”,是说意外来的太突然,让贾元春“没活够”就丢了性命而遗恨。反证她生前并没有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意识,更是死到临头懵然无知,没有未雨绸缪,也没想过生命会早早结束。

当然,谁也不可能预见生死,贾元春也不例外。但生为权力中心的女人,她没有危机意识,不懂未雨绸缪,未免太过无知和愚蠢了。

就说皇帝突然晋升她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从“贵人”直接封“贵妃”,如此异常的跨越加封,别说她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就算再得宠的妃嫔也不可能实现,都需要按部就班晋升才是。

“事出反常必有妖”,贾元春作为皇帝身边人,是否得宠她自己最清楚。皇帝封的异常,别说开心,换个人估计要吓得慌了手脚才是,怎么可能心安理得享受起荣华富贵?还“喜荣华”正好?何喜之有呢!

“恨无常”的“恨”充分表明贾元春危机意识淡薄,政治觉悟低下,至死都没明白她被无常索命的原因,还将“错”归咎于无常而恼恨愤懑。如此自我认知缺陷的人要么天真要么愚蠢。贾元春显然属于后者。

既然愚蠢,往往离不开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的缺点。也注定她不能辨别是非,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回头再看《恨无常》曲子的内容,就会发现作者对她的辛辣讽刺。

正欢喜获得荣华富贵遂了心愿,却突然被“无常”夺去性命,含恨而死。心有不甘的抛却所有,眼看着魂魄逐渐消耗。想要回家时,才发现路远山高不能归去。只能托梦告诉父母:女儿已死,灾祸临头,你们要早点抽身防范。

表面看是不是挺感人?贾元春能在死后还想着爹娘,不忘托梦告知早点防备,避免大祸临头。但细琢磨就品出别样滋味,这个《恨无常》有问题。

一,贾元春先“喜”,喜的是自己做了贵妃荣华富贵。此“喜”与贾家听闻她被晋升贤德妃后“人人面有得意之色”异曲同工,是不管晋升蹊跷只求“富贵”临头。政治觉悟和危机意识为“零”。

二,贾元春再“恨”,恨是最强烈的情绪,以至于成为曲子名字。为什么才享受荣华,大好生命竟被剥夺?她恨夺去生命的“无常鬼”,也恨让她韶华殒命的皇帝。唯独没有一丝自我悔恨和检讨。

三,贾元春的“死后觉悟”。经过一番“自怨自艾,悔天恨地”后,才算认命自己确实死了。终于想起自己的死不寻常,想起爹娘、亲人和家族,哎呀,我死了他们也好不了,赶紧托梦告知父母家人快想退路,灾祸要临头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贾元春是真死到临头都不知道自己“该死”,死后也是“恨”意在胸,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杀她,更是半天才醒悟皇帝杀了她后,肯定要对贾家动手。不是可笑又可悲么?早干什么去了?这会儿托梦告诉还有什么用?

我们再看贾府第一个死的秦可卿,她在被贾珍“造衅”惨死在天香楼后,按说更应该心中有恨,对贾家弃之不顾。可秦可卿非但没有一丝怨怼仇恨,依旧饱含深情的托梦王熙凤,将生前筹谋的两件贾府未来败亡后的退路安排告知。如何做,怎么好,都说得一清二楚。贾家照着执行就可。

那时候还有大把机会为日后未雨绸缪,这才是真正的“贤德”。

反观贾元春含怨而死后,先考虑自己最后想起爹娘家族,却只告诉“快跑”,怎么跑,怎么保全都没有,因为她也知道“完了”也“晚了”。

秦可卿死后就已经提到“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暗示贾元春注定对贾家无所作为。尽管“三春”可指三年、迎探惜三春,但我更认为三春就是指“三姑娘”探春。探春被远嫁后不久,贾府就迎来了最终的败亡。而探春出嫁的写照《分骨肉》,更反衬出元春《恨无常》的可悲。

《分骨肉》说:“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就叮嘱父母家族,荣华富贵皆有定数,要认清现实不要为了富贵而行悖逆之事。与富贵相比亲人们的平安才最重要。这番叮嘱叫“事前诸葛亮”,远比贾元春“事后诸葛亮”高明。更可贵的是贾探春认为人命安全比富贵更重要,与贾元春死了还“喜荣华、恨无常”的“要钱不要命”相比,格局和胸怀的高下立判。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