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百姓用上放心油,他死磕40年!

华商韬略 2024-07-11 10:24:52

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食用油行业,上演了中粮和嘉里两强争霸战。

彼时的鲁花,还偏安一隅。为了壮大实力,老板孙孟全决定跟一家外商合作。双方约定,鲁花只提供散装油,不负责市场销售。

后来,当孙孟全发现,对方在鲁花油中添加其他的油时,他怒了。

【一辆油罐车引发的海啸】

2024年5月24日,一辆油罐车,停在天津滨海新区一处停车场内,等待运输大豆油。

当天下午,这辆油罐车驶入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的厂区。大约40分钟后,装满油驶出。

出厂区的地磅显示,这辆罐车装了35吨大豆油!

油罐车混拉食用油,而且在装油之前,没经过清洗。这件事被《新京报》记者跟踪调查报道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食品安全大于天,在生产、运输、存储、销售……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纰漏,都可能酿成大祸。

尤其是,那些不受控制的环节。

十几年前,在奶粉行业,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彼时,不少奶农在给乳企供应鲜奶时,偷偷添加了三聚氰胺,最终酿成惨剧。

事后,各大乳企痛定思痛,不约而同都做了一件事:

自建奶源基地,实现产业链闭环,从源头上杜绝一切风险!

此次混装事件,跟十几年前几乎如出一辙,也是整个产业链没有闭环,下游运输环节游离在产业链之外,缺乏监管。

食品安全的防线,由此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所幸的是,很多食用油企业,早已关注到这个问题,并且在努力实现产业链闭环。

事件发生后,西王、鲁花等企业,纷纷发表声明。在鲁花的声明中,提到了对包括运输环节在内的全链条,进行严苛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其中,第一条就是:使用公司自有食用油专用罐车,用于食用油运输业务。

不止是下游的运输环节。

这些年,鲁花从上游源头抓起,在种子培育等环节就开始参与,不仅形成产业链闭环,保卫了油瓶子安全,还创新发展出油酸含量高达75%的高油酸花生油,让消费者用上更健康的食用油。

作为国内花生油之王,鲁花一直是食用油的标杆之一。其独创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鲁花花生油也一直是消费者餐桌上值得信赖的产品,曾被评为国家级放心油,并成为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

这些荣誉的背后,凝聚着一位老人,终其一生的信仰。

为了这个信仰,他深耕产业40年。

【为老百姓造放心油】

山东,是中国花生之乡。

这里的老百姓,素来喜欢食用花生油。

但在1986年,姜疃物资站站长孙孟全,创办鲁花植物油厂之前,当地的花生油,卫生质量非常差。

由于使用土法榨油,工艺简陋,生产出来的油,加热时容易起沫冒烟,且黄曲霉素经常超标。

在那个食品安全还不被人重视的年代,这也是全国其他地方的常态。

解决的办法也有,那就是使用化学浸出法,用溶剂对原料进行浸提,然后高温精炼,但炼出来的油,香味和营养也流失了。

如何去除黄曲霉素,又留住花生的浓香和营养,是个世界难题。

36岁的孙孟全,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解决的办法是,自己发明一套新的加工工艺。他的想法,把大家吓坏了,很多人反对,说难度太大,连外国人都搞不定。

孙孟全不信邪,外国人搞不定的难题,中国人不一定不行。

带着这股子劲儿,孙孟全在厂房下挖了个地下室,像搞核武器一样,披星戴月研究起来。很多人见面就问:

“孙孟全,你一天到晚在地下室干嘛?像疯了一样。”

得知他的想法后,这些人嘲讽道:这穷山沟里,难不成还能飞出金凤凰?

这更激发了孙孟全的斗志。

他广发英雄帖,诚邀全国各地专家,只要有技术,能降低黄曲霉素,就请他们来指导,并安排公司的技术人员跟着学习、研究。

一番猛如虎的操作后,结果还是没达到预期。

但孙孟全依然不放弃,等专家走后,他把技术人员召集起来,告诉他们:你们继续研究,有问题直接向我汇报。

经过长达六年的攻关,以及无数次挫败之后,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有一天,技术人员跑到孙孟全办公室,兴奋地说:“我们发现问题在哪里了!”

结果,样品出来后,一检测,黄曲霉素含量达到了未检出,远超国家标准。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

5S纯物理压榨工艺。

当鲁花向外界宣布这一科研成果时,很多专家都赞叹不已。

去除黄曲霉素,只是一个缩影。

为了管控品质,孙孟全从源头抓起,在各地设置原料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跟踪花生的长势。

同时,还斥巨资,引进全球最先进的花生综合检测仪。

进入鲁花的原料,加工时都有详细地跟踪记录,以确保每一个批次都可以溯源。在生产过程中,鲁花只榨取第一道花生原汁。

孙孟全不仅抓花生油的质量,连瓶盖、纸箱等等,都要自己做,用的多是最好的料。有人提议可以从外部订购,被孙孟全断然拒绝,理由是:

