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临终前,给弟子留下了一句话,让后人至今不明原因

聊聊环宇事 2024-08-11 04:20:55

文|环宇简科编辑|环宇简科前言:

弘一法师临终前吩咐坐弟子说:“我命终前请在帐外念佛,但亦不必多念。命终后勿动我体,锁门八小时,八小时后,不必擦体洗面,随身衣被裹了,送往后山坳中即可,历三日有虎食我最好,虎不来则就地焚化。化后再布告周围,万不可早通知。”

正文:

1942年,农历九月初三,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所有人都知道,法师生前慈悲为怀,对世间万物都怀抱善意,却没想到这份善念,竟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弥留之际,法师特意叮嘱弟子,在焚烧他遗体的龛脚旁放置盛满清水的小碗。

弟子们起初不解其意,直到看到周围聚集的蚂蚁,才恍然大悟:法师是怕火势殃及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连最后一丝温度,法师都想留给世间万物。 这位用生命诠释慈悲的弘一法师,前半生却是另一番景象。

彼时的他,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是艺术领域的先行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从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到潜心向佛的一代高僧,李叔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才最终蜕变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富商家庭,祖上世代为官,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弃政从商后成为津门富商。优渥的家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李叔同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自幼聪慧,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叔同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样样精通。他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灵气,将艺术玩转于股掌之间。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人开玩笑。五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李叔同第一次体会到世事无常。寄人篱下的生活,更让他过早地品尝到了人情冷暖。成年后,在母亲的安排下,他与一位茶商之女成婚。然而,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无法填补李叔同内心的空虚。

二十五岁那年,李叔同远赴日本留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西方文化的养分。留学期间,他与一位日本女子结为夫妻。然而,这段异国婚姻,也未能让他找到心灵的归宿。回国后,母亲又不幸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李叔同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带着满腹的才华和对未来的憧憬,李叔同回到祖国,投身教育事业。他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等地高校任教,传播新思想,培养优秀人才。他创办东方女子学校,推动女子教育发展,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艺术领域,李叔同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创作的歌曲《送别》,传唱至今,成为一代经典。他的绘画、书法作品,也备受推崇,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然而,时代的动荡,命运的无常,始终如影随形。好友徐幻园的破产离世,让李叔同再次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开始接触佛教思想,在佛经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三十七岁那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断食期间,深受触动,决心皈依佛门。他毅然抛弃世俗名利,与妻子分离,断绝尘缘,剃度出家,法号弘一。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一心向佛的弘一法师。他过午不食,严守戒律,精研佛法,谢绝一切应酬,甚至拒绝了恩师蔡元培的邀请,一心向佛,弘扬佛法。

然而,弘一法师的爱国情怀,却从未因遁入空门而消减。战争期间,他心系国家,主张“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他关心民众疾苦,开坛讲经,用佛法抚慰人心,普度众生。弘一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最终成为一位得道高僧。这其中,既有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更有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而贯穿他一生的,是对众生的无限慈悲。 弘一法师的慈悲,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他为了避免伤害椅子上的小虫,每次坐下前都会摇晃椅子,让小虫提前离开;他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弟子保护虫蚁的性命,将这份慈悲留到了最后一刻。

弘一法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升华,而慈悲与善念,是照亮生命之路的明灯。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充满启迪的一生。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对生命真谛的深刻思考。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的人物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时间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中国网教育《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年抛弃妻子出家,圆寂火化后留下1800颗舍利子》2023.05.1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