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的第一位女社长,真正的秦腔第一名旦

甘甜忘情水 2024-08-14 12:48:34

西安易俗社是陕西最著名的秦腔剧社,创立于1912年,已经有112的悠久历史了。易俗社把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易俗社剧场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易俗社是一个鼻祖剧社、革命剧社、文化剧社,有许多优良传统,传德、传艺、传神。

易俗社一共有18任社长,正、副加起来有30多人,他们对易俗社的发展贡献不小,不但秦腔戏唱得好,是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而且为了易俗社的发展壮大,多方奔走,社移风易俗、推陈出新。

第一位女副社长:孟遏云

孟遏云(1923-1982年12月9日),秦腔旦角,西安的第一个秦腔女演员。

1923年,孟遏云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一个戏剧世家,其父孟光华是西安易俗社的第二期学生。在父亲严厉教育和潜心培养下,孟遏云从小就吊嗓子、练体形,基本功十分扎实。9岁第一次登戏台,喝彩声不断。

孟遏云的出现,改变了秦腔旦角由男性扮演的传统,真正由女性来扮演,孟遏云是秦腔旦角由“乾旦”向“坤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孟遏云的唱功扎实厚道,扮相俏丽飘逸、质朴端庄,表演奔放洒脱,是一代名角。

早期出名的她在旧社会里吃尽了苦头,1952年进入易俗社。1960年7月,成立了“西安市秦腔剧院”,易俗社为一团,孟遏云为副团长。1963年初,剧团重新恢复为易俗社,刘毓中任社长,孟遏云等4人为副社长,1966年9月不再担任。

无论生活如何曲折,孟遏云的一生是发展秦腔的一生,秦腔传承的一部分,坚韧、勇敢、追求梦想。

孟遏云的代表性剧目有《游龟山》、《五典坡》、《侧美案》、《火焰驹》、《三滴血》等。

第一位女社长:惠敏莉

2009年,38岁的惠敏莉担任易俗社第18任社长,也是唯一的一名女社长。

惠敏莉,生于1971年,陕西黄陵人。从小就对秦腔产生了浓厚兴趣,5岁时跟着广播学唱《三滴血》中的《虎口缘》,唱的有模有样。1989年,18岁的惠敏莉从陕西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考入易俗社,工小旦、花旦。

从艺40多年来,惠敏莉主演过《三滴血》《火焰驹》《木兰从军》《梁红玉》《盗虎符》《西施泣别》《貂蝉》《蝴蝶杯》《霍去病》《青山情》《新断桥》《西施泣别》等60多部秦腔剧目,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等奖项。

2024年3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惠敏莉担任社长后,主要做了这些工作:

她带领易俗社复排上演了《三滴血》《火焰驹》《双锦衣》等 50 多部原创剧目,让《白蛇传》《金沙滩》《双官诰》等秦腔经典剧目再现辉煌。

当好秦腔艺术守正创新“服务员”。带领易俗社,坚守文艺岗位,为百姓们献上一场场精彩的秦腔大餐,将秦腔唱到全世界,为秦腔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保护、振兴秦腔。2020年,面对秦腔人才、剧本及演出物件逐渐流失的情况,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建议制定秦腔艺术振兴方面的法律,2022年1月1日,《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收集整理易俗社百余年来珍贵文献资料,实施全方位保护、抢救,让易俗社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改造易俗社文化街区。2021 年 9 月,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易俗社文化街区改造完成,易俗大剧院的硬件设施得以提升,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应运而生。百年易俗社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办公楼、排练场很现代化。

推广秦腔。为了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喜欢秦腔艺术,惠敏莉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建立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线上平台,介绍秦腔艺术的历史、文化和表演技巧等知识,提升秦腔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让年轻人喜欢秦腔。根据年轻人的特点,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出了多媒体秦腔、实景秦腔,夜游主题演出《易俗社·梨园夜》,这些新颖的演出形式很受年轻观众喜欢。

0 阅读:0