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大沙地将消失,已种2800万亩林草,面积有9个深圳大

鳄娱海棠 2025-01-14 15:18:21

文 |鳄娱海棠

编辑 |鸣乔

前言

沙漠在很多人眼中是荒凉、无尽、无法生存的代名词。

浑善达克沙地却用它独特的变迁过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智慧与坚持的故事。

从元代的繁茂森林到现代的广袤沙漠,再到如今的逐步恢复,浑善达克沙地的故事不仅是生态恢复的范例,更是对中国沙漠化治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解。

今天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仍在进行,而这一切的背后,既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也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

随着沙地治理的深入,浑善达克沙地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亮点之一。

如今,治理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浑善达克的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这场变化,正在悄然改写京津地区的生态格局,并为全球沙漠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借鉴。

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与变迁

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历史悠久,约1.2万年前就开始在这一地区悄然形成。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面积达到5766万亩,其中大部分位于锡林郭勒盟境内。

它的名字来自蒙古语,意为“黄色的山丘”,这很形象地反映了沙地的地貌特征。

从元代开始,浑善达克沙地的面貌便有了显著的变化。元代文人的诗歌记载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这片地区的风貌。

元代的诗人写道:“阴松林八百里,昔山相传为界址”,可见那时的浑善达克曾是一个森林茂密、草原广阔的地方。

而随着岁月的推移,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原始的森林开始遭遇砍伐,过度放牧和农业开垦导致草原逐渐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沙化进程也逐渐加快。

到了20世纪末,浑善达克沙地的沙化程度已达到不可忽视的程度。

春季的沙尘暴几乎成为常态,每年都有大量沙尘被刮起,飞扬至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尤其是距离北京不到20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成为了京津地区沙尘暴的“源头”,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乃至居民健康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国家治理政策的出台与执行

为了治理这一日益严重的沙漠化问题,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大力推动沙地治理,并提出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

国家政策的出台,为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治理的第一步是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这一过程贯穿了整个沙地治理的始终。

最初的治理措施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

这些措施意在通过禁止过度放牧和耕作,来恢复草原和森林的植被覆盖,减缓沙地的扩展。

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当地的部分耕地被还给自然,种植适应性强的草类和灌木,逐步恢复了土地的生态功能。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沙地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初步的恢复迹象,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治沙过程中的关键突破与创新

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单纯的退牧还草和退耕还林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沙化问题。

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更加创新和可持续的治理方法。

经过多年研究与实验,沙地治理的技术逐渐成熟,很多新的治理手段被应用于浑善达克沙地的恢复工作中。

最为显著的创新之一便是光伏治沙技术的引入。

沙地地区光照资源丰富,这为利用太阳能提供了条件。

将光伏板安装在沙地上,不仅能够有效转化太阳能,提供清洁电力,还能起到遮阴的作用,降低地表水分的蒸发率。

光伏板下,生长的植物能够得到更好的生长环境,有效固定沙土,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此外,光伏板的安装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很多农民通过出租土地和光伏面板的维护,增加了收入来源,进一步推动了沙地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光伏治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体现,更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态与经济模式,它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结合在一起,使得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成果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为其他沙漠地区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也为沙地治理开辟了新的方向。

生态治理的成果与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初的荒漠景象逐渐被绿色植被所取代。

据统计,目前浑善达克沙地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4%,草原植被的覆盖率也提升至43%。

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沙地治理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植被的恢复上,更多的是沙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水文和生物功能。

沙地内的140余个湖泊和21条河流得到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复原。

随着植被的恢复,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显著提升,沙尘暴的频率大幅下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沙漠化的治理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恢复,还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光伏治沙模式的引入,沙地治理不仅提供了清洁能源,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当地农民通过出租土地、参与光伏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发展养殖等方式,增加了收入来源。

这一绿色经济模式为沙漠治理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生态恢复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如何保持治理成果的长期稳定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治理工作仍需持续关注,避免出现过度开发和生态退化的情况。

未来,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沙漠化治理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沙地治理过程中,涉及到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作。

如何在这些利益关系中找到平衡,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此外,随着治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升沙漠化治理的效果,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如何通过大数据、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沙漠化监测与评估,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如何利用先进的基因技术,培育更适应沙地环境的植物,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

结语

从荒漠到绿洲,浑善达克沙地的变迁不仅是生态恢复的奇迹,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

它的变化历程告诉我们,沙漠化治理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和科技相结合的问题。

只有通过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沙漠化治理的长效机制。

浑善达克的故事提醒我们,生态保护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更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创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沙漠不仅能够恢复生机,还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浑善达克沙地的奇迹,正是我们对未来绿意盎然世界的憧憬与追求的最好注脚。

参考信源:中国新闻网 2023-10-28 (人权行动看中国)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纪实:植青绿,兴产业,富百姓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