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刘备手下不得志,关羽眼中更是废柴,为何转投他人却成牛人?

又莲评历史故事 2025-01-09 13:24:47

他在刘备手下不得志,关羽眼中更是废柴,为何转投他人却成牛人?

从富商到义士:糜芳家族的抉择

公元220年,曹魏称帝,天下三分。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有这样一位被低估的人物:他出身徐州富商之家,倾尽家财助刘备成就霸业,却始终未获重用;他在关羽眼中不过是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草包,却在投奔孙权后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这个人就是糜芳。在襄樊之战中,他的临阵倒戈导致了关羽的败亡,因此被后世唾骂。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更复杂:当他效力东吴后,在北伐战役中一举生擒曹军大将,建立了远超陆逊等名将的战功。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反转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东汉末年的徐州,商贾云集,繁华兴盛。糜家作为当地顶级富商,在这片土地上经营数代,积累了庞大的财富与人脉。糜芳生于这样显赫的家族,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徐州不仅是商业重镇,更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对徐州虎视眈眈。糜家作为地方望族,不得不权衡利弊,考虑未来的出路。

在这个危急时刻,年轻的刘备来到了徐州。与其他野心勃勃的诸侯不同,刘备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气度和胸襟。糜家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全力支持这位汉室宗亲。

为了支持刘备的军事行动,糜家变卖了大量产业,甚至不惜抛弃世代经营的基业。这种举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就连曹操都派人来招揽糜家。

面对曹操的橄榄枝,糜芳和家族依然选择了坚定地追随刘备。他们认为,只有刘备才能延续汉室的血脉,维护天下的正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抉择。

随着形势的发展,刘备被迫离开徐州南下。糜芳毅然决然地带领家族随军南迁,放弃了留在故土的机会。这一路上,糜家的财力和人脉为刘备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迁徙的过程中,糜芳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他妥善安置家族成员,调配物资,维持军需供给,为刘备的军队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到达荆州后,糜家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运用商业网络,为刘备筹措军饷,招募人才,扩充实力。这些默默无闻的付出,为刘备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糜家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商业家族,转变为了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延伸到了军事和政治层面。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糜芳逐渐显露出自己的才能。他不仅精通财务管理,还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素养。这些潜质为他日后在东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文章结束)

权贵为友:未得重用的糜芳故事

公元210年,荆州初定,刘备开始了对益州的经营。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支持者,糜芳被任命为南郡太守,统领江陵一带的军政事务。

这个任命表面上看是一个高位,但实际上远离权力中心。当时刘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益州方向,江陵更像是一个后方基地。

在同一时期,像黄忠、魏延这样的将领却获得了重要的军事任务。他们都是在刘备占据荆州后才加入的,资历远不如糜芳家族。

黄忠在定军山一战建功立业,魏延也在汉中之战中崭露头角。而糜芳只能在江陵处理日常政务,没有机会在战场上一展所长。

刘备集团的军事指挥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关羽、张飞、赵云为核心的格局。这些名将各领一方,统帅大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相比之下,糜芳的处境就显得尴尬了。他虽然位居太守之职,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却十分有限。

刘备对待糜芳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他虽然承认糜家的贡献,但似乎并不看重糜芳的军事才能。在重大军事行动中,糜芳始终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即便在益州大定之后,糜芳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他依然固守江陵,成为了一个看似显赫实则边缘的地方官员。

这种处境让糜芳渐渐失去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手下的将士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尴尬的处境,军心开始出现动摇。

在刘备的核心圈子里,糜芳更像是一个配角。即便他代表着糜家这个重要的政治力量,也无法真正进入决策的核心层。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襄樊之战前夕。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糜芳被关羽委以防守江陵的重任,但这与其说是信任,不如说是无奈之举。

在刘备集团的体系中,糜芳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既是功臣,又像个局外人。这种矛盾的身份最终成为了导致他改弦更张的重要原因。

(文章结束)

英雄相轻:关羽对糜芳的轻视

《三国志》中记载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关羽对糜芳和傅士仁的态度。这两位将领都因关羽的轻视而心生怨愤。

在襄樊之战前,关羽已经显露出了对糜芳的不信任。他在军事会议上经常忽视糜芳的建议,甚至当着众将的面表现出不屑的态度。

这种轻视不仅体现在军事决策上,更反映在人事安排中。关羽宁愿启用新近投奔的将领,也不愿意给糜芳更多的军事指挥权。

在江陵的防务安排上,关羽对糜芳的约束特别严格。他派出亲信将领监视糜芳的一举一动,限制了糜芳调动军队的自主权。

作为荆州大将,关羽的影响力深远。他对糜芳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其他将领对糜芳的看法。

在军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糜芳不过是靠着家族的势力才得到现在的位置。这种评价严重影响了糜芳在军中的威信。

关羽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军中的日常事务。但凡涉及到军需物资的调配,关羽总是优先考虑其他将领的请求,而对糜芳的部队则显得不那么上心。

在战略部署的商讨中,关羽往往对糜芳的意见置之不理。即便糜芳提出的建议有其道理,也常常被关羽一言否决。

这种情况在襄樊之战前夕达到了顶点。关羽在分配军事任务时,给予糜芳的都是一些防守性的任务,而不是能建功立业的进攻任务。

糜芳治下的江陵,虽然地位重要,但在关羽眼中更像是一个后勤补给地。他认为守好这样的地方,用不着什么真才实学。

随着时间推移,关羽的这种态度逐渐传染给了其他将领。在军中的各种场合,糜芳常常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疏离感。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襄樊之战,直到最后,关羽依然没有改变对糜芳的看法。他始终认为糜芳不过是一个靠家族势力上位的平庸之辈。

(文章结束)

惊天逆转:一战成名的将军风采

糜芳投奔东吴后,孙权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位曾经被关羽轻视的将领,终于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时刻。

公元223年,孙权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北伐行动。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糜芳被编入贺齐部下,与刘邵等将领一同担任前锋。

这次北伐的主要目标是曹魏的蕲春要塞。蕲春地处要冲,是曹魏在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

东吴的这次军事行动,调动了包括陆逊在内的多位名将。每支部队都肩负着不同的战略任务。

在进攻过程中,其他将领的部队都遭遇了顽强抵抗,战况陷入胶着。就连素有威名的陆逊,也在与曹魏的对抗中难以取得突破。

然而,糜芳的表现却出人意料。他指挥部队采取灵活的战术,巧妙地突破了曹军的防线。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糜芳抓住敌军防御出现空隙的机会,发动了一次精准的突击。这次行动不仅击溃了敌军的阵型,还生擒了曹魏的重要将领宗。

这个战果在整个北伐战役中显得尤为耀眼。其他部队都在与敌军缠斗,唯独糜芳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生擒敌将在军事行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打击了敌军的士气,也为后续的战略部署提供了有利条件。

糜芳的这次战功,得到了孙权的高度赞赏。这证明了他不仅有治理地方的能力,更有统帅三军的本领。

这场胜利也让东吴的其他将领对糜芳刮目相看。那个曾经被认为是靠关系上位的将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当初在刘备军中不受重用的糜芳,却在东吴阵营中一战成名。这个转折,不仅改写了一个人的命运,也为三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结束)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