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心理学小课堂——自恋到底好不好

心理咨询师陈实 2024-08-05 10:10:44

接着上一堂小课堂的内容,我先来展示一个美国通用的量表,先了解一下自己的自尊高低。罗森伯格自尊量表有10道题目,作答方式是根据试题的描述依次选择“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内容以及对应分数如下文:

整体来说,我对自己感到满意。4321

有时我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1234

我觉得自己有许多优点。   4321

我能够把事情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4321

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1234

有时我真的感到自己没用。   1234

我认为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4321

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 1234

整体来说,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失败者。1234

我抱着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    4321

将所有选择的数字相加后得到的数值,就是你的自尊指数。以国内为例,参与调查的人群里大约有65%的人得分为24~34,如果你的得分低于24表示自尊指数偏低,跟大多数人比起来,你对自己的看法比较负面;高于34分则表示偏高,表示你对自我的评价比较正面。当然这个结果偏早期,大家作为参考即可。同时我们也说过,这套西方所谈的自尊,未必适用于我们东方。

那么我们常用“自我感觉良好”来形容“自恋”的人,自恋究竟好不好?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如果我们能发展一种“健康的自恋”,对于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健康的自恋表示对于自己有着很高的评价,而且这个评价有某种程度的事实依据,不至于跟客观评价天差地别。另一个重点就是我们正在谈的稳定性,也就是自尊不会常常发生变动,健康的自恋就相当于一种稳定的高自尊。

相较之下“病态的自恋”更令我们印象深刻,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心理病理学中所称的“自恋型人格”。这类人通常“自觉”有特殊的才能或外貌,不但时常夸大自己的优点,也非常需要别人的称赞。他们傲慢且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贬低或利用别人,缺乏同理心。有趣的是,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通常很脆弱,需要不断寻求他人的注意及肯定,相当于一种不稳定的高自尊。

多数人的自恋心理都介于健康与病态两个极端之间,只是比较偏向其中一边。分析学者海因茨·科胡特认为,我们童年时期的自我形象,常常在自恋与自卑两边摇摆不定,有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有时又觉得别人样样都比自己强。自恋型人格在整合两者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因为无法接受自我缺点,反而形成一种扭曲的自尊、才需要不断自我夸耀与寻求肯定来弥补自尊的不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