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傩戏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今天,我们来盘点下中国有哪些傩戏,哪个傩戏最受大众喜爱。
NO.1 德江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明代中期,德江傩堂戏已发育成熟,在民间占有了生存空间和价值。德江傩堂戏原始古朴,源远流长,除傩艺人口传历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傩艺人墓志碑记;有传代数百年的师传名单位,《师坛图》和代传《金谱》。
曲六乙等傩戏专家在2003年考察德江傩文化时直言:“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
时至今日,德江傩堂戏在民间开展活动十分普遍,傩戏坛(班)遍布全县20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傩戏坛班131坛,掌坛师131人,傩艺师200余人,古老面具1484面,专门从事傩文化研究的人员有20余人。
NO.2 广东英歌舞
英歌舞——中国“战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潮汕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粹,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表现形式,拥有“南国雄风”“中国民间舞蹈之根”等美誉。
英歌舞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来源多解释为当地民众尚武习俗的变体或搬演《水浒传》故事。英歌舞一般在逢年过节时演出,舞者多为双数,少则12人,多至108人,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演出分为“前棚”和“后棚”两段,前棚为锣鼓乐演奏和英歌舞,后棚为各具特色的小戏和拿手节目。英歌队表演时,队员们边跳边舞,动作粗犷豪放,再加上整齐雄浑的呐喊,声威浩大,气壮山河,充满阳刚气概。
以前,潮汕人民通过英歌的表演形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英歌体现了扬正压邪的品格,力与美的结合,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讴歌烈气雄风的行为。但现在,已经从原来单纯的游神赛会、驱邪纳吉的仪式,发展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广场健身方式。
NO.3 闽台官将首
提到“官将首”,如果不是闽台地区的人士,开始可能会不理解。因为单从这个名词的直观感觉上,我们捕捉不到其代表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提到庙会,说到庙会时节各种迎风招展、五颜六色的巡游队伍与欢乐场面,尤其是特别出彩的“阵头”,我们也就基本了解了“官将首”的意思。
“官将首”是一专属称呼,地藏王菩萨的护卫,负责保护主神,属于民间信仰及庙会文化里的“阵头”之一。
早期“官将首”的脸谱也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单纯把脸涂成一种颜色。后来的脸谱更加艺术化,也更加生动。表演人数上,也从传统的2人变成3人,现在逐渐增加到5人、7人等,据说化身越多,阵法越强。
当下,闽台官将首,主打一个与时俱进,现在有电音三太子和钢管。
NO.4 广西桂林跳绳
桂林的傩具有悠久的历史,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至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戏面,桂林人以木刻人面,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桂林傩对,自承平时名闻京师。
在宋时桂林傩文化盛行,此后蒙元因信仰不同,对傩加以排斥,傩文化也慢慢衰落。如今,在桂林少数民族中仍然流传着傩戏。
广西桂林跳绳,每个村设有公田,专门出跳绳的费用,看跳神要打翻醋坛。
NO.5 湖南侗族咚咚推
侗族专属傩戏,基础动作是跳三角,起源于耕牛,边跳边唱山歌。
侗族傩戏咚咚推现存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2006年,侗族傩戏咚咚推被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傩咚咚推的唱腔,多是当地侗族民歌,如嘎阿溜、嘎消、山歌等发展而成。常用的有溜溜腔、石垠腔又叫苗腔、吟诵腔、垒歌,以及各种山歌腔调。侗傩咚咚推有36个面具(侗语称“交目”),一般为专用面具。
侗傩咚咚推作为一种侗族傩戏,有着极大的包容性,不但表现本民族的生活,也把汉族的故事纳入其中,对汉族的人物作了侗族化的处理,使当地群众更加能够接受。
NO.6 甘肃七月跳会
甘肃省永靖县傩舞戏,俗称"七月跳会",这一民俗文化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性,堪称戏剧舞蹈的"活化石"。2007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称号,傩舞戏进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傩文化集成》,将甘肃永靖傩戏入选。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七月跳会一般在因丰收而酬神还愿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仪式上表演,整个傩舞由下庙、献盘、献牲、会手舞、发神舞、面具戏、赛坛等环节组成。
甘肃七月跳会表演剧目丰富,形式多样。按其演出的内容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三种。
NO.7 江西上栗傩面
萍乡上栗有着中国傩文化之乡的美誉。上栗的傩文化丰富多彩,素有“十里一傩庙,百里一将军”之说。全县有大小傩庙170余座,傩庙、傩舞、傩面具“三宝”俱全。
还有一支女子傩舞团,上栗的傩舞队伍先后受邀赴北京、香港等地演出,被誉为“中华一绝、国之瑰宝”。
每年春节期间,当地会举行傩舞表演活动,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傩舞表演离不开傩面具,傩面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以色涂面文身和戴兽头披兽皮的狩猎之举,后来逐渐用于驱疫、逐鬼、庆典、战争等场合,传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