交给别人做不放心。

从源头管控品质,并且练成独门绝技的鲁花,开始向外发力。

彼时的国内食用油市场,还是嘉里和中粮两强争霸时代,鲁花虽然练成了5S大法,依旧是偏安一隅的地方企业。

为了壮大实力,孙孟全决定跟一家外商合作。双方约定,鲁花提供散装油,不负责市场销售。

后来,当孙孟全发现,对方在鲁花油中添加其他的油时,他怒了。

创办鲁花的初心,是为老百姓造放心油。而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孙孟全的初心。他一怒之下,决定:

独立生产自己的小包装花生油。

上世纪90年代,在金龙鱼的操盘下,中国粮油进入小包装时代。由于食用方便且更安全,人们纷纷抛弃散装油,用上小包装油。

鲁花踩中这一时代风口,以过硬的技术、独特的定位,迅速打开市场。

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孙孟全更是一刻都不敢放松对品质的管控。

在鲁花,大家都知道,孙总是个很随和的老头。但这个老头,有时候也会发火,而他每次发火,基本上都是为了质量。

有一次,某大型粮库低价处理陈年油料,一采购员看到后很心动,向公司打报告要投标,结果被孙孟全痛斥了一顿:

这样的油料,鲁花不要!

为了质量,孙孟全也没少干“傻事”。

在食用油行业,大家习惯将产品分成不同等级,分别定价,而鲁花却坚持分类不分级,全部一个标准。

对此,孙孟全很倔强:鲁花只做最好的。

对品质的死磕,让鲁花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最终获得了市场胜利。

到2016年,孙孟全将鲁花交给儿子孙东伟接掌时,鲁花年销售收入已超过230亿元,成为全国闻名的花生油第一品牌,实现了从一个地方企业到行业领军者的蜕变。

孙东伟接掌后,鲁花更进一步,从田间到餐桌,全方位深耕安全与品质。

一方面,在运输环节,加强管理,不但坚持用公司自有食用油专用罐车运输食用油,而且在专用之上,自创三条铁律:

装过转基因食用油不用,装过毛油或低质量等级食用油不用,装过其他油种食用油不用。

从官方声明披露的信息看,这些做法比消费者期待的还要严格。比如,即便专用车,在装新油前,还要对装过油的罐车内外壁进行彻底清洁干燥。

油品运输全过程,有GPS记录,保证全程无死角。

另一方面,这些年,鲁花还从源头入手,包括从花生育种做起,把花生油的品质提升与管理延伸到育种、种植、生产到运输、销售的全流程。

这种全产业链的闭环,在很大程度上,不但保障了鲁花产品的安全性,也让鲁花为中国食用油自给自足走出一条新路:

通过发展高油酸花生产业链,提升国家的食用油产业自主保障。

2019年以来,鲁花已发展10万多亩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立了1000多万亩花生种植原料基地。

【先爱天下,永远抱有敬畏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在鲁花集团针对散装油混装事件发表的声明中,写着这样一句话。从1986年创办至今,鲁花在其40年历程中,很好地践行了这句话。

这种对食品安全的敬畏心,来自孙孟全的一个理念:

先爱天下。

孙孟全要求鲁花人,做生意首先要讲良心,要爱给自己供应原料的农民、爱消费者、爱天下人,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大、做长久。

他还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思想:反者道之动。

意思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朝相反方向运动的,要想得到,就必须先付出。

孙孟全之所以创办鲁花,最早就源于对农民的怜悯心。

1983年,还是当地物资站站长的孙孟全,看到了令人心酸的一幕:

那一年,他所在的姜疃镇地瓜丰收,很多农民家里存了几千斤地瓜干。他们找到孙孟全,希望帮忙把地瓜干卖掉。

当孙孟全成功卖掉了地瓜干,为物资站赚到3万元时,农民握着他的手,感激涕零:

“谢谢你,如果没有你,我们的地瓜干都烂掉了!”

这次经历,让孙孟全动了念想:如何帮农民兄弟过上更好的日子。

莱阳市姜疃镇地处胶东,当地的花生品质优良,于是他决定把花生加工成食用油,提高产品附加值。

创办鲁花后,他又带领当地种花生致富,并从当地走向全国。

几十年下来,全国数千万种花生的农民,成了鲁花编外员工,他们因为种花生增收致富。鲁花也坚持全部现款现结,从不打白条、拖欠农民货款。

早在鲁花创办之初,孙孟全就下狠心,给企业立下一条不可逾越的规矩: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

这句话,张贴在鲁花的办公区,以及全国各地的生产车间。

但食品安全,光靠道德约束,还远远不够。

为此,这些年,鲁花从上游种植,到下游运输环节,努力实现产业链闭环,从产业链与流程操作上最大程度消除安全隐患。

食用油安全,不是一个新问题。

早在2005年,就已经有媒体报道,油罐车混装食用油问题。到了2015年,又有媒体报道,有毒化学品运输车返程时,为了省钱、避免空载,混拉食用油。

直到2024年7月,类似的事件再度曝光,引发舆论海啸,国务院组织发改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问题!

食品安全大于天。

所有的食品企业都应该明白,举案三尺有神明。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有勇气说出:

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